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合理信念”的陷阱

“不合理信念”的陷阱

作者: 发疯的然然 | 来源:发表于2017-12-09 20:46 被阅读45次

    很久之前我看到过这样一个理论,后来也经常看到相似的说法,说在人对环境的进行反应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人的认知。

    好比我被父母逼婚,如果我的认知是“我的事情应该我做主,即使父母也不应该干涉我的自由”,那我的反应就可能是“这是我的事儿!不要你们管!”而如果我的认知是“父母真是为我操碎了心啊”,那我的反应就很可能是“好的~,我一定抽时间乖乖相亲”了。

    这套理论一看就让人感觉很有道理,所以就有人认为了,认知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没办法左右事件的发生,但我们可以为了一个好的结果,了解各种各样的知识,努力改变自己的认知。

    然后呢,我查了查这种说法的出处,发现这一套竟然是“理性情绪疗法”里面的内容。主要是针对一些拥有“不合理信念”的人的处理办法,于是,我又了解到了“不合理信念”是个什么东西。

    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不合理信念差不多有三个特征。1,绝对化要求;2,过分概括化;3,糟糕至极。

    这都说的是什么呢?举几个栗子。

    首先是“绝对要求化”。

    前段日子我写过一篇文章,基本是说家长用孝顺这个词来绑架自己孩子的行为不太合理,然后微信公众号上有一条留言就特别典型。这个网友说,“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现在有的成年人不懂得行孝道,不懂得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百善孝为先,不孝就是万恶之源!个人认为国家应该立法把不孝子绳之以法,处以极刑!这样家庭、社会才会和谐!”

    按照他的说法,如果有人的行为不符合他认知中的“孝”,他若是有能力,就会搞死这些人。这种心理就是“绝对要求化”。绝对要求化指的就是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好比我要求你必须孝顺,你不孝顺我就受不了,然后我看到你就像我在夏天看到喝我血的蚊子,必须拍死才能让我感到心安。

    接下来是“过分概括化”。

    关于这点,我就想起几年前看到凤凰网对陈丹青的一段采访。陈丹青讲,“中国人最要紧混饭吃啦,大家都有口饭吃,管他什么文化。”“人太多了嘛,该利用的都利用过了嘛,突然想起文化忘了,就赶紧弄文化,扯淡么……不过倒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文化,机会主义文化,活着一天是一天,逮住一件事就一件事,就这样。中国人是不讲原则的,这是中国人最不好的地方,也是中国人最好的地方。什么东西有用咱们就用,没用了打倒他,结果翻翻还有用就再拿出来。中国人不讲原则的,不会按照一个哲学系统来处理国家的事和私人的事,怎么能活下去就好。”

    陈丹青说话很有50年代人的范儿,总有一种愤青的味道,这也是因为他个人经历导致的。但问题是,一切真就跟他说的一样么?实际上瞎扯淡乱耍情绪的是他。因为个人的一些经历,就要把这些认识全部概括到了所有人身上么?这就是“过分概括化”。清华美院不愿意那些英语分不够的少年读博士,人家有他自己的道理。在清华学者们的眼里,不是所有艺术技巧足够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博士,人家可能更加关注的论文。关于这点你看不惯走好了,真就非要到处骂么?

    最后是“糟糕至极”。

    糟糕至极说的是自己的感受,只要发生了什么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就感觉天塌了,完蛋了。

    好比对于一些恋爱经验丰富的人来说,被人拒绝就不是个什么大事儿,不过是难过一会儿就又可以积极对待人生了。相反那些初次恋爱的小年轻就会特别把这个事情当成大事,喜欢上了一个神级对象,表白未果,然后就一蹶不振,甚至还有点想自杀,感觉自己永远不会再爱了,这就属于“糟糕至极”。

    有相当一段时间,我都觉得有这种问题的人都属于心智不成熟、幼稚。虽然自己也经常会有心智不成熟、幼稚的时候,但也确实在避免自己的思想走向极端。

    然后,前两天我看到武志红的专栏也介绍了“不合理信念”,不过他的说法是“非理性信念”。看了他的文章之后,确定了拥有这些问题的人确实可以称之为心智不成熟、幼稚。

    在武志红介绍的心理学中,人的成长是可以从“关系”这个角度来分类的。在认知初期,人都会有一种叫做“全能自恋”的状态,“我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一切都应当按照我想的方式运转,否则我就要毁了你”,武志红管这个状态叫做“一元关系”。然而,世界并不是这样的,凉宫春日那样的也只是动画片里的角色,现实世界中我们必须妥协这个不符合我们期望的世界。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一次次的碰撞和妥协,我们逐渐会被迫接受一个“基本上不错的人”,一般来说这个人是自己的妈。这时在我们眼中世界,就不再只有我这一个重要的角色了,变成了二元的。而一切导致这个“基本上不错的人”伤害我的,都是坏人作祟。武志红管这个状态叫做“二元关系”。

    可是,这个世界是复杂的,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社会准则不是一个人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多方妥协的结果。于是,我们逐渐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从而可以理解这些人大多都“基本上不错”。能够有这样的认识,就可以说是进入到“三元关系”的状态中了。只有进入到这个阶段,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从“三元关系”的角度审视自己“一元世界”的需求,也可以用合理的方式满足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

    用关系的角度来看“不合理信念”,实际上要么是一个人处于“一元关系”的全能自恋,要么处于“二元关系”的非黑即白,就都是心智不成熟、幼稚的表现。而且,对于那些完全处于“一元关系”的人来说,情绪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语言,所以也就基本上没办法用道理进行沟通了。

    到这里,这整套理论就相对比较完整了。当然理论终归是要经受现实检验的,虽然现实总是复杂到没办法用理论解释一切。不过不管怎样,这至少是一个看待世界的角度。

    从“关系”的角度出发,检视一下自己是否总是处于“不合理信念”的操控下,尝试去理解那些自己一直看不惯的人,即便是依旧选择讨厌对方,也至少可以看清他背后的动机,不至于用“全是这个世界的错”、“都是这帮人太人渣”、“不孝的人就该去死”的态度面对世界。

    而且,从功利的角度这些也不是完全没有用处。别人觉不觉得自己幼稚都是其次,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视角,至少不至于遇到什么事的时候,别人还没怎么样呢,就先把自己气个半死,也不会莫名其妙地陷入某种情绪不能自拔,更不会看到什么不爽的人或事就变得暴戾想要把对方干死。这样的状态对自己和对周围的人都没有好处。

    况且,如果发现对方是一个完全处于“一元关系”的人,也就省去了费口舌发脾气的力气,反正不会有用,倒不如视察一下对方的身材,干得过的话直接揍上去就好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合理信念”的陷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fmp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