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雨,在2020初始的这一段停滞的、焦虑的日子里,我在上安素老师的国画课,有这么美的国画在陪伴和抚慰,真是人生的幸事。
我自己一直有在学西画,为什么又跑来学国画呢?虽然报名时我一点也不懂国画,但国画里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情绪和美吸引着我,比如我在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时,西画的焦点透视和构图法完全消失了,一座大山矗立在画面正中央,好像被砸中一样感受到了一种震撼,我不知道中国画不靠光线和色彩是如何做到这样的冲击力的。在看宋画的花鸟画时, 那些花花草草好像都带着不同的情绪,但都平静优雅,让人觉得人间值得啊……我想这就是血脉相连吧,中国人却不懂中国画是不是一种遗憾呢?一路狂奔,现在我想回头来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我是到了这样的心灵阶段,而国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古人的智慧、哲学思想、精神风骨都能在画里找寻到。
这一次的国画学习我先从中国画的线条谈起吧,中国画是以线条的运用来抒情写意的,没有学国画之前,我想国画就是拿着毛笔画一些弯弯曲曲的线吧,和安老师学过两期国画后,我渐渐学会了读画,我明白了,中国画实际是在用最柔软的毛笔画出最有力的线,通过力量的变化表达情感,没有力量的线是轻浮的,没有情感、没有神韵的,而力量不是蛮力,要气息贯通、动静相宜、稳重精准,不懂用笔相当于根本没有进入国画的大门。
中国画的线条有十八描之说,初学国画我们每天练习拉直线和渐变线,由枕腕、提腕、悬腕三种不同形式来练习。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最开始抖得和帕金森发作一样,在成百上千次的练习中,用笔的能力不断提高,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大笔一挥的艺术,学习艺术是有门槛的,你做的这一切日常训练就是在跨过这道门槛。
那为什么学习中国画一定要临古?临习课有什么意义呢?我分享一下我的体会,周之冕是明代钩花点叶派的代表人物,他擅古隶,画面有古意,朴厚不俗,花一般用勾勒法,叶用没骨法,董其昌评价周之冕的作品是“古色古香、一空凡艳”,也影响了后世的清代花鸟画大家恽南田,可以说是学习小写意花鸟画不能绕过的画家。
临习不是盲目的模仿,老师会仔细地讲解局部的画法、整体的构图、画面的节奏,用笔的注意事项,把视频反复看完,再去对照画册临习,反复多次的临习是不断靠近老师要求的过程,是不断向周之冕的方向努力的过程。
奇妙的事情就在这样的反复多次里发生了,我发现课程过半后我的读画能力、用笔的能力,写生构图的排布能力都默默的提高了,甚至我的书法用笔也稳了很多,这就是临习课的意义了。临古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经之路,这次我真的体会到了(但我不建议国画小白自己“瞎临”,因为你完全不懂的情况下,连用笔都看不出来,这样的临古是在浪费时间,不是建议你一定要报名上课,至少你身边要有懂画的人提点一下。)有目的有方向的临习好比是大师在手把手教你画画一样,你临多了,他会和你说话,在学习西画时,老师也建议多临摹大师的作品,一是提高技巧,二是提高审美,果然中西贯通。
那么我们临习小写意的重点要放在哪里呢?小写意是建立在大量的写生观察之上的凝练概括的艺术,周之冕的百花图卷是写生的图卷,安老师要求我们不要刻板的追求一笔一画和原图一模一样,那样会失去小写意的笔意灵动,在造型准确的基础上,重点要放在对画面整体的理解,要学会调整自己的画面。这和我学习素描时天天老师说的一样,重要的不是绘画步骤,是调整能力。写到这里我也发现,原来多学一个画种,多学一个艺术门类,看世界的维度也会丰富起来,无论中西,艺术的美在最高层次总是会相遇的。
人活一世,总是需要有抽离出日常生活的方式,艺术可以做到这一点,可能是绘画、是音乐、是小说……让你不再那么害怕孤独、害怕衰老、害怕背叛、害怕世间的险恶,艺术是拯救你的天使,让你感受到这个世界更丰富的美,美就在那里,你感受不到,岂不是一种辜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