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初春,为防止“新冠病毒”蔓延,我们过了一个超长版的假期,然后又被迫转移到线上学习。期间,我们都长了不少本事。拿学习《桃花源记》这一课为例,我和学生在教室和微信群两个时空内进行了讨论和学习,对我来说,这是一次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学尝试。下面是教学过程的记录:
备课时,我发现陶渊明笔下的这个武陵人,挺有意思,他出了桃花源,一转身就背叛了桃花源里的人。
尽管,源里的人再三交代“不足为外人道也”!尽管,他被桃花源的人好吃好喝地款待了“数日”。可他还是毫不犹豫,用尽心机地出卖了这群善良的人。有原文为证:“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连家都没回,就“诣太守,说如此”了。太不地道啦!他为什么偏要背叛桃花源人呢?
课堂上,学生利用工具书和同桌互译、互讲,疏通了文章大意之后,我把这个话题拋了出来。
“他是为了钱。”一位同学不假思索地说。
“为了钱?这应该是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吧。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和我们现在的一样吗?大家回想以前我们讲过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我说道。
因为班级的学情不太理想,所以,我接着说。
“东晋时期,政局动荡,官场黑暗。百姓遭受官府的欺压和剥削,生活是朝不保夕。当时人们会像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一样,把追求金钱作为生活的目标吗?况且,文中并没有说“举报有奖”啊!”
学生们表示赞同,可一时他们也说不出为什么。下课铃声响了,没有时间进行充分地思考并讨论了。
我说:“这个问题留到课下思考吧,提示大家,这是一篇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不是纪实的游记。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统治者采取的是高压政策,不允许他如实地去揭露,去批判。所以他反写一笔,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自由、平等、幸福安定的理想社会。这恰恰表达的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你们觉得武陵人失信于桃花源的人,是出于什么原因和什么心理呢?”
第二天是周六。
我把这个问题贴在了班级微信群里。惊喜的是,有几个同学给出了回答。其中两位同学的文字如下:
A同学:我认为,是因为渔夫的内心太幼稚,不能自己权衡利弊,深度剖析渔夫心理,我觉得他告诉太守的原因可能是他认为这个信息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如果一个信息是“公共的”,人们会快速的告诉他人。通常,这种信息是自己无法“利用”的,比如某人发现了一个古老城堡,他会立刻告诉别人,因为这个信息他无法“利用”,即使这个信息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利益。而“私人的”信息就比较好理解,比如你在山上捡了一百块钱,这是件小事,所以你会占为己有。渔夫就是认为他无法处理“桃花源”这个信息,所以告诉太守。太守这个身份,显然是可以处理。
B同学:我认为主要是人性的弱点在起作用。这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体现,比如,你跟别人说一个秘密,你说千万不要跟别人说,但是到最后还是能从其他人的嘴里听到这个事。如果不跟那个人说”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可能他就随便一听,也不会告诉别人,但是只要你说千万别说,这个事立马就传开了。就像桃花源中的人和武陵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是一样的道理。还有就是人都存在一种侥幸的心理,他认为跟这个人说了,这个人不会再告诉别人,可是大家都是一样的,都存在这种心理。
看到学生在微信群里的发言,我心想,如果不是因为“疫情”,我们不会那么自然地把微信群作为一个学习交流的阵地。有些问题的思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45分钟课堂,不足以让学生历经沉淀,深入思考。线下教学结合线上讨论,不失为一种高效而有趣的学习模式。
周一我们回到了学校,上午的语文课,我和学生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是我们的文化根源,从小我们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即使是没走进校门的人,在社会的历练中也知道这个起码的做人准则。可是,为什么直到今天,不讲诚信的仍大有人在,不讲诚信的现象屡见不鲜呢?
同学们在思考的时候,我在琢磨。反复思考之后,我认为,利益的诱惑,或者武力的逼迫,只是失掉诚信的外在诱因。而一个坚守诚信的人,首先必须是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人。只有他做事的准则是依据自己的人格制定,行为的抉择不受他人的牵绊,才能诚信为先。而我们的社会管理制度以及以往的教育制度培养的是“听话的人”,是“懂事的人”,所以,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两千多的诚信教育,至今没有形成“诚信自觉”。
拿武陵人来分析,他走出桃花源,不是先回自己家,而是直接拜见太守了。太守是什么?历来有句很形象的说法,叫“父母官”。所以,他发现了桃花源,首先想到的是告诉他的“精神父母”,根本没想着按自己的人格准则来处理这件事。像这样,再多的“诚信教育”有什么用呢?
进而我想到,为什么有些人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能够依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处理事情,而有些人却凡事要依赖他人来领导,来约束,来管理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认知类型分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这里有先天的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因素在起作用。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我们不能一味地培养“听话的学生”和“懂事的学生”,应该培养有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应该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处理事情的能力,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能引导和纠错,不能命令或强制。这也是为什么,平时我很少强调你们今天必须完成什么作业,必须怎样怎样。因为,学习的主体是你自己。”
这次教学尝试,我和学生都收获很大。这让我觉得,一次危机,利用好的话,可以化为转机。有人说,我们再也回不去以前纯粹的线下教学状态了。的确,历史的车轮只能向前,我们的教学应该伴随疫情的发生而有一次质的改变。面对挑战,我想说,让我们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学新环境中乘风破浪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