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上幼儿园的宝贝儿突然对我说:"妈妈,我要和小森结婚!"
小森是她班上的一个男同学。
"为什么呀?"
"因为他长得很帅!" 小姑娘双手捧着小脸做娇羞状。
我不禁哑然失笑。虽然早就料到这种事迟早会发生,但她花痴的模样还是让我始料未及。是时候对她进行婚恋启蒙教育了。
"宝贝儿,你知道什么是结婚吗?"
"就是像爸爸和妈妈一样相爱。"
"那小森喜欢你吗?"我刻意避而不提"爱"字。
"他不和我说话。"
"宝贝儿,你知道吗"我安慰她,"你长大后会遇见各种各样优秀的男孩儿,那时你可能就不觉得小森好了,就会把他忘记。"
"不,不会!我就想和小森结婚!"小姑娘把头拧向一边,一副不想听我说教的样子。
这么小的娃娃就已经"不由娘"了吗?等她开始进入青春期我又该如何与她沟通呢?
青春期的小孩对父母有着天然的抵触情绪,他们不愿意听父母说教,若是其他人的意见或许还可以耐心听完。可是,有谁可以和孩子谈谈关于爱的那些事儿呢?
我想到了《怦然心动》这本书。宝贝儿不正和书中小主人公朱莉的情况一样吗?因为外表而喜欢上一个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8844991/5e0ccaf90a1cf06c.jpg)
《怦然心动》由美国著名儿童作家文德琳·范·德拉安南创作,以第一人称交替的视角向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孩朱莉对新搬来的邻家男孩布莱斯一见钟情,而布莱斯却认为朱莉行事怪诞,厌恶她和她看似粗鄙的家庭。在相处的过程中,两个人都渐渐摒弃对表象的偏见,意识到表象之下人的本质才最为重要。这部小说一经推出便受到青少年的喜爱,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更是引发观影热潮。
作为一本青春小说,《怦然心动》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是因为我们都曾经历过青春的萌动,偷偷喜欢过一个"好看"的人。我还记得那时的自己很少与父母交流,父母也鲜少关注我的内心。没有人也没有一本书教导我该如何去判别一个人?什么样的人才值得被爱?以致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习惯于以貌取人,因为外表是最直观也最简单的判断标准。所以,当我读完《怦然心动》之后不禁感慨:如果当时我读过这样一本书就好了!
如今我有了自己的小孩,虽然她年纪尚幼,但已经开始对"爱"和"婚姻"有了自己懵懵懂懂的认知。作为开明的父母当然不会避讳与孩子讨论这类问题,可是如何谈孩子才能够理解,如何谈才不像说教,如何谈孩子才不会反感?却是相当令人头疼的问题。特别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即便家长想谈,孩子也可能因为羞怯而拒之于千里之外。家长与孩子之间迫切需要一种委婉温和的交流媒介,通过它达到既可以表达父母观点,又让孩子容易接受且不会尴尬的目的。除了孩子信任的朋友和亲人,我想书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也可以扮演类似的角色。
《怦然心动》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没有从第三者的角度出发去向男孩女孩们说教该如何去看待一个人,而是站在男孩女孩的角度,用温情、活泼的语言细致刻画了书中小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通过展现朱莉和布莱斯个人的觉知与成长的过程,引发小读者们自身的思考:外表重要还是善良和有趣的灵魂重要?什么样的人才值得被爱?从而让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意识到"有些人浅陋,有些人庸俗,但总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如彩虹般绚烂的人,他会让你觉得你过去遇到的所有人都是浮云。"通过自身的思考获得的认知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教人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怦然心动》不愧为一本优秀的青春成长读物。
![](https://img.haomeiwen.com/i8844991/01a83182dcda274c.jpg)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有时会寻求大人的帮助,有时不会;有的问题大人知道该如何与孩子交流,有的问题却不知从何谈起。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有些问题的答案就写在书里,家长要做的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把那本对的书放在他面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