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世间的味道》是梁实秋先生谈吃的散文名篇精选。梁实秋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谈的是美食,信手拈来,讲的却是故乡情、古今中外的美食文化和四方人文风情。
他不仅喜欢吃美食,而且对各种美食还颇有研究,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类美食的特点,记载了它们的做法、起源,对当时有名的酒庄茶楼的历史和经营特色也多有描述,让人既了解各种美食的特色,又涨了相关的美食文化知识。
梁实秋先生通过讲述美食,回忆过去品味美食的经历,对母亲深深的爱,对故乡浓浓的眷恋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也展露无疑。
01 妈妈的菜最是难忘
香港美食家蔡澜曾说过:吃,是一种很个人化的行为。什么东西最好吃?妈妈的菜最好吃。这是肯定的。你从小吃过什么?这个印象就深深地烙在你脑里,永远是最好的,也永远是找不回来的。
对于这句话,我深以为然。小时候,家里经济十分拮据,妈妈总是想方设法用简单的食材做些美味的食物,以满足我们小小的欲望。记忆中,她曾用大蒜的根须裹上面粉,在油锅里炸了给我们吃,那种酥香的美味至今令我难忘。
长大后,我一直对那种美味念念不忘,拿来又央求妈妈做过一次给我吃,却再也体会不到儿时尝过的那种美味的感觉了。心中的美味与童年的快乐生活印迹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徒留美好的回忆。
这份遗憾,与梁实秋先生比起来,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梁实秋先生的母亲是烹调高手,然而并不经常下厨,通常只有父亲亲自买回鱼鲜,特烦母亲做,她才会下厨。
在梁实秋十四岁进了清华后,每星期只能回家一次,在家只能吃一顿午饭,母亲怜爱他,总是亲自下厨,特地备一道他喜欢的一大盘肉丝韭黄加冬笋木耳丝,临起锅加一大勺花雕酒。
令梁实秋先生难忘的,还有母亲做的核桃酪,熬的粥,……这些美食里蕴含着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梁实秋先生也深爱着母亲,思念着母亲,“菜的香,母的爱,现在回忆起来不禁涎欲滴而泪欲垂!”
02 忘不了家乡的味道
《烤羊肉》这篇散文里面,作者讲述他的同学张心一在他家做客的一次经历。张心一是甘肃人,极好葱蒜,偏偏他的夫人是江苏人,家中禁食葱蒜。有一次路过青岛,应邀到作者家中作客,仅只要求大葱一盘,别无他求。
梁实秋先生满足了他的愿望,特备大葱一盘,家常饼数张。张心一用大葱卷饼,顷刻吃完,对其它的美味佳肴竟视而不见,并说这是数年来第一次如意的饱餐!梁实秋先生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应该也是与张心一有着同样的思乡之情吧!
我也有过与张心一相同的体验,很能理解他的感受。多年以前,我曾陪母亲到山东去看望亲戚,在那里小住了10天。刚去的时候一切都觉得新奇,本想多呆些时日,但那里的饮食我很不习惯,没过三天我就开始想家乡的美食,尤其是武汉的热干面。
呆了五六天我就开始闹着要回家,亲戚极力挽留,我又勉强呆了两三天,然后便和妈妈迫不及待的踏上了回汉的火车。一下火车,正好是早上,我赶紧拉着妈妈跑到车站外面的早点摊上,买了一大晚热干面,呼啦啦一口气吃完,才觉得解了馋。
家乡的美食如同那风筝上的线,牵扯着游子的思乡之心,走到哪里也忘不了故乡的味道。
蔡澜说: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一个人懂不懂得吃,也是天生的。
03 爱美食的人热爱生活
爱吃的人,一般都热爱生活。会吃的人,通常也会做美食,梁实秋先生就是一个这样的吃货,既喜欢品尝美食,也愿意亲自动手去尝试制作美食,探究与美食相关的一切事情,体验生活的乐趣。
他对故乡的美食如数家珍,宝华春的烧鸭,玉华台的水晶虾饼和汤包,厚德福的铁锅蛋和瓦块鱼,信远斋的酸梅汤和糖葫芦,致美斋的锅烧鸡和煎馄饨,东兴楼的芙蓉鸡片和乌鱼钱……
在国外,只要有机会,他便会参观、探访当地的美食生产基地。如在美国参观著名的康乃馨牛奶公司、圣米舍尔酒厂等。
他从国外留学回来,看到错过家里的饭点,便将行李寄存车站,到致美斋去品尝自己心心念念的爆肚儿。且看他,一口气点了三个爆肚儿,盐爆油爆汤爆,吃得他神清气爽,隔五十余年犹不能忘。
他在书里写到,“人之最馋的时候是在想吃一样东西而又不可得的那一段时间”,“一年四季的馋,周而复始的吃”,即使隔着时空的距离,仍是精准地道出了天下所有吃货的心声。
无疑,梁实秋先生是位天生的美食家,他热爱生活,懂得欣赏美食,也爱好钻研美食,抱持着不偏不倚的态度去接纳,品味个中滋味,用心感悟享受美食带来的百味人生。
我们也别对自己太苛刻,好好享受美食,享受充实的人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