2018年,由陈飞宇、宋伊人、郑少秋、黎明、倪大红、金士杰、胡军等领衔的《将夜1》播出,截止今天,5万余人评价,豆瓣评分7.4分。

2019年,由张若昀、陈道明、吴刚、田雨、李小冉、辛芷蕾等领衔的《庆余年》播出,截止今天,37万余人评价,豆瓣评分7.9分。

2020年,在更换部分演员后,由王鹤棣、宋伊人、杨超越等参演的《将夜2》播出,截止今天,2万余人评价,豆瓣评分5.7分。

无论是评论人数,还是评分,庆余年都要优于将夜,更是把不足6分的《将夜2》远远抛在身后。
都是猫腻作品改编,而且从小说来讲,将夜的格局、精彩程度、人物特色都要好于庆余年。
都启用老戏骨饰演重要角色。将夜中郑少秋饰演夫子,金士杰饰演颜瑟,黎明饰演唐皇帝,胡军饰演夏侯,庆余年中陈道明饰演庆帝,吴刚饰演陈萍萍,高曙光饰演范建,
都用了当前颇具流量的小生、花旦,比如陈飞宇、比如张若昀,比如宋伊人杨超越,比如宋轶李沁,
那为什么在改编成剧集后,将夜却落后于庆余年呢?

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改编内容 2、演员演绎
1、改编内容。
庆余年的编剧是王倦。
从能查到的资料来看,
他参与编剧的剧集,比如《都市男女》《侦探成旭之千年迷局》《护国军魂传奇》《木府风云》《舞乐传奇》《南侨机工英雄传》《大宋少年志》,评分大多在8分左右,

将夜1的编剧徐润,她的作品除了将夜,其他的受众范围就比较小,评分最高的也是将夜1的7.4,除此之外,就是从3.4-6.5不等的得分,

将夜2的编剧郎诺林,在豆瓣搜索,也只能搜出三部作品,最高的是包三姑外传的7.2,其余的都在5分左右。

从编剧的资历和以往作品来看,
王倦无疑是要好过另外两位编剧的。
而从呈现的内容来看,
庆余年在影视化过程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
比如精简了小范闲的情节,只用一集的内容完成叙述,
而且只挑选了大嘴巴扇管家,拜师费介,随五竹习武几个小故事,
用来将人物性格一一展示。
如果我们以范闲在酒楼上遇到郭保坤作为正式进入主要情节的标志的话,
这一章是庆余年的第49章,在庆余年共773章篇幅中,大概在6%的位置。
同样的将夜,
如果我们以宁缺参与朝小树的春风亭一战作为宁缺进入故事主情节的标志的话,
这一章是在将夜的第79章,在全书1154章的长度中,大概是在5%的位置。
将夜用了5集半。
庆余年第一季一共46集,将夜第一季共60集,
也就是说,几乎同样的长度,庆余年一集做完的事情,将夜用了5集,
这就是编剧实力差距的展现。

这还不是全部。
庆余年中,涉及整个设定修改,编剧对人物做了删减,对故事情节做了取舍,甚至对一些人物的动机进行了优化,比如大幅丰满了王启年的人设。
但是人物的性格没有丢,人物的内核没有任何的变化,反而因为改编,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的饱满可信。
将夜呢,将夜是足够尊重原著的,原著中的对话几乎会逐字逐句表现出来。有些作者解释的词句,都会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说出来。
在情节上更是不敢去做大胆的取舍,两位编剧就像是进入宝库的人一样,看到什么都想保留下来。

可是看小说的节奏和看电视的节奏是不同的。
小说可以任由读者想象,需要细致的描写让读者的想象更加具象,
而电视剧本来就是具象的视觉内容,这个时候再套用小说的细致,只会让剧集变的拖沓。
小说的爽点,是读者根据这些描述,一点一点的架构出来那个世界的样子,然后当这个世界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宏大的时候,主角的某些行为才会成为爽点,
剧集的爽点,是在展示一个已经具象化的世界的基础上,尽可能有节奏地去呈现。而不是让太多的细节去拖慢剧集的进度。
就跟我们看一个人拿小锤敲大圆球,
如果是小说,就要去描述小锤子的小,和大圆球的大,描述的越细致,越能体现其中差距就越好,
然后要细致描述敲这个圆球的过程,日月更替,四季变化,这个人坚持得越久,越容易造成震撼,如果是从青葱少年,一路敲到白发苍苍终于把圆球敲动了,这绝对够感动够震撼。
那么剧集呢,你只需要找一个很小的锤子,和一个很大的圆球,
然后给一个开始敲的画面,中间重复敲的画面,背景加上主人公的变化和场景季节的变化,快进这一段,直到最后锤子被敲动的瞬间,给一个画面。我们就会能明白主题。
这就是不同。

有些内容,是不需要用细致的画面、旁白、内心独白来展示的。
这只会一点一点的消磨掉观众的期待,模糊重点,
在爽点还没来的时候,就已经看不下去了。
比如李渔来到渭城的原因,前前后后用了将近一集的内容来解释,可是这将近一集的画面,用对话的方式,可能分分钟就解释完了。
不断来来回回的穿插,让宁缺入长安的这段路,看的支离破碎。
而在需要解释的方面呢,又解释的不够,
比如将夜2中,君陌破烂柯寺佛像那里,
没有交代任何的前因后果,就说了一句,君子以方欺之。
没有看过小说的观众应该是一脸懵逼。
2、演员演绎
应该说,庆余年,将夜1,将夜2这三部剧集,
都有一些塑造的比较好的角色,
总体上来看,庆余年比将夜要好一些。
我们先说主要角色。

庆余年的主要角色有范闲、庆帝、陈萍萍、林婉儿、海棠朵朵
张若昀眉目间的有种老成持重的感觉,演拥有一世记忆的范闲,感觉是到位了的,偶尔的跳脱和欢快,张若昀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也都看得出来,尤其是日常活动中,那股子洒脱,演绎的确实到位,大殿之上诗三百的豪迈,也表现的可圈可点
李沁的林婉儿,也很好的表现了婉儿那种娇憨的天真感,总的来说,无功无过
道明叔的庆帝,一举一动皆是皇家威严,一蹙一笑尽是君威难测,
吴刚老师的陈萍萍,则是满脸阴郁,但是看范闲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欣慰和爱护,也让你见之有感。
他们两个的演绎,给我们带来了那种书中人物跃然眼前的感觉是书迷极大的享受。
辛芷蕾的海棠朵朵,随心而为,不拘小节,也是非常到位。
更不用说田雨的王启年,郭麒麟的范思辙,李小冉的长公主了,都是剧中的意外之喜。
在演员选择和演绎上,庆余年的每个演员,都把握住了角色的核心,也都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将夜在这一方面,就有所不足。
将夜的主要角色有宁缺,桑桑,夫子,大师兄李慢慢,二师兄君陌,三师姐余帘,叶红鱼,莫山山,颜瑟,隆庆,以书院和其对手为主,可以说,书院中的角色选好了,这部剧也就成功了一半。
宁缺是刚烈中带着油滑的,陈飞宇在刚烈的表现上非常好,但是在宁缺的油滑和痞气上,就明显刻意了,而且总是有当年谢霆锋找角度耍帅的感觉,整体表现上不够自然
将夜2换了王鹤棣,这下子连刚烈的感觉也没有了,于是我们看宁缺咆哮,杀人,射箭,流血,但是就是看不到宁缺的刚烈,看不到宁缺的决心,虽是咬牙切齿的表情,眼神中,却看不到一往无前宁死无生的决绝。
宋伊人的黑瘦侍女桑桑是小惊喜,把桑桑的娇小,瘦弱都表现的十分到位,让人见之怜之。杨超越的白昊天,因为本身就是面无表情的神,所以表现也算是无功无过。
夫子是大惊喜,秋官宝刀不老,用自己的一口港普,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贪吃贪玩,却有大智慧的高人形象,
书院的众师兄师姐中,戏份比较重的大师兄是比较出彩的,陈震演出了李慢慢那种外柔内刚,似慢实快的感觉。
二师兄的君陌,郭品超在将夜一中感觉有点僵硬,但是将夜2中的青峡大战,还是把君陌的讲理和不讲理都表现的很不错。
三师姐这里就比较尴尬。不说台词的时候,看起来确实有内味儿了,但是台词功力不足,一开口就无法撑起魔宗宗主的身份了,语气过于柔和,就像是一个平时细声细语和你说话的人,要装作自己很厉害很厉害的样子。
莫山山是很不错的,演出了那种知性文雅坚定的感觉
金士杰老师的颜瑟、倪大红老师的卫光明、黎明的皇帝都是意外的惊喜。
将夜1中,孟子义的叶红鱼没有能够撑起叶红鱼的凌厉,
将夜2的刘珂君,则是无时无刻都在表现叶红鱼的凌厉,但是这个凌厉,却也只是停留在形体上,语气、眼神、表情、都还是个小女生的感觉,而在面对叶苏的时候,该有的温情,也表现的别别扭扭,
总的来说,将夜1的主角尚可,2不及格,出彩的,反倒是一些戏份没有那么多的配角
所以也导致将夜的整体观感下滑,演员撑不起来角色应有的气质,结果就是让这些角色一言一行都透着别扭劲。

如果说,庆余年是用60分的食材,做出了80分的菜,那将夜1是用80分的食材,做出了70分的菜,将夜2,则是用80分的食材,做出了50分的菜。
这些年,我们的服道化越来越精美和繁杂,我们拍摄的场景也越来越大气,可是剧集不只是服道化,也不只是场景,剧集的核心,是故事,是如何呈现故事。
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个无法撑起自己所演角色的尬演,是从小说中直接拿过来的,不管合适不合适的语句和对白,是那些光鲜外表下的别扭和无力。
面子越来越光鲜,里子是否同样光鲜呢?
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杆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