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绘本,到底怎么看

绘本,到底怎么看

作者: 券你要努力 | 来源:发表于2020-05-14 22:10 被阅读0次

这次,我们来聊一聊绘本的结构。

这个部分会分为两部分进行。今天,我们先看绘本的封面和封底如何阅读。

一、封面

一本绘本的结构包括有:封面、环衬、扉页、正文和封底。

我们说封面是一本绘本的外观,多数图画书封面是选自正文里的一幅画,比如《菲菲生气了》、《彩虹色的花》等。

有的是正文里其中的一幅图画,有的是专门创作的。比如《巴巴爸爸的诞生》。

我们可以看到封面上是一个粉红色的巨大“怪物”站在一群人的后面,直视着镜头,看上去像是其乐融融的在拍合家欢照片。

看过绘本之后,我们知道,这个充气似的“怪物”一点也不可怕,他就巴巴爸爸,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他有一个本领就是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身体形状。

有一次,城里的一座房子着火了,他喊了一句咒语:“克里克里,巴巴变!”变成了一架长长的梯子,房子里所有的人最后通过梯子逃了出来。

巴巴爸爸成了大英雄,所有人都喜欢它。特别是孩子们。

封面信息

封面的文字部分会注有书名、作者、绘者和出版社等信息。如果是引进版本的绘本,还会有译者的信息。这些内容相信读者并不会忽略。封面上除了这些常规内容,可能还会有奖项的标识。

1.1书名

那我们来看一下书名,原创图画书不用过多介绍,这里简单讲一下引进版绘本。引进版绘本就会涉及到翻译的部分,合适的书名是能一下子就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的。这里以大家耳熟能详的《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相信大家都阅读过这本经典绘本,其实这本绘本有两个译名,一个是宋珮老师把他翻译为《野兽国》,一个是阿甲老师翻译的《野兽出没的地方》。

我们来感受一下两位老师的翻译都很出彩,但是相比较而言,《野兽国》这个书名简单易懂,又充满魄力!

那阿甲老师重新翻译后,书名变为《野兽出没的地方》,这个书名也非常棒,但是我们在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出没”这两个字时常会引起疑惑,七个字的书名,起联结作用的“出没”二字孩子不理解的话,还是会影响些许阅读的乐趣吧!

1.2 译 者

译者,他们是联结孩子们(包括曾是孩子的成人们)与国外经典作品间的桥梁!他们同样举足轻重!

这里拿我非常喜欢的作品《小恩的秘密花园》来说。换了出版社,换了译者。书名也被更改了。

且不说两个书名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感受,常常有小龄的孩子问,园丁是什么意思?

当然,“园丁”与本书的英文名“The gardener”直译着更为契合。同时呢,这本绘本全文以书信形式展开,故会经常出现书信的格式与书信者的名字。

原译者郭恩惠老师(台湾地区)将主人公名字译为“小恩”,好似领居家的孩子一般亲切,又像“小蓝”一样简单,拉近了主人公与读者间的距离。

而在《园丁》的版本中,忠于原作,直译了主人公名字为莉迪亚格蕾丝芬奇,这个部分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你更喜欢哪个版本?

其实这两个版本我们就可以思考,对于引进版绘本,是应该忠于原著呢,还是该考虑作品想要传达的核心内容与我们的受众对象。

由此可见译者这一“桥梁”的角色,可谓异常艰难!

个人认为,《园丁》的译者有些过于追求与绘本原文的一致性,忽略了国内外语言格式的些许差异;而郭恩惠老师的翻译根据儿童的理解与文化差异进行语言、文字格式或内容上的修改,这点值得我们借鉴。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当译者面对一本国外绘本作品时,他将不仅仅是一位翻译者,更是成为了与作者同等地位的创作者,通过理解作者的意图及自身对故事的理解后,通过恰当的(适合于儿童理解的)本土化文字,准确地传达给本国读者。

我们尊重所有老师斟字逐句的翻译,这个部分作为讨论部分,大家畅所欲言。

1.3 作者与绘者

有时这两者是同一人。好绘本的作者通常也是艺术家,这里以《我爸爸》的作者安东尼布朗简单介绍一下。读过他作品的读者无一不被他设计的画面细节所深深折服。这不只是他专门为孩子设计的,更是为我们成年人设计的!他的作品有一种微妙的统一的风格,超现实主义。如梦似幻,亦真亦假!

此外,作者也是作品品质的一种保障!连贯地读同一位作者的作品,例如李欧李奥尼的作品,更是可以体悟他的经历与人生!

这就是艺术家的魅力所在!可以说是李奥尼作品里比较有代表性的几本:《小黑鱼》2007、《一寸虫》2008 (这本是李奥尼最早获得凯迪克奖的一本书)、《田鼠阿佛》2010 (可能知道李奥尼,就一定会知道这本书)

1.4  奖项标识

我们上次提到的一些重要绘本大奖的获奖图书,通常也会在封面或者护腰上展示,这个同样也可以作为我们选书的一个参考点。

1.5  出版社

以往读者很少会关注出版社。出版社也是选书的重要标准之一。好的出版社是图书品质的保证,但不是绝对的,只是个参考项。

第一阶段,少儿出版社与美术出版社双头并举。

童书出版过去一般以各省的少年儿童出版社为主。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少)、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浙少),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辽少)、吉林少儿社(吉少)等等,不一一列举。

过去他们是童书出版主力军。还有一些地区的美术出版社、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辽宁画报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咱们小时候的小人书和画报什么的,多是出自他们之手。像四大名著的小人书,看过的人应该都有印象,虽然风格不一,但也各有特点。

第二阶段,海外童书引进,掀起绘本潮。

现在大家就被裹挟在这个潮流中。六岁以下的童书市场现在基本上以绘本为主。绘本对于出版界来说,就是个矿。但其实接受也有个过程。以贵州人民出版社--蒲公英童书馆为例。较早引进了“斯凯瑞金色童年系列”“神奇校车系列”,这两套书足够说明它在国外童书经典引进方面的眼光。但实际上,他们是拓荒者。斯凯瑞童书的获得认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绘本引进大概也就是十五六年,多说二十年。我想我经历了这个过程。斯凯瑞金色童年系列,起初是有一种不太容易让家长喜爱的混乱与粗糙,那种早期美国文化的嘈杂,有点儿接受不了,差不多小八开的开本,翻开以后,有些视觉冲击力,但又觉得乱七八糟,看不出个重点。

要知道,我们这一代父母是看小人书长大的,比如我自己。小人书开本小,画面精美,情节突出。突然看到一个开本巨大,满眼睛都是画,画得还不是很好看的画本,说是画报也不像画报,心里还是蛮抵触的。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则一下子就吸引了,不但能够迅速地掌握这种绘本的阅读方式,而且对于大人眼中的混乱,毫不在意,还能关注其中各种有趣的细节。这是这种经典绘本背后的科学性和符合孩子接受心理的明证。之后再看神奇校车几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贵州人民出版社在绘本市场的开拓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这家出版社在童书编辑和童书引进方面有资本、有能力,也绝对是有质量。

此后,国外绘本的引进就是雨后春笋了。另外,后来大家经常购买的“蒲公英童书馆”的绘本,其实是贵州人民出版社的北京图书中心的“别号”。

数数看,你买了多少他家的书吧。差不多都挺好。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像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接力出版社(巴巴爸爸、蓝精灵、荒野求生,和许多科普类百科绘本)、新蕾出版社(国际大奖小说系列)。这些出版社在做童书方面都较早,也较有经验,投入多,精品多。

第三阶段,民营力量崛起的童书出版。

像我们早年看到的爱心树、蒲蒲兰、耕林童书、海豚传媒……可能还有一些后起之秀,这些最初以工作室,或者是某些民营出版公司的项目出现的童书策划组就开始撒开网去,到海外童书中去筛选,引进,出版。现在童书绘本市场的极大繁荣,他们功不可没。大家如果好奇的话,可以看看自己娃的书柜,那些引进的中文绘本中肯定有以上出版公司的影子。

绘本阅读从封面开始

成人的阅读习惯往往是眼睛跟着文字走,所以翻开一本书,往往直奔主题,立刻找到文字页。

但是图画书是应该从封面开始的。在阅读的过程中,从封面的图画上,我们往往就能猜出这大概是个什么故事。比如佐野洋子的《五岁老奶奶去钓鱼》的封面上是一个老奶奶坐在一把椅子上,一只戴着帽子,手拿着鱼竿的小花猫站在她的身边。那我们就可以先让孩子自己观察封面,然后问一下孩子们,封面上都有谁?你觉得奶奶和小花猫有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老虎来喝下午茶》是朱迪丝·克尔最著名的一部作品了,出版于1968年已经畅销几十年了,封面上,一只模样温顺、酷似大猫的橘红色老虎正端坐在椅子上,和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喝下午茶。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问一问孩子:你观察一下画面上都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现实生活中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吗?如果这只老虎来敲你的门,你会怎么办?

之后再带着孩子不管是个体阅读还是群体阅读,又或者是亲子阅读等等方式都可以,阅读完之后,我们可以和孩子们对比验证一下,绘本里的故事和她看封面或者封面封底一起看之后的故事预测有什么一样或者不一样的地方。这个就是阅读时的一个阅读策略。

这个方式更适合亲子共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绘本,到底怎么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fhf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