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致敬那些芯片行业的开拓者--读《芯人物》有感

致敬那些芯片行业的开拓者--读《芯人物》有感

作者: bluecafe | 来源:发表于2022-10-30 23:31 被阅读0次
    萌萌的水母

    给大一新生准备的跟电子行业相关的书,没有电子版,我争取先看看,这个周看的是《芯人物》,讲述了49位在半导体行业摸爬滚打,建功立业的那些弄潮儿和开拓者,其中有三位女性。

    这些在中国强芯路上的奋斗者们,大多都是微电子,半导体物理,并且很多都是硕士或博士,是学校里的优等生。很多都是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很多年,在多家大公司历练之后创业。感觉在半导体行业要百炼才能成钢。

    从中国芯片业的先行者,见证中国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历程的朱贻玮,三落三起,压不垮的芯片企业家,70岁再创业,在中国建立一种CIDM模式(commune  IDM,即共有共享式的IDM模式)的张汝京博士。有上技校的周立功,但在上技校的时候,他就自己做出了一台相当于牛郎星8800这样的微型计算机,这可能是当时中国的业余条件下做出的第1台卫星计算机。当然后来他也去中国纺织大学(现在的东华大学)的自动化专业学习,他先后撰写了60余部技术专著。到这个行业的天才,比如说汪博,保送清华,全奖读斯坦福,师从谷歌天使投资人。

    互联网领域只要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可能会成就一家互联网公司,会涌现出一夜暴富的神话,半导体领域则有所不同,其技术门槛极高,创业者需要有数10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积累方能有立足之地。

    令人敬佩的张汝京博士

    可以说张汝京博士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先驱。为了对公司感恩坚持满20年,才从美国的TI公司退休,之后回国创立中芯国际。通过自己的人脉资源,吸引全球半导体精英加入。第1批总共400多位半导体人才,主要集中在生产营运大规模生产方面,但研发人员还不够。最终又从世界各地招揽了400多位设计工程师,建立了“中芯国际”半导体制造厂。但是最终被在跟台积电发起的专利诉讼战中,遭遇了典型的商业打压。中芯国际与台积电的诉讼看似两家半导体巨头之争,实则是反映的是中国高科技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巨头的打压。张汝京博士也被迫离开了“中芯国际”。

    芯片业最早是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为一体的形式,1987年我国台湾半导体企业台积电开始专注芯片制造,此后全球半导体业逐步走向分离模式。

    而张汝京博士70岁再创业,在中国建立了一种CIDM模式(commune  IDM,即共有共享式的IDM模式)。并且为了培养人才,跟我们学校的电子信息学院成立了微纳技术学院,下次再有幸见到张汝京博士的时候,一定记得合影留念。

    芯片测试,是给疑难杂症芯片治病的医生。芯片测试的特点是既要了解这个芯片的特点,开发测试硬件,又要写程序,还需要再回过头去配合设计人员改进芯片设计。

    晶圆测试,是半导体产业链中一个虽然小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芯片设计相当于是画建筑图纸而运营就是把这栋建筑从图纸变成现实。一个做运营的高手就相当于一个盖房子的高手,需要在不同的工程、技术、产能、价格等方面不断寻找一个动态平衡。

    大学的学习节奏、方法、模式与高中时不一样,高中的学习是在几年时间里学习少量的知识点,然后变换着方法来出题目考察,强调初级知识的使用技巧;大学的学习,是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的知识点,然后考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强调对知识体系的理解程度。

    大学开始做科研,一开始做不了很复杂的事情,但是至少开始在找做科研的状态,比如说怎么读论文,怎么去调研一个领域,怎么去做一些动手的实验等等,这与上课不太一样。

    还有三位女性。有一接触编程就上瘾一天10来个小时的工作很快就过去了的孙坚,特别是给程序调试,让她乐此不疲。完成了首个集成电路自动化设计系统(ICCAD 系统).因为攻关人员长期熬夜加班,黑眼圈都很重,很像国宝熊猫,于是经上级批准,系统改名为熊猫系统,是我国第1个自主研发的ICCAD系统,核心部分由28个设计工具组成,共180万行代码。

    国家芯片行业大基金的推动

    中国的第1块集成电路诞生诞生于1965年,跟世界上第1块集成电路研制成功的1958年相比,起步只晚了7年,但是技术发展一直远远落后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2014年9月总投资额高达1,200亿元的国家大基金的成立,为中国的芯片产业带来了新的曙光。

    中国最缺的“芯”无疑是高端通用处理器,存储器,FPGA、射频芯片等。我们国家也有可以跟英特尔7代I5比肩的,X86架构处理器KX-6000系列。

    芯片行业的发展机会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芯片专业人才缺口将超过25万人。预计到2025年,这一缺口将扩大至30万人。浙江大学今年初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白皮书》显示,目前人工智能行业人才缺口高达500万,并且在高度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标准下,人才短缺将会长期存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敬那些芯片行业的开拓者--读《芯人物》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fsl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