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的一本书叫做《断舍离》。这本书是由日本的山下英子写的家庭生活类著作。本书大概有11万字,我会用大概六分钟的时间来介绍这本书的内容。
出生于东京的山下英子,回忆起小时候说到:“不管从心理上、还是从空间上来讲,小时候的家,都不能让我感觉舒适“,因为在她的记忆中,家里的环境也是乱七八糟,仿佛所有的物件都在这种氛围中受伤,自暴自弃,得过且过。
她说《断舍离》的思想根源,来源于《老子》的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重的苛税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山下英子早年在22岁的时候就开始学瑜珈的道场,当时被传授了“断舍离”的理念。但在十年之后才开始意识到“断舍离”可以运用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于是山下英子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步实施“断舍离。在50岁的时候,她写下了风靡全球的书籍《断舍离》。
本书着重讲了三个部分,断、舍、离。
什么是断,断-就是断绝想买回家,但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
什么是舍,舍-就是舍弃家里那些泛滥的破烂东西。
什么是离,离-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让它处于恰当的位置,展现它的美感。
在书中,山下英子讲述了,自己的学员,通过断舍离发现了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比如一位结婚30年的朋子女士,因为平日里要去打工,参加社团,周末还和朋友聚餐,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少,对于家务事,朋子都是敷衍了事的,家里的杂物已经多到快让人窒息的地步。之所以不想回家,原因就是她和丈夫的关系比较痛苦。因为她和丈夫是不得已才结婚的,当通过断舍离的讲座以后,朋子女士才决定要在属于自己的卧室里进行断舍离。
在进行断舍离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藏在角落落满灰尘的装了陪嫁衣服的箱子。其实早在十年前,她就决定想和丈夫离婚了。可是,当她收拾东西的时候看到这两个箱子,就会联想到,如果离了婚的话,父母肯定会很伤心,而离了婚的自己在经济上不能独立那该怎么办,然后她就打消了离婚的念头,把箱子收了起来。可是,当她以卧室的断舍离为契机,终于和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直接对话,正式自己内心的需求,决定斩断对箱子和对父母的牵挂,直接和丈夫离婚。虽然离婚以后自己在经济上,比之前紧张了,可是她特别庆幸自己离了婚,现在在家里,她过得非常的舒服,非常的自在。
另外一个案例则是洋子小姐,他是一个30多岁的单身女性,在参加了断舍离之后,他彻底的筛选自己家里的物品。在筛选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一个纸箱,里面装满了恋爱的小说,而且写的内容是几乎没有结果的恋爱过程,但是为什么会留下这些小说呢?她发现这些书就是自己过去恋爱经历的写照,她总是和那些绝对不会有结果的对象恋爱,在她的潜意识当中,似乎不知不觉的,住着一个拒绝婚姻的自己,于是她当机立断,把这一箱书全部断舍离扔掉了,自己也开始慢慢试着不排斥婚姻了。
那怎么样才能够进行自己的断舍离呢?其实断舍离就是不收拾的收拾法,他要考虑两个维度,一是我与物品关系的这条关系轴,第二个就是当下的时间轴,也就是在收拾的时候,要问一下,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有关系,来进行取舍?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东西放进垃圾袋,再放进储藏室的话,那就不叫收拾它只不过是把东西改变一下形态,换个地方存在是移动,而不是断舍离。但是你要做的是把用不着的东西扔出家门,彻底的与他们自己的关系断掉。
一个人所用的物品,它能够反映出自我的形象。比如说,有人送了你一套名牌的杯子,你把它原封不动的放在盒子里,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它呢?你如果回答太可惜了,这样的东西舍不得用,而在你的潜意识里面就认为,自己配不上这样的杯子,一个人所用物品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的形象。
那如何通过断舍离提高自己的品味呢?书中推荐了7.5.1原则。7 代表着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放7成,5代表着看得见的收纳空间放5成,1代表着装饰性的给别人看的收纳空间放1成。通过7.5.1原则,不管是多狭小的房子,都能自然而然地营造出高品位的感觉。
而当重复进行“7.5.1原则”后,因为只留下精心挑选的物品后,你会感受到自己的品味也自然而然地提高。
认可自己,一旦开始使用这样高档的杯子,自己就会和那一件物品逐渐相称了,看东西的视角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变化,允许自己使用高级的东西,这种机制一旦运转起来,看待自己的方式,就会从过去的减分变成了加分,了解自己,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就会自然而然的实现了。
我们通过整理肉眼能看得见的环境,同时也在整理自己,通过断舍离,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能慢慢融洽起来,不断提升自我肯定感,给自己营造出更好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