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网传佛教

网传佛教

作者: 理下陌发 | 来源:发表于2018-03-30 11:07 被阅读87次

    戒骄、戒躁、戒贪、戒散

    1。      上善若水  故君子士则不稼。

    2。      实际上我们大家学佛修道,都是想证果。但是为什么学的人那么多,而真正能证果的人那么少见呢?主要是行愿不够,不是功夫不到。  今天站在行愿的立场来讲,如果没有行愿,见地是不会彻底的;没有真正的行愿,修证功夫是不会进步的。但我们最易忽略的,就是行愿这方面,所以大家用功会感觉不上路。  现在以见地、修证、行愿三样合一来讲,比如有一个很明显的心理。世界上很多人为什么要学佛学道?就算不走学佛求道的路子,也要求另外一个宗教信仰,乃至不找宗教信仰的人,也要另外找一个东西来依靠。基本上来说,下意识都是有所求,像做生意一样,想以最少的代价,求一个非常大的成果。  等于求菩萨保佑的人,几十块钱香蕉,几十块钱饼,几块钱香,充其量花个壹百块钱。到了庙里,烧香、叩头、拜拜,要丈夫好,要儿女好,又要升官、发财,一切都求完了以后,把香烧了,最后把香蕉带回去吃,自己慢慢吃。  这种祈求的心理多糟糕!好像人犯了错,跪在那里一祈祷,就办了交待一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我们自己要想一想。  至于我们这些修行的人,心中一定会想,我绝对没有这种心理。但是依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方式不同而已。虽然没有这种心理,可是也想打打坐就能成道,虽不求香蕉,也在求腿。  大家打坐都想明心见性,成佛成道,并且最喜欢的是功夫、境界。只要听说哪个人有道有功夫,反正好奇就去追求了。至于道与功夫究竟是什么定义,也搞不清楚,这就是见地不清。为何见地不清呢?严格追究起来,就是行愿不对。  佛学的基本是建立在六道轮回、三世因果上,但是据我几十年的经验所知,学佛学道的人,没有几个真正相信六道轮回,更没有人相信三世因果,至少没有绝对的相信。这并不是迷信,至少在理论上搞得清楚的人没有,至于事实上求证到的更是没有。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反省的地方。  因为不相信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所以你学禅也好,学密宗也好,学净土也好,根本基础上是错误的,等于想在沙滩上建房子一样,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我们的心行都往这方面走。  比如我们学静坐,坐起来都想空一下,然后都在那里高谈学理,空啊!有啊!般若啊!这些佛法道理谈得头头是道,却没有研究心行。为什么要求得空?空的后面是什么?假定真空了,是个什么样子呢?这些教理上都说了,可是我们没去研究。  所以,有些人尽管功夫修得好,气脉做得好,也是没有用的。多少人说自己的奇经八脉打通了,三脉七轮打通了。打通了又怎么样?你说我气脉打通了可以不死,还没有一个气脉通的人不死的。你说气脉通了的人可以死得好一点,也有气脉不打通的人死得蛮好的。那么,所谓气脉打通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没有去思考,反正人家说气脉通就跟着叫气脉通。  又比如神通,神通又怎么样?先知又怎么样?多少个自称有神通的人死于高血压、糖尿病。  我们有没有仔细想想,究竟学佛修行是为了什么?都在高谈阔论,不切实际。  真正的修行,最后就是一个路子:行愿。  什么叫行愿?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行为。  我们的思想,起心动念是没有发出来的行为,一切的行动则是思想的发挥。我们想求得空,这是在追寻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追寻能够发生思想的根源。在行为上、思想上真正做到了空,几乎是不可能的。假定有人做到思想完全空,变成无知了,那又何必修道呢?所以空的道理不是这样。  大家坐起来拼命在求空,基本上有一个最大的错误,对于空性的理,根本没有认清楚。所以上次提出要大家看肇论,这本书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大弟子僧肇法师所作。当然,这本书不大容易看,它是集中佛法之精华,以及老、庄、孔、孟思想而成的文章。比如它写“般若无知论”,我们天天求般若大智慧的成就,他说智慧到了最高处是无智慧。等于心经上讲的无智亦无得。又说物不迁论,物没有去来,无动也无静,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只有当前这一下。又说:不真空论,空而不空,这些形而上空与行为配合为一的道理,应多去研究。  我们做功夫、打坐为什么不能进步呢?大家一定以为是方法不对,拼命找明师求方法,不是的!不要受自己的骗。功夫为什么不能进步?为什么不能得定?是因为心行没有转。心理行为一点都没有改变的话,功夫是不会进步的,见地也不会圆满。这在中国文化上,不论是儒家、道家,说法都是一致的,都是同一个论调。  比如学道家的人讲,学道成仙有五类(好比佛家的五乘道),有鬼仙、人仙、地仙、天仙、神仙(也叫大罗金仙,相当于大阿罗汉)。道家认为“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光练气脉,做身体上功夫,而认为这是道,这是修行的第一大毛病。又说“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学佛的人只高谈理论,对于生命根源没有掌握住,经一万劫也证不到圣人的境界。不论怎么说,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想成仙要修无数功德,无数善行才行。  什么叫善行?以道家标准,一个人危急了,濒临死亡边缘时,把他救出来,起死回生,这样算是一件善行而已。以这个为标准,要满三千善行,数千功德,才够得上修天仙。其他儒家、佛家都是一样,佛家要求我们起心动念,内在的思想行为要转变。但据我所知,一个个的心行都没有丝毫动摇,太可怕了。为什么不能证果?是自己心理的结没有打开,八十八结使的结,根深蒂固。  学佛的人有一个基本的毛病,大家要反省。首先,因为学佛,先看空这个人世间,所以先求出离,跳出来不管。因为跳出来不管,慈悲就做不到。我们口口声声谈慈悲,自己检查心理看看,慈悲做到多少啊?这是个非常非常严重的问题。第二,贪瞋痴慢疑,我们又消除了多少?比如有一个例子,我们大家修行越修得好,脾气越大为什么?你打坐坐得正舒服,有人来吵你,你还不气啊?这种心理作用是不是跟慈悲相反呢?  还有功夫做得好的人,静的境界尽管好,下坐以后,所有的行为同静的境界完全相反。理论讲得也很对,做出来的完全相反。所以佛家要我们先从戒着手,小乘的戒还只是消极的,只防止自己行为的错误,这是小乘戒的基本原则。大乘菩萨要积极培植善根,这样才是大乘菩萨戒的基本。但是我们连消极的也没有做到,积极的更谈不到。  大家要注意,不论出家在家,以后学佛修持之路,应注意瑜伽师地论声闻地当中的瑜伽地,这里面包括了密宗所有的红、白、花、黄教的基本理论,修气脉、修止观的原则,也都告诉我们了,这点顺便提及。  比如我们晓得学声闻,要学八关斋戒,其中一条戒云:沙弥不准坐高广大床。为什么?高广大床就是上座、上位。为什么沙弥不能坐?是先要养成谦虚的德性,叫你不要处处自我傲慢,动辄自私自利,坐在上面很了不起那个样子,就是要我们学谦虚。我们看了这条戒,不管在家出家,先反省自己有没有谦虚,做到了谦虚没有?据我了解,凡是学了佛的人,或信了任何宗教的人,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傲慢。以为别人不信,就是魔鬼,自己自认是圣人。我们学佛同样也犯这种毛病,不过换一个名词而已,觉得:他唉呀!很可怜,地狱种子啊!一样的道理,不肯谦虚。  尤其是有点功夫的人,只要学佛打坐三天,然后“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起来了,别人的功夫都不行。专拿一个圣人的尺码,去量人家,而且这个尺码还是自己定的,眼光说有多短就有多短。人们在它的尺码下,当然都不是圣人,可是他却从来没有量量自己有多长、多大,决不反照自己,这是最要命的。这个心行怎么办呢?所以为什么不能证果?为什么不能得定?就是这个心行,贪瞋痴慢疑一点都没有转化,非常可怕,反省起来非常严重。  我再三强调大家,修道没有证果,不能证到空,就是心理行为自己转化不了,所以坐起来,只抓到意识境界造成的一点空,以为那就是道了。  今天有位同学提出报告,昨天打坐坐得最好的当儿,忽然发现自己的手伸上来抓脸。当时他想,奇怪,前一秒怎么不知道自己的手在抓脸?用功还用得很好呢!当时他觉得有点难过,忏悔自己的无记。失念了,自己做了,不知道。无记也有无记的果报,你说你是无心的,将来你所得的也是无记的果报。比如我们有时莫名其妙地受人打击,那也就是无记果报。这位同学继续打坐,后来又发现自己在抓脸,他说这就叫“无明”失念了。  不过,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普通谈空这一念,只是起码的,最初步的一点,还只是诱导法,诱导我们成就、成圣的最初步路子,但这个心念在同一秒钟,同一刹那中,可以起很多的作用。所以我们真静下来时,六根同时并用,万缘俱来时,若能万缘都知,那就是六祖说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不是光修空,要能够全知才行。  在清静专一的时候,你还能够用手抓痒,嘴里咬咬牙齿,脚同时敲两下,这些都是念的作用,你不能说“我的心念在这个时候空了,而抓痒并不属于念。”你们要知道,本能的反应就是念,那是阿赖耶识的念。所以有许多人打坐修道,遭遇很多魔境界,实际上这个魔,都是自己这一生造的。不但如此,很多着魔的人,就是下意识喜欢玩弄这个东西,换句话说,他在心性方面根本没有转化。  所以,我经常告诉同学:易经六十四卦中,没有一卦全好,也没有一卦全坏,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只有一卦比较算是六爻皆吉,那就是谦卦。所以佛家叫我们学空,戒律上第一个要做到谦虚。试问有几个人做到了?自己反省一下,谁做到了。  真正做到了谦,才真能做到菩萨的慈爱。道家老子云:“我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谦”。佛家也是这样,佛家谦到什么程度呢?谦到“无我”,谦虚到了极点就是无我。  所以我们光想打坐达到空,在心行上做不到是空不了的,因为我们坐在那里守空,是“我”去守空,没有做到无我的空,假定无我,何必求空呢?无我就已经空了。  所以以行愿来讲,“行”才是真见地,行不到,见地没有用,要做到这个才能谈到真慈悲,因为慈悲就是无我。其实,我们普遍讲慈悲都属于“情”,不是“智”。佛法大乘道的慈悲是智,是般若的慈悲。以其真无我,才能真慈悲。说我要慈悲你,就落于下乘了。比如父母爱儿女那个仁慈,尤其是母爱,决不要求代价的,这是普通人道的父母子女之爱,但那还是“情”,这情是由“我”爱而发;菩萨的慈悲是“智”,只是“无我爱”而发,这可严重了。  所以讲行愿、行门之重要,我们随时在静定中,要检点自己。什么是修行人?是永远严格检查自己的人。随时检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随时在检查自己行为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认为有个方法,有个气功,什么三脉七轮啊,或念个咒子啊,然后一天到晚神经兮兮的,那是不相干的。我们看到多少学佛学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为什么染污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正常呢?因为没有严格地在修行。换句话说,没有严格地反省自己,检查自己。  比如贪瞋痴三毒,你说我们哪一点不贪?你说你一点都不贪,一天到晚想跟我在一起,想多跟老师一下,这是不是贪?我那里没有东西可给你的,因为你“贪”,你希望老师那里也许有点东西可挖了来,这是什么心理?为什么自己不去用功呢?我当年向我的袁老师学习,不是我向老师问问题,都是老师在问我。  比如有一次,两人由成都到重庆,那时交通不发达,到了内江,人很累。抗战时候搭汽车只能站着,整整站一天,到了内江茶馆里,袁老师问:你累不累啊?当然累。你现在的心境如何?我答:同在山上闭关时一样。那真一样,没有动过,就是“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没有觉得动摇过,也没觉得风尘仆仆是辛苦。但是这个时候觉得自己有一点疲劳,还是不对的。袁老师讲:唔!这可不容易啊!我答:大概还要一年,我会把这问题解决。次日早起,我说:先生,你昨天睡觉时打呼好厉害啊!袁老师问:你晓得我为什么打呼?我愣住了,为什么?这是个大问题。接着袁老师问:你晓得有一个不打呼的东西?我说那个我在理上知道。差不多了!要求证。理上知道有一个在打呼,还有一个不打呼的,在看这个在打呼。  举上面这个例子,是说大家贪问,事无大小一概问。我们检查自己的心理,贪瞋痴慢疑要断,谈何容易啊!你说,你打起坐来会空,没有用的。你在事上过不去,心事来的时候过不去,瞋心来的时候比谁都大。  什么是瞋心?怨天尤人就是瞋,这是瞋的根。对环境,对一切不满意,有一点感觉不满意维持着,就是瞋心的开始。  至于痴,那就更不用谈了,引用袁老师的诗:  业识奔如许  乡关到几时  五蕴明明幻  诸缘处处痴  你看学佛的人,个个都晓得谈空,可是每一个人都有心理上,感情上的痴、利害上的痴、生命上的痴等等,无一而不痴。没有智慧嘛!这些根会在哪里发现呢?行为上没发现,梦中都会发现的。梦中会有这样的行为,就是因为自己永远在贪瞋痴中。行为如果转变不了,要想转变气脉,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认为气脉转变就是得了道,那也是荒唐。听了多少人气脉通了,可是现在都到黑茫茫的那个地方去了。  所以,如果大家在心行、行愿方面没有动摇,不要谈四禅八定,更不要想谈证果。  老实说,一个人真做了一件善行,这一天盘个腿打坐看看,马上就不同,气脉马上就不一样,心境马上就扩大了,这个是绝对不能欺骗自己的事。不要说真正善的行为,或内在的善心,今天如果真把贪瞋痴慢疑这些毛病解决了一点,那个境界就不同一点。所以我们坐起来不能空,心境空了,就得找找看,看今天自己的病根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今天上座不能空?你的心念在贪瞋痴慢疑当中,一定有个东西挂在那个地方。这是阿赖耶识的问题,不是第六意识的事情。如果没有检查这个,光是打打坐求一点空,求一点功夫,没有用的,奉劝你不要学道,你会把自己给害了的。  所以心行方面要特别注意,这也只是说行,还没有讲愿。至于发起救人救世之愿,能有一点行为为别人着想,处处能牺牲自己的人,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做得到,一点也做不到,所以要想证果,决无此事。  讲义上,八十八结使与三界的关系,明白地摆在面前。能解开了多少个结,你就得了那个果位,这些考验都摆在眼前。别以为腿能盘一个钟头就能升上什么天;一个半钟头又能升上什么天,没这回事。腿是靠不住的,修“行”,修的是心理行为,不是修腿。  佛学叫我们除烦恼,佛学的翻译“烦恼”两字用得好极了。拿普通的学问来研究,烦恼是我们心理行为一个基本状态。“烦”,烦死了;“恼”,讨厌。这些就是烦恼。烦恼就是罪恶,对自己心理染污的罪恶。以形而上本体来讲,我们的自性本来清静,因烦恼连带发生的行为,变成了后天的罪恶。比如一个人杀人,是因为火大了。而基本上,只是由一点的烦恼开始来的,它对自己来讲,是最大的罪恶;对外界来讲,发展下去,久了可以成为害社会、害国家、害人类、害世界的大罪恶,所以烦恼两字,不要轻易小看它。  我们讲行愿方面,这个心理的“行”,要做到清静、做到空。要想得定,要想明心见性,应该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是不是有一丝毫的烦恼存在?如有烦恼存在就很严重了。  有一种烦恼是来自生理的,由生理不平衡所引起的,就是儒家所谓气质之性,所以修道要变化气脉,也就是要变化气质。气质是一个实在的问题,不是空洞的理论。  为什么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气色会好、气脉会通?因为受心理行为的影响,气质在变化,每一个细胞都在变化,不是假的。所以烦恼能转成菩提,转成觉性,随时清明。  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学佛的人,随时在烦恼中,我们回转来检查,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几秒钟身心都是愉快的?当然严格来讲,后天的愉快也属于烦恼之一。维摩经上讲:烦恼即菩提,就是说,你能把烦恼转过来就是菩提。因烦恼的刺激,引起你的觉悟,发现自己在烦恼中,这可不对,立刻警觉,这样一转,当下就是菩提。  但是,我们的烦恼不是菩提,因为我们不知不觉中,总是跟着烦恼在转。比如刚才一个同学在讲,打坐腿子发麻,生理不好,烦恼来了。这个烦恼最重要的一部分,当然是生理影响,所以生理完全转了,变成绝对的清净,修道的基础、定的基础才算有了。所以气脉对于这一方面很重要。  气脉又与心理行为有绝对的关系,你多行一点善,念头转善一点,虽然是消极的善,不是对人有利的行为,但是你能先去掉自己心中的烦恼,也算是自我本分的一点善,能够这样做到了一些,气脉就会转一分,你的定力自然就增加一分。所以,我们打坐为什么静不下来?检查起来就是因为烦恼。烦恼里头隐藏许许多多罪恶的种子,许多罪恶的因素,都是由“烦恼”而来。  假如我们转掉了烦恼这个东西,完全转清了,这个时候,心境会比较清明一点点,然后我们才能够检查自己念头的起灭。  比如我们坐在那里,觉得心境很清净,这是意识境界。但是你可知道,我们在清静这一刹那中间,隐藏了多少罪恶烦恼,能不能检查得出来?假定有人说大话:在这一念清静当中,我绝对没有一点烦恼,没有一点罪恶。那么这个人不要谈修行了,他根本就没有见地嘛!我们在这一念清净当中,烦恼与罪恶的根根,有八万四千之多,这是假定数目,比喻很多很多的意思。佛说: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因此就有八万四千方法,来对治这些烦恼。  刚才有一个同学问:为什么一到空的境界,或空灵境界一来,就起恐怖?非常怕,这很奇怪。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分几点来谈。  第一点,佛说堕落久了的人,见到空性,哈哈大笑,欢喜无比;堕落轻的人,见到了空性,会恐怖、大哭。  第二点,另外一种说法,见到空性不起恐怖心理的人,就是金刚经上所讲:当知是人,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学佛的人天天求空,善根浅的人,真的空来了就害怕,无法面对现实,去接受这个空。原因在哪里?因为执著,所以人生来总要抓住一个东西,忽然到了空境界,没有东西可抓的时候,你害怕起来了。这是普通人的心理,自然会起恐惧。  第三点,当空境来时,忽然有恐惧心,这就说明你心里头已经有个恐惧,并不是空了,是有个恐惧占进来了,因为我们的习惯上爱执著,爱抓一个东西,就抓住了这个恐惧。  这么一点东西,有那么复杂的心理因素。我们大家是不是在一念空当中,隐藏了许多烦恼、许多罪恶?有没有检查出来?这都是修行当中看起来很空洞的理论,但却是非常实际的话。尤其是年轻同学们,闭起眼睛,觉得有一点清净,认为这就是空,空不了的,那也是心理的一个状况。也就是说,当我们打坐时,眼睛闭起来,脑子进入半休息的状态,不是完全睡眠,眼神经也没有完全地休息。只是下意识当中,空空洞洞的,在下意识的记忆习惯上,呈现一个类似空的景象而已。而这个景象前面,还是黑茫茫的,然后在这里头忙起哲学来了,玩起话头来了,然后觉得自己都懂了,还认为自己是一箭破三关呢!这是一。  第二,等你精神养好了一点,脾气也大,尤其是青年,第一关情欲就来了,也就是男女间的爱欲就强了。这点不要自欺,功夫做不好没话说,功夫一做好了,男女爱欲之念,尤其生理上的压迫就来了。这是什么原因?贪瞋痴。贪欲的第一个根本无明马上就爆发了。没有这个来,气脉也不可能打通;来了以后,欲念又引起。这个中间的行——心行、行门,该怎么办?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它对治过来?怎么去处理它?怎么去调理它?它的原理是在什么地方?它的病根究竟怎么来的?是心理先引起生理呢?或是生理先引起心理?这里头是个很大的关键。至于老年人以为自己没有这个问题,那是因为你衰老了,要想把西沉的夕阳挽回到东面来,这件事真能做得到的话,第一关还是会碰到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根本烦恼。  所以大家要特别注意八十八结使,唯识百法明门论的五十一种心所,什么是根本烦恼?什么是随烦恼?随眠烦恼?这“随眠”二字译得非常好,它缠着你,跟着你,使你在睡眠昏迷的状态中,自己也检查不出来,被它迷糊住了。其实,这也是自己的魔障。  一层一层检查,八十八结使能去几层,你禅定的功夫绝对就到了那里。若按照普通讲法,念住就是初禅,这个只是普通说法。至于真正的初果位,就不是这样了。所以,你即使得了初禅,却不一定证得初果。因为果的标准就是根据八十八结使,也就是你那个下意识的罪恶烦恼的根,贪瞋痴慢疑去掉了几层,就是果位的考验。我们不能不通教理,不要以为光是打打坐,抱一个话头就行了,没有用的。所以别人问禅,我就说:我有“馋”,你那里有好吃的我就来。哪有那么简单?不容易的。你就是做到念住,还要看你是住在什么念,念住在昏沉也是住,没有用的。气质没有转,心行没有转,没有用的。  其次,就算做到气住,呼吸停止了,充其量是二禅,并不一定就是二果。单单气住,并不能证果位。气住可以用意志控制做到,与道不相干。而且气住了以后,只要一逗他,他发起脾气来比谁都大。所以修行不是如此,不要搞错了。你认为气住了,自己有功夫、有道了,那个道卖几毛钱一斤啊?没有用的。主要关键在心理行为。  二禅气住后,同时要查查八十八结使,心理的罪恶烦恼去掉了多少?身口意三业去掉了多少?所以有许多人都讲功夫,讲了半天,身口意三业一点都转不了,自己不要自欺了。  脉停,印度很多瑜伽士都能做到,埋在土里不会死,这都是能够练出来的。这只是说明我们的生理功能,能够用心训练成各种状况,这个是唯心所造,做得到的。至于说,这是不是道果呢?不是的。  至于三果、四果,每个道果,都可以在发给大家的八十八结使那一张表查到。自己每天要随时检查自己,看看心理行为中,烦恼罪恶的状态解除了多少,检查今天善行做了多少,所以古代儒家有功过格,用红黑豆来标记,以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  功夫做到了气住脉停,只能说明心行的功能,证明唯心所造的功能,的确可成就这些功夫、神通等。至于说证道,或证到空性,却不一定。证得三身——法身、报身、化身,那就更难。  这三身成就,也就是禅宗所讲的三关,真正的三关做到了,才能有三身的成就。禅宗祖师门,或其他许多人,虽然谈空说有,比如上次提过的雪岩钦禅师,道不可谓不高,但是不是三身成就?我们不得而知。  三身成就是可以现生做到的,先把气质变化过来,有善行开始做起,配合四禅八定的功夫,就有一点希望。我个人几十年来投身在这里头,也在试验求证阶段。没什么功夫,也没什么修养。在没有到达那个绝对的求证以前,不要随便给自己定一个范围,下一个定义,一下就错了。  以上是行的部分。  愿呢?更难谈了,行愿不到,见地不会到的。换句话说,行愿不到,修证功夫也不会到。坐得好有什么用呢?你说:我打起坐来,能够坐三个钟头,心里清清净净。那是你在那里偷懒,也可以说是一种“道者盗也”。阴符经上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取用天地的精华,借用生命原有的功能,就能修炼成道。人一生下来,偷天地间的食物、空气,打起坐来还子午卯酉,想吸天地正气,日月精华,这个强盗多厉害!所以说道者盗也。但是阴符经常鼓励我们当盗,真把宇宙的东西偷得来,我们的生命就成功了,我们的生命就是宇宙。然后你可以再让别人抢去,这是道家的观点。  墨子的思想出自于道家,墨子要我们“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等于佛家大慈大悲的精神,牺牲自我,这是墨家的思想。墨子是道家神仙传上的人物,道家神仙传上说,墨子到汉武帝的时候还在世间。但是谁又见过他呢?  杨朱则绝对自私自利,自由主义的思想也出在道家。  现在回到主题,所以我们学佛打坐都是坐在那里偷盗,而在同一时间中,社会上那么多人却为我们在忙碌。所以佛家有一句话很了不起,就是早晚课诵的一句话: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这就是行愿的愿,每天都提醒我们做功德。我们学佛的人都要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每天要上报四重恩,这四种恩都是我们所欠的:佛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  众生对我们有什么恩呢?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靠社会上很多人的努力成果,所以学佛的人要上报四重恩。我们活者一天,都要麻烦很多人提供生命所需给我们,事实上如此。  下济三涂苦,同时也要想到下三道——畜生、地狱、饿鬼的苦痛。换句话说,随时要想到不如我的人的痛苦,要想到怎样去帮助他们。可是我们做到了没有?学佛的人只想怎么为自己求到法财侣地,你帮忙我成道,如此这么一个动念,就是自私的基本。你为什么不先帮助人家成道呢?所以上面讲行,下面讲愿。愿发起了没有?自己想想看。  至于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那真是在念经,念过去就完了,心里根本没这回事。首先众生无边誓愿度,只要度我就好了。烦恼无尽誓愿断,最好你帮忙我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你教我就好了。佛道无上誓愿成,将来总有一天会成。这四句话我们往往是这样下的注解,只要一反省起来,就很严重了。所以说行门很难很难的。  所有的佛经、三藏十二部都告诉我们了,都在讲行愿。行,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学佛的基本是在这些地方。了解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从心理行为上改进自己,渐渐地,功夫、见地自然会进步。这不是说教,是我的亲身体验,不从这里下功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会证果的。心行的改变比打坐、比修证重要的多,而且只要心行改正一天,你的定力、打坐就随之进步一天。  所以说,为什么不能得定,甚至连打坐都坐不住呢?你在心行上去追求,不要在功夫上去追求。在功夫上追求是空的,偶然可以,过了几天就没有了。盘腿打坐与定没有绝对的关系。至于坐在那里,你身心能不能转得过来呢?这个就是问题了。其实并不在于打坐的姿势,要在心行上检查自己才是究竟,才能够谈到定。  今天结论重点就在这里。这次的课程以见地、修正、行愿为三大纲要。最后强调一句——行愿最重要。行到了,见地才会圆满,修证功夫才会证果。古人证果的多,就是在行愿

    3。    夺命书生说,没枪头捅不死人是骗你不?唐伯虎他爹就没戏,唐伯虎就真捅死他了。不在乎枪啥样。在乎谁来捅,您能通过念咒契入无为法,从根儿上切断一切生灭的烦恼。当然就是念咒去烦恼了。关键的。您能念到无为不

    4。    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

    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

    行道不求无魔,道无魔则誓愿不坚;

    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

    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折道义;

    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

    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

    被抑不求急明,抑急明则怨恨滋生。

    圣人设化,

    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逍遥;

    以遮障为解脱,以群魔为法侣;

    以留难为成就,以敝交为资粮;

    以拂逆为园林,以利名为弃屣;

    以淡泊为富贵,以屈抑为行门。

    如是屈碍反通,求通反碍。

    而今时世俗,为学之人,每不先居于碍。

    则障碍至时,不能排遣。

    使无上大道,由兹迷失,可不惜哉!

    是故,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孝养以竭力为真情;

      处世以立德为事业,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精进以律己为第一,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行持以观心为稳当,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治事以精严为切实,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居众以谦恭为有理,言语以减少为直截;

      待人以至诚为供养,长老以耆旧为庄严;

      济物以慈悲为根本,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健身心理开朗。

    5。逼是一样的逼,装上见高低

    逼是一样的逼,装上见高低。丫留意天气预报,雷雨天别出门。别和这拨人挨太近,哐铛劈下个分叉儿大雷,容易把你带走。

    没有谁能在谁的心里永远牛逼,早晚会过期。如果过期了,就不要再去留恋,过期后的思念是一种犯贱。处理过期感情的方法就是把那段过去当成你人生大戏里弹出来的植入广告,看过了,也买了,买完不适合就退货或者丢掉了。可能这个说法比较没人性,但是起码不会让你难受,只留青春,不留遗憾。

    谁还没点儿忒把自己当回事儿的光荣传统,

    没点儿我执咋好意思说自己是个众生……

        6。弟子问阿底峡尊者尊者:什么是修道之最?

    尊者说:悟无我是智者的最高境界,驯服自心是修戒的最高境界,为别人着想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时时观察自己的心相是最好的教诲,悟诸法性空是破除烦恼的最好药方,脱离世俗行为是最高的道行,烦恼减少是最好的修行成就,没有贪心是最高的神通境界,无吝啬心是最高舍度,温柔平和是最高戒度,甘拜下风是最高忍度,放弃世事是最高精进,心无造作是最高禅定,对一切不执着是最高智度,指出缺点是最好的善师,切中要害是最好的教导,守心与察觉是最好的益友,疾病和魔障是最好的鞭策,凡事顺其自然而不强求是最好的做事方法,使人入正道是助人的最好方法,能使人心向善是最高的利他功德。

    7。好啊,发大慈大悲之心是菩萨发心,是大乘菩萨道。慈悲是解脱智慧,可以度一切众生苦。大家修行,行菩萨道,自利利他。何为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为自利,下化众生为利他。这就是慈悲心的体现。慈是拔众生苦,悲是给与众生乐。

    若想发起大慈大悲心,首先就要严谨持戒,不恼害众生。如果一个人还食众生肉,他的慈悲怎么才能发起呢?如果还窃取他人的利益,搞贪嗔痴,搞是非人我,怎么能算有慈悲呢?所以,持戒非常重要,如果你持戒清净,大悲心自然就生起,以无边大慈,救护一切众生。

    8。猛火烹慢慢蒸。

    9。一天5500一个月23遍,不扎实,重来。百米万米3000心理机能生理机能极限。

    10。佛法僧施戒天死身休息呼吸

    11。这句话和包容性没关系啊!很多东西,不仅仅哲学,都有先决条件的

    12。你的心要训练稳定,

    要控制你的情绪,

    你心中要有定,

    要先控制你的情绪,

    控制你的情绪。

    什么是佛陀?

    是情绪的管理者,

    能够管理你的情绪,

    管理得最好的就是圣者,

    就是佛陀。

    佛陀就是把自己的情绪管理到最高超,

    完全不受情绪的影响。

    所以,智慧是从禅定产生的,

    没有禅定就不能生出大智慧。

    诸位!禅定最怕的就是情绪化,

    情绪会使我们的内心动荡不定,

    我们没有禅定的功夫;

    这《楞严经》是修这个大定,

    楞严大定。

    ——慧律法师开示

    13。宣化上人金刚棒喝(共1522问)

      880.问:弟子觉得我相很重,我执很深,要如何才能真正的无我?

      上人:无我,先要无人,无人自然就无我了。无人无我,还要无众生,无寿者。你要知道这个“我”是个假名词,人也是个假名词,众生、寿者都是假名词,不要被假名词迷住了。真正的“我”不是这个,是本有的佛性,你为什么把本有的佛性忘了,只记得世间的假我、假名、假义?你把真的想起来,这假我自然就没有了。你人虽是很聪明,若你把假我忘了,把真的找出来,那才真正聪明了。

      881.弟子:学佛之后就不喜欢应酬,有许多人说我越来越不正常了。

      上人:那不就正常了吗?

      882.问:我是柏克莱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最近读书总觉得压力很大、竞争强,没有办法得到解脱和满足,觉得到底在这所大学读书,有没有一点好处?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上人:读书要平心静气,不要想那么多事情,好和不好不当一回事,得失心不要有。你的压力是谁给你的呢?是自己给的。你若不觉得有压力,听其自然的发展,什么压力都不会有了。

      顶礼宣化上人

    14。我该怎么选择法门,我该怎么选择师父。

    说到底,是我要做啥……我想做啥……我该做啥。

    佛说法身偈,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

    因缘尽故灭,我做如是说。

    一切都是因缘来的,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念头,我们的身边的这个世界,我们的一切切……

    众生无明,妄认有我,觉得每件事都有个执行者和承受着,

    所以有了我要选个法门,我要挑个师父,在法门和师父这件事儿里。同为执行者和受者的我,很真实。

    而佛说,这恰恰是所有错误的开始……

    佛说随缘,是知道一切是因缘和合而来,没有真实的我在其中,我也是随业受报。

    那么顺境没有欢喜,逆境没有烦恼和嗔恨,甚至于,连顺逆这一念都放下他……

    放下,不执着,不纠结,不拧巴,不正是最好的法门?!

    15。君子之交淡如水。独立自由天性。

    16。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萨。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为佛,未得菩提乃名菩萨;亦非性故名菩萨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菩提性,如诸众生无人、天性,师子、虎、狼、狗犬等性;现在世中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业因缘故,得师子等畜生之身。菩萨亦尔,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故名菩萨。若有说言一切众生有菩萨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则不应修善业因缘供养六方。善男子!若有性者,则无初心及退转心;以无量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名菩萨性。

    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然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无碍智、自然智自然现前。

    17。先说名相:

    天台止观有三止与三观

    三止有:离两边分别止 、方便随缘止、和真体止

    三观有: 中观、假观、与空观

    止与观,不应分别对待。

    在观时,已经有止在起用;

    在止时,也已经有观在起用。

    1 离两边分别止 对应中观

    (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等一切二元对立,一经生起即刻进入“中观”)

    2 方便随缘止 对应假观

    (意识与身体感受以及内在外在的一切现象,一经生起即刻就进入“假观” )

    3 体真止 对应空观

    (体会觉察“不生不灭的空性(此处划重点)”,不着于内在外在的一切现象,观照能听能看的“觉察之能(即是空性)”。纯然的觉察关照空性,既是“空观”)

    可以说:

    三止目的是止妄念,

    三观目的是观照本源自性(觉察之能)

    「怎么修?」

    简单说://先找本体自性!然后守在那上头//

    具体说:

    先从概念上认识和了解,然后找到真实修持的落脚点,渐渐进入生活中应用。

    什么是落脚点?

    第三个止,体真止。

    跟你说:中、假、空,容易迷糊,找不着根儿,不知道怎么修。那么告诉你,所谓“体真”就是体会那个真,体会那个自性,不生不灭的那个东西,作用在你身体,作用在一切处。想真修行,先得找到它,要不怎么修都是徒劳。为什么? 因为它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恒常不变的那个东西!一切现象的本源。你在无常里怎么修都是无常,都是循环往复在变的,所以要找到这个恒常不变的,才能超越无常的现象,才能成就解脱。

    释迦佛当年悟道时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说的就是它(觉察之能:觉),一切众生都有,找到它,叫明心(破本参),从而起修保任在这上头叫见性(开悟)!修行人口中的“心”就是这个东西。有很多形容它的方式,我大概给你列一列方便你理解:觉、觉性、空性、自性、道体、本体、真体、元、常、心、性、不生不灭、般若。

    找到这个真了,去体真,这妄念自然就止。同时,妄念起了,你就再去回头体悟这个真性。反复修持,不断纯熟。

    刚开始修时容易一会就起妄念,没关系,慢慢的去体会,到后来关照的绵密了,时时刻刻都能安住在自性上了,这叫打成一片。保任功夫到了,就越来越清明。

    18。渴爱,相当于十二因缘的爱,意思是「带有情绪地对待感受」。

    希望更多地感知乐受(贪)、更少地感知苦受(嗔)、认为感受是我、是我所(痴),就会缘生爱。

    19。一者于诸有情普发平等大慈悲心。 二者于一切种智心不退转。 三者于诸有情起亲友想。于险难中誓当救护。 四者常于有情起负债想。 五者恒怀惭愧何时偿毕。

    20。嗯嗯,抱歉是我语气有点不好。不知道你有没有皈依,实际上我觉得如果你真要学佛的话,皈依是一个好办法,可以让你留更多机会去理解交流。实际上不要太执着于这个法那个法,菩萨“保佑”谁之类的问题。说到底,菩萨“保佑”这个说法本来就不准确。佛法讲求的是一个脱离苦海,若以大乘为例讲求的是一个度己还要度他,48000法门最终是殊途同归,无论你修何种法门,永远脱不开【发菩提心】【发出离心】【发慈悲心】这三个关键要点。佛菩萨是已经觉悟到一定的境界,然后发慈悲心菩提心作为“导师”来引导我们而并非是像其他天启宗教那样,是“神的恩赐”。至于我们作为弟子,顶礼佛菩萨像,是为了消除我们的傲慢,佛菩萨说到底并不稀罕你的礼拜。每个人的修行最终还是得靠自己,佛陀临终前也曾这样交待所有弟子,这也是佛法与其他宗教完全不同之处,依照佛陀的法门,自行努力自行觉悟,佛菩萨作为导师可以为你提点加持但却绝对不能帮你改变既成因果。看以上内容你还是读过经典的,但是五浊恶世末法时代,会影响我们对经典的理解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我们需要有现实的导师(皈依起到了这个作用)你可以看一看有些著名法师的讲经说法(比如索达吉堪布 海涛法师),对经典的讲解不要自己胡乱理解(哪怕真的是自己去认真理解,也绝对难免理解偏差,甚至是背道而驰,都是曾经有过先例的)所以基于以上,千万不要执著于某一个理论自己轻易地对其进行解读甚至还钻牛角尖。

    如果你看过《金刚经》的话【如来常说,汝等比丘,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此经最大的特色就是,全经“无法可讲”,大概的意思就是,连法到最后都只是一种手段,你都要把“法”放下,不然依旧是一种执着。这是成佛的最终道路,讲得相当高,所以很多人也看不懂。我们当然还远远不到成佛的境界,我们可能才刚刚打算渡河,甚至连自己的“船”都没有,是绝对不可能把“船”给放下的。工具是必须的,但难道我们要执着于此“船”该雕刻哪种花纹吗?不是,学佛修佛,最关键的是修心,要克服魔障,心要坐怀不乱,至少得有个绝对明晰的大方向,如果只纠结某个理论,某段历史某个典故,忽略佛法内涵,那么你充其量只可能是一个半残的“学者”。

    中华文化由基本儒释道三家构成,是因为董仲舒的儒学神学化,再加上后面的理学改革,也导致了后期儒家的彻底封闭僵化教条主义。所以孝敬父母是应该的,但一切应该基于因果来,真正了解佛法的哲学思想后,你会发现佛法是最圆融圆满的(我并非说我全部理解)早期儒家的思想实际上是承接了佛法的,是重思想内涵的(墨家的兼爱实际上要高于儒家)。。。想到哪就说到哪说了好多_(´ཀ`」 ∠)__ 。。。

    个人觉得不要太把某件事看成是“学佛的标志”,孝敬父母是一个人的道德守则,是行善积德的一方面,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也从来没有说过这是某个人“本职工作”。

    万千善恶是辩证的,我们以为善和恶只是一个绝对相对的两面,然而不是。举个例子:对于一个长期心理扭曲反社会人格的变态杀人狂来说,可能他放弃杀掉一个无辜生命的时候,那一瞬间,对于他来说,是“善”了。但你能说“我没有随时随地杀人,所以我是善良的人”吗?再高一点,对于一个得道高僧,吃肉饮酒或者轻微嗔与痴,这实际上已经是很大的“恶”了。对于佛来说,起心动念,产生妄念,这都直接动摇了果位。

    我这里可能会有人有异议“也就是说,善恶都随便,反正都是相对的嘛,造孽也无所谓”但真是如此吗?

    虽说善与恶是相对的,但众生对因果报应之轮回的态度,其趋向性却是绝对的——没有凡夫俗子想主动去地狱受苦受难脱离的希望几近渺茫吧?

    我们当知道,六道轮回皆是人类妄念感召的结果,也就是说,地狱的凶狠残酷,是由你自己的因果业报,说到底也是由你自己的心所感召来的——心有多恶嗔恨心有多大,在地狱里受的苦就越多,越可怕。

    可以说,没有神来惩罚你,你造恶越多,就越给自己找麻烦找痛苦。同样,所谓“命”亦是因果产物。所以,孔子所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是极高的真理了。

    想到哪写到哪,所以写的有点多,也有点杂,之后有什么我们可以交流_(•̀ω•́ 」∠)_

    不需要,不做,问清楚,再做。

    21。

    您好!很多人往往正是因为做不好本职工作,生活有诸多苦恼,所以才出来觅佛求道,求解脱之路。 任何以普渡众生、寻求真理的名义逃避现实义务,而去求菩提心的,了不可得。 本职工作世间又有几人能做好? 以利他之心对待一切人,以正而不谬之思想育儿养家,为家庭树楷模,为众生创造价值,凡见您者皆生欢喜。 佛菩萨示现皆以渡众生为己任,扪心自问,若是今日您能随心所欲,无有烦恼,还愿意为众生寻佛觅道么? 正因为我们无法履行好生活中的诸多义务,滋生出诸多烦恼,所以需要亲近佛法僧三宝,以求正见,改正自己的错误。 错误减少,我们行为好,常传递给周边的人欢乐和正能量,不说法而说法,这非菩萨是何? 这世间难道还有比行动更好的教育?如果佛陀天天沉迷享乐,纵使舌灿莲花,也无人信服。 故履行好生活中的工作,就是在修行,修行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好生活义务,履行好社会义务乃至世界义务。 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 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迷时想哭,悟时笑。

    俗谛未圆处处拌,纵使悟了打回去。

    真谛俗谛本来同,学佛万行不唐捐。

    千千行者欲求道,先做亿家好邻里。

    未悟洗菜做饭去,悟了砍柴挑水去。

    22。

    你说的基本都是怎样做,即和世间法相关的东西,而对于这点,儒家的确已经够用。然而对于出世间法,除非了明缘起,即理解和直观缘起,不然,就不会出世。而佛法主要就是出世间法,而不是世间法。

    23。

    睡不着多半因为沉迷脑袋里的妄想,其实说起来想这个想那个,想过去想未来,本质都是自找烦恼,但是你若沉下心来观察,观察着念头来来往往,不执着,不跟着想,你会渐渐安静下来的,当你观察着又落入妄想中,即使提醒自己,再继续观察。

    这也是修行,得渐次,得坚持,你会发现烦恼少了,脑袋清醒了,遇事冷静,生活自然改善了。

    ,其实我们如何寻找道理,都会有人说不。你原来那样人会怼你,你换个活法,也怼你。疏导洪水引流断烦恼,烦恼即菩提。别人烦你来自,自己不改的强加别人。不断而化解烦恼。换位思考想好处。@明行 让自己脑子里的这些念头,自然的飘过,不要沉执在里面,念头一过,就像乌云散去一般@087雨翔 猫说的多好V。负能量每个人都有,有时候念头一起就像点燃一根火柴,烧完就灭了。不要给负能量增加能量就好啦!这么多同学互相陪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哈。要有正向思维,多和正能量的人接触,让自己所思所行保持正向思维就可以

    25。

    忍辱放下思名誉,破坏名誉思本分,念佛读经就快乐,本分之外都放下。忍害,忍苦,持戒念佛,没人照顾,饿。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忏悔改过。忆念本师释迦摩尼佛。知足。不需要伺候。自己照顾自己。九十五岁依然。九十七往生。需要照顾不方便。修法耐心。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名相。术语。查资料。参考书。真得三昧。。。(傲慢。)。大止观。正念。如梦幻泡影。解脱,法身,般若(清净)。正观。

    26。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大正藏第 13 册 No. 0412 地藏菩萨本愿经

    无意间又看到了这句话,

    是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

    看得我浑身上下脑袋疼……

    27。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大正藏第 12 册 No. 0366 佛说阿弥陀经

    你能把这句话讲明白了,或许有戏。

    而且被法油子们黑的最惨的一个定义。就是发菩提心。

    啥叫发菩提心?

    哎呀!我愿意救度众生。哎呀!我希望众生毕竟成佛。哎呀!我希望众生离苦得乐。

    这叫发菩提心么?

    我骂你傻缺,我说你修行修了个臭狗屎,我说你这么修行早晚完蛋。

    你能对着我这三句话心念里不起一丝波澜地说,祝你早日成佛么?!

    能做到。有戏。做不到。没戏!而且绝对没戏!

    发菩提心不是发菩提妄念,不是喊个口号就叫发菩提心。

    能实实在在时时刻刻地都安住在那个境界里,才算有点模样。

    “菩提心”是智慧,是众生平等不二的智慧,

    “发”是禅定,时时刻刻地如此生心,安住己心。

    发菩提心四个字,把所有佛法讲完了,定慧等持的秘密都在这里了。

    圆满发起菩提心的,那就是佛。但有一念无明,都差得远……

    所以用一个这么模糊无法精确定义的概念来作为往生的标准,真心不妥。

    佛法里恒定的准则,就是随业受报。

    造好业,得好报。自己的心多清净,国土就有多清净。24K的净心才能成就24K的净土。

    如果把净土的成就离开了净心的定慧,

    心外求法谓之啥来的?

    友情赠送两段儿经文……

    故智觉寿禅师云。心外求法。望石女而生儿。意上起思。邀空花而结果。

    大正藏第 47 册 No. 1973 庐山莲宗宝鉴

    心外求菩提。则菩提魔起。心外见轮回。则轮 魔起。心外求佛。则魔佛现来。心外见持戒。则律魔现起。心外见众生。则众生魔起。心外修定。则禅魔起。心外求法。则众魔竞来。心外见国土山河。则触处即为魔乡。心外见魔。则魔族转盛梵王。心外无得失。心外无是非。心外无贫富。心□无嫉妒。是故令降心魔。苟不知如是事而别求是者。狂乱颠倒。内外魔族竞起。为恶趣导引。作佛之事永断如是等。

    卍新续藏第 01 册 No. 0026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28。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29。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个笨蛋,只能不断地努力,不只是我妈这样骂我,我的同学,老师,都是一样,去年初中同学聚会的时候,我还跟我的同桌说:“想当年你们因为我太笨,都不带我玩啊”,她笑起来:“你还记得呢?”“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其实我是严重的感统失调,所以你看,感统失调并不会影响一个人人生的发展,不要再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让你儿子参加什么感统训练了。”我诚恳地建议她。

    然后,另外一个同学无比惊异地问我:“他们都不跟你玩,不会给你造成什么心理阴影吗?”

    “不会啊,从来没觉得有什么阴影。”因为我接受了我很笨,我需要努力的事实。所以我也不会因为被排挤而痛苦,但是当然也产生了一个后果,就是我无法深入细致地体会那些被孤立的个案的痛苦,因为对于我来说,被孤立并没有产生痛苦,反而让我能反思自己错在哪,如何修正,也给我更多的时间独处。

    后来接触了佛教,开始了修行,有一天突然明白了“我”是怎么回事,然后又持续了很长时间努力修行,我才知道,原来我的根器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钝,而之所以没有那么钝,就是因为我能够接受现实——我知道我很笨,我需要努力。

    再后来看到有一个小短文,有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你是这样有智慧?”

    苏格拉底说:“我不知道,等我找到了答案,我再告诉你。”

    然后他开始寻找答案,遇到了很多人,各行各业的人,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明白了:“我之所以拥智慧,是因为我知道自己很笨。”

    此处应当有一个笑脸……<( ̄︶ ̄)>……当然我没有苏格拉底那么牛,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举这个例子完全是攀高枝了。

    所以结论就是上根利器的人知道自己是个笨蛋,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上根利器,当然必须刨除那些学佛的,学传统文化的,假装自己很谦虚说自己根器钝的,一般假装自己很谦虚的人,内心是有着极大的暴力的,我见过一个很谦虚的学佛的男人,家暴老婆二十多年,问我说:“你说我跟她前世是什么因缘,我就是控制不住家暴她”。然后我笑:“你的意思是说如果你跟她前世有因缘,她前世虐待过你,你就可以为你家暴你老婆找到合理的借口了呗?”

    这种人并不是真正的觉得自己是个笨蛋的人,笨蛋想不出要强暴佛法,强暴因果。他太聪明了,聪明得过头了。

    最后补充一下,我见过很多人,很多修行的和不修行的人,结论是上根利器的人看上去都是笨笨的,憨憨的,反应有点慢的,这种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品行不错,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就是——诚实。看上去很聪明的的,反应速度很快的,辩才无碍的,很可惜,根器都很差,所以现代人大多根器很差,因为现代人太聪明了,这个世界上的弯路都是给聪明人准备的。

    结论——《论语》里也说:“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又说:“刚毅木讷近仁”。当然装傻不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plusma:99%的人都想证果,只有1%的人想要解脱

      本文标题:网传佛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fnb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