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早上娃她爸进来叫娃起床,叫了两声,娃没动静,于是他走近床边俯下身来——
爸:星期一的早上就是很难起来哈,周末都睡得晚些……
娃:我还想再睡一会儿……
爸:好的,还困呢,再睡会儿再睡会儿……(一边说一边把被角掖了掖)
当然在我祭起“火车钻山洞”的“法宝”(参加上一篇日记《用游戏化的方式跟孩子沟通(之三)》)之后,娃还是很快就起身了。洗漱完下楼之前,她走回床边对我说——
娃:妈妈,我要开下灯,拿一下我的(扎头发的)皮筋。
我:好。
娃(拿起皮筋,关了灯):妈妈,你再睡会儿吧(她知道我每天都工作到很晚)。
听见娃往外走,顺手轻轻带上了门,我忽然联想到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
元旦放假期间,我们去一处步行街溜达,发现了一家施坦威钢琴的展示店。因为娃她爸是发烧友,又正好喜欢钢琴曲,于是我们就顺脚走了进去。店里陈列着好几架钢琴,其中一架相当高级,具备自动演奏的功能(可以还原钢琴家们的演奏作品)。
我好奇地请店员演示一下,于是她播放了一曲朗朗夫妇四手联弹的《彩云追月》。娃他爸饶有兴致地拍下了一段钢琴自动演奏的视频,随后同店员交流起来。可是没一会儿功夫,他突然说:“好,我们走吧。” 看见我有点诧异的神情,娃他爸补充了一句:“下次再来,下次专门来听。”一边说着一边已经拉起娃的手往外走,我只好赶紧跟了上去。
一出门,正好左手边是一溜台阶,娃蹦蹦跳跳地就过去了。娃她爸看了她几秒钟,然后转过头跟我说:“我们不能再待在那里了,孩子觉得无聊,这样以后她可能就不愿意跟我们出来了。”我愕然无语,才发现刚才在店里的时候,注意力都在自动演奏的钢琴和娃他爸同店员的交流上,竟然完全没留意到娃的状态。
【观察与思考】
回想起过往的好些件事情,我发现在体察孩子的情绪和状态上,娃她爸一向都比我敏锐,而且很能同理到孩子。而这也就不难解释为啥孩子那么喜欢爸爸了——谁会不喜欢一个善解人意的人呢。而这种对情绪和状态的体察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如果她能对人表现出关照和体贴,我觉得很大部分是源于她就是这样被爸爸对待的。
反观我自己,对于规则和界限的执着很多,对于自身需求的关注也很多,而对孩子感受和需求的体察太少,相应的,传递的理解和接纳也就太少(这几年经过学习有所提升,但还是很不够)。以前开玩笑地跟朋友说过,我家是“严母慈父”的搭配。现在想想,无论为父还是为母,都需要“严”“慈”并济——如果说“严”代表坚持规则和界限的那一面,那么“慈”就代表关注、倾听、理解和接纳的另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