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过年需要仪式感

过年需要仪式感

作者: 红蕖千娇 | 来源:发表于2021-02-16 21:09 被阅读0次

    小时候最高兴的事就是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有许多好吃的,还有压岁钱(也就是几毛钱)。后来越来越觉得过年没有意思,主要是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以前只有过年才能实现的愿望,平常就可以达到。如果没有一点仪式感,真的会觉得没有意思。

    过新年准确的说应该是从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开始的。虽然过年是中国人的传统,大致都一个样,但一个地方与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却有许多不同之处。童年时过年的许多习惯至今也影响着我。

    小时候,家里从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开始准备过年。母亲说灶王爷要上天给各个家取粮食,所以一定要好好准备,给灶王爷吃好。一定要给灶王爷摆糖瓜,让灶王爷的嘴巴甜甜的,上天尽说好话。那时候没有水果糖(或者有,只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没有),糖果属于稀罕,但是有粮食做的那种粘瓜的糖,经常做成圆形,中间是空心的,所以叫糖瓜。母亲会烙饼,说去天宫的长途路上,烧饼耐饥而且容易存放。这些讲究几乎跟当时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现在自己操心厨房的柴米油盐了,到了小年这一天不由自主想起,应该烙饼,一定要让灶王爷吃好带上干粮,还要准备年货了,准备过年了。

    印象中小时候比现在冷的多,房檐上经常挂着一二尺长的冰棒,一排排,太阳照耀下晶莹剔透,还会不停的滴水。蒸馒头要发面,天冷面不好发,母亲会把发面的大陶瓷盆搬到火坑上发面,于是一个大大的陶瓷盆占据了火坑上的最热处。

    北方的火炕是用土盘的,中空,通着灶,烧锅的烟从火炕通过,从屋外的烟囱排出。这样一来火炕会热起来,现在已经见不到这种火炕了。

    灶房里,母亲在揉面,父亲在烧锅,这是儿时记忆中最温馨的画面。我经常是打杂的,随时等着父母亲召唤。没有事的时候,拿着父亲烤熟的热红薯暖手,喂我的小狗。这时候小伙伴们都忙着帮大人,没有人出去玩的。

    父亲这个时候的主要任务是去集上采购过年用的东西。集上已经很热闹,天天都人们不限于平常规定的日子才去赶集。父亲出去,我经常开始烧锅,那已经绝迹的风箱我还是有印象的。

    接下来几天的时间都在蒸馒头和包子,蒸碗(也就是甜饭粉蒸肉等等)。这时候蒸各种各样的花馒头,有给长辈们送的馒头,有给晚辈送的的老虎和鱼,有走亲戚的花卷馍。除了蒸馒头,还要过年才丫炖肉,炸油锅。

    这样忙碌到大年三十。北方人的米缺,三十这天中午,母亲一定会蒸大米饭,炒菜,说这叫装仓,大人小孩都要吃的饱饱的,来年不会饿肚子。这些传统其实都是物质贫困时期留下的影响。

    现在过年简单的多,买现成的就可以。虽然家里有金鱼和富贵竹,妞看到了有人卖,很积极那就再买一束花和富贵竹,三条金鱼(买鱼讲究买单数的)。大年三十,给孩子找点事去做,让他去贴对联和贴褔,孩子对着对联研究半天,琢磨那个是上联那个是下联。看着大家晒年夜饭,我只能躲闪,手艺实在拿不出手。

    三十晚上,天冷,没有电视的日子,大人开始上油锅,就是炸丸子、豆腐、红薯块、土豆块、散子(各种面食)等等。这一天要守岁,大人小孩都要睡的晚父母亲开始烧油锅,炸东西。有了电视后,上油锅就提前几天了,看来生活环境会改变许多生活传统。

    现在过年,我还要在大年三十前一两天大张旗鼓地准备炸油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过年需要仪式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fsy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