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课 笔记

听课 笔记

作者: 欧阳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2-11-11 09:08 被阅读0次

    85.谁打赢了官渡之战?

    主讲:姜鹏

          公元196年,汉献帝回到中原,并且立都许昌,重新建立了朝廷的中枢机构。由于汉献帝的东归,国家形势呈现出从混乱逐步回归稳定的良好势头。等到公元200年,也就是汉献帝建安五年,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使得北方走向统一的进程大大加速,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关于官渡之战的起因,人们通常认为,这是曹操和袁绍之间不可避免的对决。这样的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有一个话题可以注意一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早在汉献帝立都许昌之前,袁绍的阵营里面就有人提醒过他,要他先下手为强,夺得汉献帝,以便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被别人抢先,那就被动了,别人就会借着汉献帝的名义来发号施令。结果袁绍没有采纳这样的意见,后来被曹操抢先。于是史书又有这么一条记载,在曹操迎接汉献帝到许都之后,袁绍感觉到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威力。因为这件事,袁绍对曹操表达过强烈的不满:“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挟天子以令我乎!”。

          抛开袁绍的不满情绪不说,这句话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就是从袁绍嘴里说出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本质。我们分析这两条记载:一条是袁绍的手下劝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条是袁绍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表示不满。这两条记载的核心概念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里体现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是袁绍和曹操,谁来“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们现在谈官渡之战,一般的关注点都在这里,都掉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思维套路里面。

          在这个思路里面,汉献帝就是个大傀儡,任人抢来抢去,抢到他就能号令天下。袁绍一开始没有听从谋士的意见,浪费了抢先获得汉献帝这张牌的大好机会。当曹操挟汉献帝以号令天下之后,袁绍又感到大大地不爽。袁绍认为自己的号召力和实力都大大强于曹操,不甘心被曹操压制,所以袁绍和曹操的对决是必然的,官渡之战就是袁绍和曹操之间抢夺汉献帝和领导权的战争。

          但我认为,这些关于官渡之战的通常看法是不确切的。曹操和袁绍的对立只是表面现象,确切地讲,官渡之战是袁绍和许昌中央朝廷之间的战争。或者说得更直接一点,袁绍和汉献帝之间需要有个了断,所以才会有官渡之战。为什么这么说?

          历史的发展,往往前面的事情会深刻地影响后来的走势。如果把袁绍和汉献帝之间的关系从头到尾仔细梳理一遍,我们会发现,这两个人之间在很早之前就有了非常深刻的恩怨。官渡之战的发生,和这些恩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仅仅是曹操与袁绍谁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问题。

          《三国志·袁绍传》在描写官渡之战的时候,开篇就写“初,天子之立非绍意。”大家都知道,汉献帝是由董卓扶上台的,董卓立汉献帝这件事,从一开始袁绍就不赞成。相关情况,我们前几讲已经做过介绍。后来汉献帝迁往长安,袁绍就想在东部重新拥立一个皇帝,这件事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闹得沸沸扬扬,导致汉献帝和袁绍的梁子越结越深。董卓死了以后,汉献帝为了安抚东部诸侯,曾经派了五位使者到关东地区,主要目的就是做做思想工作,拉拢这些“反董卓”派中的实力人物。这本来是示好,但是这五位使者中有四位都被袁绍直接或间接地杀掉了。这样一来,这个疙瘩要解开,就更不容易了。

          再加上汉献帝被迫前往长安以后,中原和东部地区出现权力真空,袁绍以反董卓联盟盟主的身份,在这块地域发挥着重大的影响力。所以,当汉献帝还在长安的时候,和袁绍天各一方,矛盾还能暂时掩盖,当汉献帝回到中原,国家秩序必须重新整顿之后,他和袁绍之间的种种矛盾,就必须解决。这就是官渡之战之所以打起来的关键。

        我们再说回这场战争本身。当时作战的双方,一方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另一方则是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袁绍当时控制着今天河北、山东、山西等一大片地盘。曹操辅佐汉献帝在河南许昌站稳脚跟以后,对袁绍继续割据北方大片土地显然是不利的。于是袁绍率领十万精兵南下攻打曹操,双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附近)相持。但曹操的兵力远远不如袁绍。而且开战之前,曹操内部还出了一个幺蛾子,本来投靠曹操的刘备趁着这个乱哄哄的机会,拉着一支队伍逃走了,而且还打起了反对曹操的旗帜。曹操不得不分心去灭火。

          袁绍的谋士看到敌营起了内讧,就建议袁绍赶紧趁曹操后防空虚出兵,抢占先机,但袁绍却拒绝了。拒绝的理由还很奇葩,他说自己的小儿子最近生病了,暂时不便出兵。这个理由简直太可笑了,都快把他手下的谋士气疯了。这样的错误,袁绍还不止犯了一次。比如,还有谋士建议他利用人多势众的优势,分批骚扰曹操,让曹军疲于奔命,袁绍不听。又比如,有一个叫许攸的谋士,建议袁绍放弃官渡,直扑许昌朝廷,端掉曹操的老巢,袁绍还是不听。后来许攸和袁绍闹起矛盾,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当时的曹操其实也在困境当中,曹军最大的麻烦是粮草供应跟不上,眼见得将士们马上就要饿肚子了。许攸给曹操带来了一个重大军事机密,他告诉曹操袁绍的粮草全部囤积在乌巢。于是曹操让人带兵奇袭,一把火烧了乌巢粮库,导致袁绍军心瓦解,全线崩溃。成就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

          那么我们再问一个问题,究竟是谁打赢了官渡之战?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很简单吗?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这个事情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在当时两军对峙的时候,事实上曹操也一度非常困难,我们前面提到过,不仅有刘备的背叛,还曾面临军粮短缺问题。在最困难的时候,曹操甚至一度打起了退堂鼓,试图撤军放弃。这时候,有一个人写了封信给曹操,把曹操挺住了,并作出了一些战略判断。就是这封信给了曹操信心,让曹操坚持下来并最终赢得了胜利。那么这个写信的人是谁呢?他名叫荀彧(音义)。

        荀彧是谁?荀彧是许昌朝廷最重要的智囊之一。在曹操最为沮丧的时候,荀彧对他说:“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什么意思呢?双方僵持了半年多,都不见什么进展,你着急,袁绍他更着急。为什么,他十万精兵以众敌寡,都半年了还拿不下你,他不是感觉更失败吗?这时候就看谁能沉得住气,耐心等待。等待什么?等待对方阵营出现变化,一旦抓住这一丝裂缝,就是出奇制胜的时候。曹操被说服了。才有了后面官渡之战的胜利。

          荀彧为什么力挺曹操?说得直白点,这其实是汉献帝点力量在这场战争中的体现。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了,汉献帝作为“挟天子以令诸侯”里面那个被挟持的天子,类似于一个傀儡,他还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呢? 我们还是从荀彧身上说起。荀彧这么忙前忙后希望官渡之战战胜袁绍,到底是为了谁呢?

    荀彧出生于名门大族,从小就立志要匡扶汉室。后来荀彧经过观察,觉得曹操可成大事,所以最终选择了和曹操合作。当初曹操迎奉汉献帝的决策,也是荀彧力排众议一力促成的。可以说,荀彧是许昌朝廷成立的关键人物之一。但后来曹操的权势越来越大,逐渐对汉献帝的权威形成了挤压。建安十七年(212),有人提议曹操加封公爵,而这其实就是曹操僭(音:建)越的开始。荀彧坚决反对,还劝曹操说:“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意思就是要他不要忘了忠于汉室的初心。荀彧的态度触怒了曹操,最终在曹操的逼迫之下自杀了。

          荀彧以死让我们看到,他“匡扶汉室”的志愿一直没有改变。所以他和曹操一直是同事关系,和汉献帝才真正是主从关系。他在官渡之战中挺曹操,其实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汉献帝保住汉室江山。

          这么看来,我们要认清官渡之战的本质,必须理清两个三角关系:第一个大三角,是汉献帝、曹操和袁绍之间的关系。汉献帝东归,导致了官渡之战的爆发。而曹操和袁绍这两个人中,曹操可以和汉献帝共存,所以力量得到壮大,袁绍不能和汉献帝共存,所以被清理出局。第二个小三角,是汉献帝、曹操和荀彧之间的关系。荀彧帮助曹操的最终目的,是要帮助汉献帝维持汉朝的统治。我们不能把荀彧看作曹操安插在汉献帝身边的眼线,只不过在许昌政权建立之初,荀彧是汉献帝和曹操都能接受的人物。通过对这两个三角关系的透析,我们可以看到,汉献帝虽然没有在官渡之战中正面出场,但他却是决定双方战略形势的枢纽人物。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曹操时具体的战术操作者,但是客观地讲,官渡之战的胜利,是汉献帝和曹操全力合作的结果。

          在当时的政局中,除了袁绍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割据势力,刘表就是其中最有实力的军阀之一,那么官渡之战爆发时,刘表在做什么?他和汉献帝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下一讲再来分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课 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fsz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