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人的成长过程可以概括为两点:认知自我,探索世界。从呀呀学语,蹒跚学步,到读书,工作,通过读书,与人打交道,做事情,我们慢慢理解了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存在。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渐认识了自我,因为没有这个探索世界的过程,我们是不会思考,我是谁,我是怎样的我,和我的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山本耀司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弗洛伊德也提出“自我,本我,超我”三种意识形态,自我是潜意识的,被压制被超我对抗的,最深层次的意识;本我是常态,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处理问题的意识形态;超我则是经过学习的良知,道德的自我约束形态,是对抗和压制自我的。
基于此,我也是最近才意识到,我是个事业心有点重,又理想主义,有点追求的女生的。大多数时候,我喜欢插科打诨,蒙混过关,我好像习惯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真实想法,久而久之,超我战胜了自我,我忘了自己是怎样一个存在,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最近摒除掉了人事的干扰,自我剖析对话,和亲近的人的对话,让我深刻意识到,我是事业心有点重的。在此之前,我常塑造一个追求小资生活的女生。其实我的内在逻辑不是这样的。我发现,我可以接受清贫甚至贫苦 的生活,但我无法忍受自己不思进取,工作上毫无建树的状态。我是会考虑得失,周到计算,但如果一件事本身能带给我成就感,我根本不考虑物质的,或其他有形的,名誉上的回报。专注于向内求索,才是我性格的底色。比如高中的时候,偏要学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理科,比如在另一个城市的学硕与上海的专硕之间选择上海。比如在offer中选择了薪资不是最高的,但能带给我成长,让我发挥所长的工作。比如,我渐渐意识到,我对恋爱结婚最恐惧和介意的是什么,我到底在选什么,我最图什么,我最怕男生跟我说女生能养活自己就行了,我对自己目前的价值和薪资待遇等等都是不满意的,如果对方只期待我止步于目前,这个人在我心里就大打折扣,不管社会评价体系里这个人条件如何优越。
那些能让我发挥更大价值的事情,才能带给我发自内心的喜悦。剧中三观正,明朗大气,醉心事业的女主才能激发我追剧的冲动,最近读了遇见小mi的文章,她的观点方能引起我的共鸣。我有使命感,那种从小认为,我注定是要改变点什么,做点什么事情影响这个世界,在自己范围内荡起涟漪的自命不凡始终还在。只要我开始读书,健身,自我约束,用饱满的状态迎接新的一天,我骨子里的骄傲倔强,便会卷土重来。
OK,接下来的计划,等我实现的那一天,我心里的追求便会重见天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