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到如何更好的阅读的方法,正好不出局关于写作的7课中的第一课,看完之后就想用刚学习的阅读方法整理一下如何更好的写作,相信对其他战友应该会有帮助。
写作第一课:
第一部分:
写作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问题决定了我们积累素材的质量。写作是认知升级,这是对一个概念的认知做一次深度的掌握,比之前的认知会更加知道,更加理解,更加懂得,更有深的体会,因为前面更加深层次复习,执行的力度和质量能大大的提高。只有这样,你每写一篇文章,都会精进一次,打开又一个思维盲区。在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中,实现人生的跃迁。
第二部分:
如何才能实现认知升级呢?
作者点出主题:用卡片写作科学高效积累素材。
主要有3块内容:
1:什么是卡片写作?纳博科夫说:“我并不从头开始写,一章一章写到结尾,我只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清晰的拼图玩具,这去除一块,那取出一块,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
大师都是一样的,钱钟书博闻强识,写作也是用卡片拼图;李敖把一本书裁剪成一张张卡片,在上面做标注,写作时一桌子铺开,也是拼图;村上春树用卡片写作软件 scrivener ,也是在拼图。
2:讲清楚写卡片的三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是:当你创作了一堆卡片,你可以在这堆卡片中寻找交互,排列组合,创造出新的东西。
第二个好处是:可以降低大脑的认知负荷。
你想想,当你打算写一篇 3000 字文章,打开 word 文档,大脑的认知负荷很重,写作时会造成心里负担。
如果是写在一张小卡片上,就 300 字,那很快就能写完。
第三个好处是:用卡片写作,创意密度和质量会更高。
你想想,一篇 3000 字的文章,写着写着就开始凑字数了。
但是一张 300 字的卡片,清晰完整的表达一个观点,字数就够了。不给你凑字数的机会,文章质量自然就高。总结:卡片写多了,最后再拼成书,所以说写卡片就是玩拼图。
3:也是最重要的一块内容:前面说到写卡片就是玩拼图,玩拼图可以让创意密度和质量更高。
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些程序化,让每一次写作都能认知升级呢?
答案是用「见感思行」创作卡片。
见:如实描述你看到的现象、内容、观点。
感:记录下情绪/思想上的变化。之前没看到这个观点你是怎么想的,得知这个观点后又是怎么想的,这中间加入落差,抓住读者注意力。
思: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给你带来的启发是什么。
行:最后是行动,具体你怎么做。
「见感思行」这一套思维框架,是一个从客观→主观→反省→行动的过程,这样的好处是:素材积累搞定了,写作也能程序化,最重要是认知得到了升级,一举三得。
第三部分:
没有问题就没有答案
在写「见感思行」时,你要注意一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答案。
你「见」到的素材一定是解决你的某一个问题,所以,看到素材就要把问题写上去,以后你再回顾,就可以看问题口述答案。
素材积累多了,你脑子里会有大量问题的解决方案。
但是,这样还不够,
作者点出这篇文章最 最 最 重要的认知升级的观点:(在「思」的层面你还要再提问题,穷尽所能找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才是让你认知升级的地方,知识之间有了冲突,才能启发你的思考。)
自己现学现卖做个案例
问题是:写卡片为什么需要用到见感思行+问?
见:写好的卡片是由见感思行+问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客观-主观-反省-行动-,一部分是提问题,提问题放在最前面,方便以后回顾看到问题就可以口述答案。
感:素材积累搞定了,而且素材积累多了,你脑子里会有大量问题的解决方案。写作也能程序化,最重要是认知得到了升级,一举三得。
李笑来说输入最好的方法是输出倒逼输入,养成好的输出习惯才能更加高效和有质量的输入,看到关于写作的第一课,让我想起了李笑来老师关于为什么一定要学会写作的思考和行动:“ 在阅读的时候,你有分析作者思路的习惯吗?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思考到结论的呢。”一下子让我非常清晰了知道作者的思维逻辑,想要表达的结构。
之前看书没有这样的概念,总是看到中间忘记前面,看到结尾把中间又忘记了,总是需要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也只能大概清楚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观点,也没有想着观点与观点之间的思维逻辑,还有由哪些部分组成,如此一来花的时间也多,实际上获取的信息质量也不高。
现在对于我自己要学习的任何一篇文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法,我已经可以预见到这个方法将会对于我看书大大提高效率和吸收的质量,同时对于沟通交流也一样会提高效率和沟通交流的质量。
思:为什么我会这么重视这个写卡片的方法论呢?
因为这篇文章是写作的基石,以后文章写得好于不好,都和这些写作的基础密切相关,而且这是长时间的写作,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如果质量相差百分之五,那怕每年增长百分之十五,五十年后相差也是几百倍的收益,这个损失太大了,所以必须重视写作的基础和高效的方法。
就好比这一课,作者的逻辑思维非常清晰,而且一环扣一环,每个结构都承上启下的作用,好的文章不要超出三个部分,太多结构一般人很难记住,而且容易搞混,或者导致接收的时候大脑消耗比较大,容易情绪抵触,进而看不下去的情况。
李笑来讲:如何写文章的逻辑顺序,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比如科普本身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它需要你能够深刻理解每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逻辑清晰地将它展开。
这个过程中必将伴随各种思考:
这句话会不会引起歧义?
读者要理解这个概念需要哪些前提条件?
这一段的过渡会不会太匆忙?
……
思维导图方法去读书,思维导图读书好比庖丁解牛,喜欢的作者多解读几次,就能把握到作者的文章结构的思路了,帮助我们建立系统性思维,从不会思考到学会思考。
行:给一堆信息建立秩序感,然后重组,输出一个交付性的知识,这个能力需要不断写「见感思行」来练习。
最后一部分作者做了总结这样:
每一门学科都是一堆卡片。
你的底气就来自这一堆卡片,一天 1 张,一年就是 300 多张,如果你再勤奋点,一天 3 张,一年是 1000 张,那得到专栏都被你扫荡一遍了。
这些卡片会排列组合成无数篇文章。
最重要的是,你脑子里会有大量问题的解决方案,认知得到极大升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