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表白,被拒了;求婚,被绝了;
求职,被拒了;转岗,被拒了;
加薪,被拒了;升职,被拒了……
生活、工作中,我们常常被别人say “no“,这个结果往往最常与”失败“关联,尤其我们渴望的需求被拒绝后,会有很强的挫败感。
因为惯常的逻辑思维里,我们把拒绝等同与失败。
—2—
爱迪生不是最早发明电灯的人,但大家却记住了他。因为他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发现了可以用做灯丝的棉线,让最早的电灯有了实用价值。
No,不要掉进惯性思维,我不是要说“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故事。
我认为爱迪生对于电灯的价值在于,他通过实验排除了1600多种的材料和7000多种不能做灯丝的可能,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为后续灯丝的改进规避了错误的方向。
—3—
有些人很聪明,能力也很强,面试多种岗位都容易获得offer;
有些人没有名校光环,甚至起点很低,找工作处处被拒;
可是那些聪明的人很多却逐渐失去了职场竞争力,工作多年后仍然找不到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似乎什么都懂点,却什么都蜻蜓点水;
而一些处处被拒的人却在“No”中看到了自己不可能去到的方向,转而聚焦到自己唯一有机会的方向,没有太多的干扰,定心地耕耘那个唯一,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挖掘自己的潜能;
所以,有时候应聘被拒反而是面试的成功。
—4—
我第三次被拒了,想转换职业方向,三次都是固执地朝着同一个方向;
第一次被拒后,不记得如何走出阴影;
第二次被拒后,也有一些日子的放不下;
第三次被拒后,除了觉得有些没面子之外,更多是释然,
我终于可以不再东想西想,聚焦到自己内心其实已经决定要走的道路。
坦白说,第一次想转是因为逃避现有工作的不喜欢;第二次想转换是因为逃避现有工作的晋升瓶颈;第三次其实都不确定那是自己想要的,甚至明确知道对当下不是最重要的。可是却仍然去做了争取和尝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更多是不甘心吧?或者潜意识逃避自己需要在已经决定的道路上需要付出的努力吧。
一直以来我好像都是工作多面手,哪一个方面都不够聚焦,却总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所以离职场核心反而越来越远了。
—5—
感谢这些“No”,让我确定了。
当所有可能的期待和退路都被堵上后,我终于可以有定见地朝着自己已经决定却不够确定的方向迈出坚定地步伐了。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觉得心情突然豁然开朗了,压在心头的那块石头好像突然移开了。
记住,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这就是,我认为的“No”背后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