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请别人帮忙的时候,别人还没有说行还是不行,你就已经自己拒绝了自己。
真正的原因是害怕。
“不可能的”、“我害怕有人交往”、“别人不会答应的”,你是否也经常有这样的念头?
有一个关于跳蚤的实验。
这个实验是先给跳蚤照了一个玻璃罩,跳蚤一跳就会碰到玻璃罩。
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来适应环境,而每次它能够跳起的高度,总会自己限定在罩顶以下高度,因为这样就不会碰痛自己了。
实验又继续改变玻璃罩的高度,最后当玻璃罩的高度接近桌面时,跳蚤变得无法再跳了。
实验者后来把玻璃罩拿开,即使是拍动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跳蚤变成了爬蚤。
人和动物一样,在面临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时,会产生一种无助感。
久而久之,即使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仍然难以从这种无助感中走出来,因为,他们已经自我设限了。
跳蚤给自己设置的,是跳跃的物理高度,人们给自己设定的,是内心的心理高度。
为什么要自我限定这样的高度,因为撞到了罩顶会疼呀。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高度,而自我设限,不过是一种保护自己不受伤的心理防御机制。
自我设限是指当个体面临某种情境,产生了自我不确定感时,所采取的一种防御机制。
通过这种策略,可以达到保护自我的目的,自我设限保护自我免受伤害。
它不仅保护着我们的自我形象,也保护着我们不去做某件事,可能就不会出丑,就不会显得自卑,就不会出现各种内心猜想的可能会出现的不好的状况。
这样至少在别人看来,我们的自我形象没有被破坏。
但是这个心理高度常常又会给自己暗示:我不可能做到的,也无法做到。
这种暗示,在保护我们的同时,也阻碍了我们自身能力的突破。
有些父母无论经济是否宽裕,都常常在生活中向孩子传达:家里没钱,你要学会省钱,那些太贵的东西我们用不起,那些高级场所我们去不了,我们只是普通人。
我们真的是普通人,但如果连梦想都不敢有的话,连尝试的心都不敢有的话,还谈什么自我实现呢?
孩子最忠诚于父母,如果父母的内心都是自我限定的,孩子自然不敢在生活中过得比父母幸福。
这和父母是否有钱,是否知识渊博,没有必然的联系。
父母那一辈是贫苦出身,小时候家里孩子多,家里穷。
长大后即使有钱了,有能力支撑,也不舍得花,倒也不是不舍得,舍得给别人花,就是不舍得给自己花。
自己不舍得,孩子也不舍得给自己多花钱,我们这也是自我设限了。
曾经保护自己的防御机制,也许是如今的天花板,未知的不确定,总是容易挑起过往受挫的神经。
但现在的你已不是过去的你,不用因为害怕别人的拒绝而先自己拒绝了自己,更不要因为对自我的限定而影响孩子人生无限的可能。
你可以选择多试试。
(齐帆齐商学院年度品牌营第136篇,字数1082字,累计255597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