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几天一直心碌,今天晚上房间一整理,明天要走的行装一整理,一看时间只剩下15分钟了,赶紧找一篇文章来完成日更。这是我一次讲座的内容,好像还没有分享过呢
我把这次学习分享的名称定为“活水教书”。
相信所有的语文老师,头脑里呈现的句子就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我就借用朱熹的这首诗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语文老师的成长思考。
大家知道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其实前面还有三个字,是活水亭。这个亭所在南溪书院,就是朱熹小时候读书的地方。朱熹的两首《活水亭观书有感》,都是借物喻理的小诗,在此,我也想借朱熹的这首小诗来谈谈我们这个青年发展共同体的语文教学之思。诗无达祜,可能解析得有不恰当的地方,还请大家予以包容。
第一句:半亩方塘一鉴开,我将之定义为打开语文教学之门
在座的都是年轻教师,可以说是刚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教师。从这一句中,我们有这样四个问题:一是语文的方塘是什么?二是为什么是半亩呢?三是鉴字有什么含义呢?最后是审视一下我们打开的状态。
第一个问题:语文教学的方塘是什么?
首先是环境,四方的教室,我们的课堂。其实这个课堂我们值得打开的内容很多,前后黑板,墙壁,图书角,展示角等等,都可以有我们语文的内容。不知道大家打开了多少,是仅仅打开了前面的黑板和多媒体设备,还是有图书角,有我们的作文展示处、书法展示……可能有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会更好,在教室布置中可以偏向语文的内容。
其次是内容,四方的课本,包括我们的教材和一切教学的资源。选择是什么?你打开的是什么?是打开课文和一本本原著?还是教学参考、教辅资料和一张张试卷呢?方塘本来就是朱熹家附近的一块田地,田地的特性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你打开什么很关键,打开什么就等于你种下什么。
最后是坐在四方桌上的学生。这就是与学生的交流。我一直认为,语文老师往往是最能与学生交流的,也许班主任还不知道你们班哪个学生有恋爱的苗头了,而语文老师却知道了。因为我们除了平常的对话交流之外,还有更为私秘而正式的文字交流,等于说多了一个通道,当别的老师还在4G沟通时代时,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就在5G时代了。
这块方塘看似只有简单的三项内容,但他的外延无限广阔,这块地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自留地,你怎么去种,种什么,时间的安排就全交给你了,一年后、三年后或者一辈子都可以看你的收成。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是半亩呢?
这是对于我们这批青年教师来说的,用长长的教学生涯来衡量的话,我们还在上坡路,还只行了一半,或者一半都不到。
首先,教学风格未确定。想想教研员为什么要组织这样的共同体呢?因为大家还年轻,可塑性较强,多听听一些大家的课、优秀的课,对自己的触动也往往比较大一些,可能回去还能尝试学习学习。
其次,文本分析未积累。我一直觉得我们的文本分析也是一种阅历,没有时间的积淀,文本分析的深度就很难达到。
就如毕淑敏读《海的女儿》,八岁时,伤感于美人鱼变成水泡;十八岁时,认为是爱情的童话;二十八岁时,读出妈妈对孩子的爱;三十八岁时,热衷探讨写作技巧;四十八岁时,读出“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一样的故事,不同的年龄段,读出了各异的意味。我们的文本分析也是一样的,如韩军,就一直盯住朱自清的《背影》,不断会有新的发现。
最后,师生互动未精准。我这里指的是语文的交流,我们对于学生的回答,学生做的题和作文,能否一下子点到要点呢?如何针对性的给予启发,给他一个顿悟的机会呢?这个交流很重要。我们知道,语文学习有的时候是需要顿悟的,学生看了一些书,但他并不定会用出来,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的引导,这个引导没有标准的答案,是艺术而不是技术。我们知道所有的艺术都是从技术出发的,先练好基本功,而我们平常的交流,就是在练习基本功。
这个“半亩”是一个比喻,拥有但并不完全拥有,这正是最好的状态。正如有一首诗我特别喜欢: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明知花月无情物,若是多情更可怜。因为还未全,还未圆,所以我们还会思考,还会去追求,还要去修行。生命的过程之美就在于对“花未全月未圆”的期待和超越,因此,春满和月圆,只是一种终极理想的召唤。
幻灯片6 第三个问题,鉴的含义是什么?
周汝昌在讲诗歌鉴赏时,曾经以“鉴”字为例:右边是一个端坐的人,读诗要凝神正气,右上角是眼睛,在往下看;左下部分是一个器皿,托着一粒宝珠,器皿可以代表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宝珠则是这首诗及诗眼。那么就我们语文教学来说,我们老师可以是右边的人,仔细凝视,去发现器皿中的宝珠。所以我认为鉴字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文本分析时,发现学生发现不了的地方,二是师生互动时,发现学生已发现了的地方。
首先,在文本分析的时候,发现学生发现不了的地方。分析文章的好处,如果学生能说出来的点,我们就不必说了。而学生所说不出来的,则是我们老师该说的地方。
如教《黄鹤楼》时,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愁的是什么,思乡。这是学生能说出来的,那就让学生说。但是除了思乡之外呢?但我们老师发现不单单是思乡,那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读空:此地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然后串联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发现诗人不单单是思乡之愁,还有在感叹时空的长廊中人的渺小,自己的无为和孤寂呢。也许这一点才正是得李白所赞赏的,才是唐代诗歌的宏大之处。在教诗词组合时,我喜欢拿一根线将其串联,如唐诗五首,我抓住的是行吟,唐代的诗人喜欢到处游玩,处处留诗,抓住这点将五首唐诗串联起来。在教宋词五首时,我用一个愁字将它们串起来,分析男子的愁和女子的愁。
其次,在与学生互动的时候,发现学生已经发现却不自知的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研究过,古典典籍的批点,大多是点优不点劣。
脂砚斋的评点,妙字很多。学生语言的积累过程中,而我们老师扮演的就是那枝点笔的作用,需要随时点出学生的优点是什么,哪个地方用得好。不信你试试,学生第一周用了一句环境描写,你批点了一下,这个地方环境描写得好,能把你自己当时的心情烘托出来了。然后这个学生以后的作文中就会时不时地用一些环境来衬托。而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写环境描写,你在文末批点上,可以采用环境烘托的方式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他下一篇还是不会写上。学生课堂的回答也是这样,需要点出他已经答到的点,再进行强化。只要用心,还是那句老话,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用发现来打开,有这样的想法了之后,对于我们自己的语文教学,我想我们可以自我审视一下:
打开课堂的不仅仅是书本和课件,还有老师和学生。每一节语文课应该是师生共同的成长。
打开文本的不仅仅是课本和教学参考,还有阅读和生活。
每一节语文课应该是师生阅读与生活的分享。
打开学生的不仅仅是听讲和做作业,还有发现和思维。
每一节语文课应该是师生与文本的共同发现和思维的交互。
在座的老师,如果教了五年后,特别是刚刚八十后的老师,教了十几年语文,我们却往往陷入困惑之境。人说四十而不惑,语文老师往往到四十岁才有一个疑问,我不会教书了。前几年,特别是新课改后,这个困惑特别强烈。原因是什么呢,是我们既享受了语文的天光云影之乐,也会必然会承受到这种天光云影之苦。
什么是天光云影之乐呢?天光云影很美,但是你能准确描述出天光云影的颜色和样子吗?不能,人说气象万千,没有固定的,哪里描述得了呢。这就是语文的特点:没有范围,没有定势,很自由。不像其他的学科,很明确地要掌握哪一个知识点,学会哪一个概念,会做哪一个类型的题,通通没有。就连选文,同一篇文章,小学可以上,初中也可以上,高中也可以上,如《记承天寺夜游》。就如萧红所描绘的花园:
语文的花园里什么都可以种,各种文体都能展现他们的美,语文课堂里也是,你可以这堂课全教朗读,也可能这堂课就教句子赏析,甚至一片叶子也可能教个一两节课。一篇《孔乙已》,你可以一节课教完,也可以整整教一个星期。这些都没有规定,就是温儒敏也不会规定死这些。所以,对于一节语文课,听课的领导谁都能听,可以说出一二来,但是谁都无法给予专业的指导,因为整个语文教学的架构只有你自己清楚。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自由所在。
当然,事情都是两面的,我们在享受语文自由之乐之后,同样也要承担自由之苦。经历过九年级中考复习的老师都有此感受,我们的语文试题越来越活,越来越难以捉摸了。首先是模糊的边界,一道语文题拿出来说这是高考题还是中考题,没有一个能判断得了的,这是难度的模糊;衣食住行全都可能是试卷所考的内容,这是学习与生活的模糊;科学老师抱怨,中考的大题考的是语文阅读题,我们语文老师在琢磨社会经济的增长曲线,这是学科的模糊;正因为这么多的模糊,导致最终,我们只好将语文定义为一切,记得教研员有一次也说了,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都是语文考试的范围,天哪,我们瞬间变成了神,掌握一切的神。
其次是深度的思维。记得我曾经听过得到APP谈到我们中国的教育,认为是全民精英教育,我深有体会,拿我们的中考语文试卷来证明吧。现在,死记硬背的少了,全都是你要求你做精英,要求你往深处思考,从表象看到本质,看到写作方法,看到语言特色,读到作者风格,甚至还要读到社会人生的内涵,进行古今联系生活联系,最好还能博览群书、纵横捭阖。要书写好、思路清晰、文笔好,有深度。这难道不是把每一个初中生都当成精英来看待吗?
最后是大量的阅读。温儒敏在一次北大举行的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的一席话,让在场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吓了一跳:孩子再不阅读,高考连卷子都做不完 !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未来,语文高考有15%考生做不完是正常的。
对于我们初中老师来说,阅读最头疼的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名著阅读倡导的是整本书的阅读,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大难题。一整本书如何教?如何指导学生去读,都是值得思考的。有一个公众号不错,大家可以关注一下,是云舒写整本书阅读
另一方面,课文阅读的增量,在教一篇文章后,附带的总可以罗列三四本书,怎么去安排学生阅读,我们语文老师阅读了吗?
目前的这些问题,都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之路上徘徊、彷徨。越是困惑,越是迷茫,越能引发我们的思考。
如何保持新清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这是我们沉潜下来必须要思考的。幸好有一些大家已经在开始着手在做了。如王君的“青春语文课”、赵谦翔的“绿色语文”、熊芳芳的“生命语文”等等,从名称可见,都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而这个生机与活力哪里来,只有源头的活水。
四、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追求语文之活。
可见,追求语文教学的活力和生机是我们必须走的道路,但是青春语文、绿色语文等等的口号离我们还是有点远,现在最为关注的是,眼下当前我如何脚踏实地地去做呢?
首先,文本分析:自己的才是活的。要激活自己。一个严峻的问题,请扪心自问一下,除了公开课,你有多长时间没有自己去解读文本了?你的课件中有多少是你自己的?现如今,有多少老师把自己埋没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里,没有了自己。
激活自己,请在备课时读不受干扰地读几遍课文,让课文真正入心;激活自己,请在文本分析时找到自己独特的点,自信地跟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悟;激活自己,请不要再下载好几个课件去拼凑,去读一读原著,去知网里找几篇真正的评析,让自己在备课中也获得成长。
教《藤野先生》时,请读一读林贤治的《人间鲁迅》、钱理群的《与鲁迅相遇》;在教演讲时,请读一下卢卡斯的《演讲的艺术》,你就不会觉得作业本里的题目无从下手了。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还是少逛21世纪教育网、学科教育网,少吃这些无营养的便利快餐,多去读一读书和逛一逛知网,自己做出来的菜才有味,自己备的课才有意思。
读书并不一定要买书读。现在微信读书很方便,大部分都能搜索到,亚马逊的Kindle读书,更专业的都有,包个年费也并不贵,买两三本书的价钱就差不多了。甚至可以在就备这节课前,快速地翻看一下这些书籍,对自己备课也是有好处的。知网进不去的话,可以从论文驿站进入,充值9.9元就可以使用40天,毕竟看到的是专业的评论。如果没有时间看书,还可以采用听书的方式:得到、喜马拉雅、微信都可以听书。
而文言文,文言字词的解析也一样,我们尽量不让学生去死记,相信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的,字也有成长的轨迹,将成长的轨迹告诉学生,他们对这个字的解释会有更独到而深刻地认识。可以去汉典或象形字典网站查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语文老师也应该多逛一些好的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如西湖语文、梅语文、教育思想网、语文湿地等等。
其次,课堂学习:学生的才是活的。要激活学生。一个原则,能让学生做的,我们不做。尽一切可能让学生来说,只有学生开始说了,他的思维才能跟上去,我们才可以去发现他的亮点。现在作业本的题目,有些老师说学生很难完成,那么,我们就在课堂中将它们融合进我们的教学进程,定2-5分钟让学生完成,马上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批,可以用实物投影展示,也可以直接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语文课也可以有板演的。
这样学生当堂把作业完成了,他们也高兴,而从教学来说,只有学生的答案呈现出来了,我们才有了精准的教学内容。
当然,课堂的掌控需要我们来激活学生。
激活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评分来激活,很多老师都在用的,每一次上课的回答记上分数,最后进行统计奖励。
也可以用情景来激活,如在教《居里夫人传》时,根据作业本提示,于是我就设置了一个情境,要拍《居里夫人》电影,而在座的都是导演,你会选哪些镜头?用哪些人物?影片的光影如何处理?镜头的颜色如何处理?音乐如何处理?设置了这个情境后,然后上课直接叫张导、李导,学生的兴致马上上来了,很多想法也能吐露出来了,形成了思维的碰撞,如颜色的处理,实验时的白色大雪,灰色实验仪器和黑色烟雾;实验结束后回家途中会经过一些有常绿行道树的道路,夫妻俩边走边聊;晚餐时房间是暖色的,婴儿脸上是橘黄色的亮光等等,学生会设置了,就是他们读懂了课文的情感脉络。当然还可以进行计时激活、竞赛激活等,现在的学生在游戏的冲击下,如果没有一点点的刺激,往往很难真正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之中,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还是需要加一点点料,来激活他们的思维。
最后,资源:生活的才是活的。要激活资源。一个好句子、一场好戏、校园里发生的一件小事,都可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资源。就如上一次徐飞所举的例子,校园里的一棵树被台风吹倒了,就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上了一节《一棵雪松的故事》。从雪松的两次倒地,学校的救助经过,到总务主任的温馨短信,让学生感受到一件小事之中的不同层面。从对生命的不负责任到倒下反而是对生命的尊重。刚刚早上看到云谷学校,就是平常的运动,让学生写一写运动意味着什么?看这些孩子写的,很有意思。这些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资源。而这些资源的选择和积累,需要我们平时的用心。用心观察,用心生活,用心教书。我们语文老师热爱生活,才能将生活融入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活水教书。
想要将生活的资源利用,首先需要观察生活,凝视生活。对生活有敏感,我常常在疗休养时听到有老师说,这个我得拍下来,可以用来教学。就这是教师职业对生活的特有捕捉。再进一步是对生活要有所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自己要有思考。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一面,经典文学为什么有强的生命力,就是背后的思考。最后还要去记录生活,因为生活是浮光掠影般地过去的,可能这一瞬间,我们有所思考,但下一刻就忘记。很多想法在我们头脑里一闪而过,没有记录,那就只好白云千载空悠悠了。记录的方法很多,可以发微信朋友圈、可以写九宫格日志,网络空间,简书创作等等都可以。现在记录的模板有很多,记录也方便,我们尽可能地建立自己的积累库,及时整理,及时归类,这样就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了。其实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并不单单是语文的教学资源,更多的是丰厚的人生阅历、健康向上的人生思考和更广阔更深刻的人生视野。
就如徐飞所说的
你的眼里蓄满绿意,你的课堂才能春风十里,一节好课几乎不是一个人素养的全部呈现,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当你站在讲台上,你就不得不将自己全部交出,包括学识、眼界、情怀、思维、审美等。改变生命品质,才能改变课堂品质。
因此,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就是我们自己的生命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