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We must go on(《华氏451度》有感)

We must go on(《华氏451度》有感)

作者: 宇多咲良 | 来源:发表于2020-04-25 07:55 被阅读0次

      你喜欢阅读么?你想阅读么?你阅读的时候快乐么?如果没人强迫你,你会去阅读么?

      在二十一世纪,阅读并不是人们强求你要做的事对吧。那我换一种说法:你喜欢学习么?你想学习么?你学习的时候快乐么?如果没人强迫你,你会去学习么?

      一般中学生,无论初高中生这时都也许会说:喜欢。因为学习会为我们带来成就感。但正如一位哈佛学长所说:“成就感的发生往往来自于你的分数变高。”当你在完成练习时发现自己会做了一道题,你会很开心对吧。为什么?你觉得你是为单纯掌握了这个知识开心还是因为这个知识点在考试中可能会有分?

      如果是前者的话,那我再问你,如果这个知识点不可能会在考试中出现你是否还会开心?你是否有怀疑过你本可以拿这段时间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知识点积累是学习,社交处世同样也是学习。

      Beatty就曾这样怀疑过。

      我想《华氏451度》如果以Beatty队长的角度来写同样也会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但是作为一个五十年前的作品,雷·布拉德伯利依旧选择了一个正面角色自我觉醒的故事。(这实在是比乔治奥威尔要好心多了)

      二

      从我提问的问题来看你可以看到我提到的关联:爱——想要(欲望)——快乐,三者与这个事物(阅读或学习)的关系,从而达到最后一个问题——自发性地去寻求阅读或学习。

      其实在我看来《华氏451度》也是在围绕这三点在谈论——

      Montag是新时代之下的一名消防员,即使他的工作不是灭火而是焚书,但他给人的感觉就和祥子一样,是那样热烈地爱着他的工作。

      他想要什么呢?他想要完成自己的工作,把城市的每一处藏书之处都烧干净。可他无法感到快乐,就像他自己所说:“我们拥有一切使我们快乐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快乐。”

      电视墙,全智能AI,极致便利的生活数不尽数的娱乐活动,可没能一样能使他快乐起来。

      直到他遇到了Clarisse,一个十七岁热爱读书的女孩——初次见面最终落下一句“你快乐么?”点醒了Montag——他开始想要追求快乐。

      至此,三者联系搭起,他迷茫了三十年,如今有了方向与彼岸。

      “我们拥有一切使我们快乐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快乐。缺少了什么,我在到处寻找。我所能确信的惟一一件消失了的东西便是过去十几年里在我手里烧毁的书。所以,我想书也许可以帮助我。"

      世界读书日,我关注的很多博主都在读书,有很多博主直接拿起《华氏451度》开始评论:快拿起书一块读书吧。我知道这本书对我们的阅读意识的确有很好的警醒,但我认为它绝不是让我们一股脑开始投入读书这个动作。

      就像书中Faber所说:“书本身根本就没有什么魔法。”我们需要的也根本不是读书这种驱动性动作,而是思考,即使面对错综复杂的电视墙,也保持最纯粹的思考。

      就像这样,以书本为蓝本,展开最纯粹的思考。

      “第一件,我已经说了,是信息的内涵。第二件,用来消化信息的闲暇。第三件,以前两项中学到的东西为基础进而采取行动的权利。”

      豆瓣小组里有人评论说“读书无用论”大概只有两种人会说:第一种是自己不读书的人;第二种是喜爱读书但却自视高人一等的人。

      那么书中Montag的妻子Mildred就是第一类人的典型,沉迷于电视墙中完全脱离现实,最终在电视墙的陪伴中被敌军的轰炸机扔下的炸弹炸的粉碎——就这样傻呵呵地过完了一生,而就在此之前不久,面对Montag“你快乐么”的疑问她依然持着傻乐的态度回答道“快乐”。

      这是一种很可怜的人,但却又是我们现在当下很幸运的人。他们不需要思考什么,也不需要感悟什么。所以他们不用感受痛苦也不用经历大喜。

      但在书中的那个世界就不同了,因为那个世界里基本所有人都是这样的人。他们缺失的思考不像我们这个时代还会有专门的哲学家思考家替你顶上。他们那个时代逐渐变得迷茫而混沌。

      可他们却再也无法抽身。

      你也许会问Mildred太太不是已经感受到快乐了么?这样不就形成了一个联系,也同样可以找到目标与方向么?但我忘了说,这位女士她并不快乐。

      她只有忘却那些不快乐,忘却她曾经可以一口气吞下一盒安眠药最终紧急被丈夫送到医院洗胃,忘却那些烦恼揪心与数不尽数的麻烦。

      著名的东方哲学家Alan Watts曾谈论过“overthinker”的概念。

      overthinker,译为过度思考者。

      Alan演讲中说:对人来说适度的思考是有必要的,而过度的思考则会让人远离现实,将现实变为一堆符号,沉浸在幻想之中。

      在我看来Beatty就是这样的人。按理来说Beatty应该属于上述第二类“读书无用论”。但我想正是因为他自视高人一等而使自己沉浸在书本构造的幻想之中,当现实猛烈撞击幻想,他便再也不愿走出来。

      Beatty阅读过很多书,很多都清晰地记在脑袋里。当Montag开始质疑他们工作的不恰当性时,他引用数句名言以矛盾之处指出书的弱点与坏处。

      “我小时候热衷于读书,但我发现读书救不了病死的妈妈,自杀的爸爸,离去的家人。读书是多么无用的一件事啊。”雷好像是为了完善Beatty的形象将这一段安排在了后续中,  Beatty是多么理想啊,几乎和柏拉图一样,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可他完全错解了读书的目的与结果,过于理想地去看待阅读——这本身也不是一件完美的事。

      我第一次动容。同情又遗憾。

      “Montag在路边坐下——Beatty,他是自杀的。”

      Beatty一次次给那么多人洗脑,但最终却连自己的脑都没洗过去。用火焰麻木自己,用汽油麻木自己,可是面对深陷幻想无法出来之际,他以自杀之态结束了罪恶。

      我曾想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人们保持思考一刻不停,但不允许他们交谈,任何眼神手势的交流都不行,那么最后的结果会是怎么样?

      这应该是人类灭绝最快的办法。

      福柯有一个很著名的政治隐喻叫圆形监狱。

      讲述得是犯人们被关在环形监狱中望不见彼此也忘不见狱卒,而环形中央是塔里面会有人监视他们,而囚犯不知道监管者在哪,只知道自己可能被盯着在。

      久而久之即使塔里一个人也没有,囚犯仍然觉得自己被监视着。

      这很像一种固化思维条件反射与未知恐惧。

      学校,医院,工厂无一不用过去监狱化的手段监管着现代公民,无数规则束缚着我们,而最后不需要一个对象去执行,我们仍能像一个罪犯一样去遵守。

      你可以设身处地去体会一下。

      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心灵是我们的牢笼,而我们自己是我们的牢头。无论哪一个社会,哪一个时代。我们现在还是《华氏451度》中,心灵的禁锢是究极的。

      即使圆形监狱依然伫立在这,我们身处的每一个环境不过都是牢房。但若想想将这片牢房化为平地,它将长成一片森林,而森林之中没有那么多禁锢,它唯一的规则便是——

      弱肉强食。

      这比监狱更加残忍。而人类仿佛又完成了一次庞加莱始态复现,再建立监狱,破除监狱,建立监狱……

      所以活在当下我们应当想的不是怎样去改变这个时代,而是怎样认知自己,在时代洪水中能仍执舟逆行。

      好在21世纪的我们仍然还能保持低等级的言论自由,不至于像《1984》里一样将思考的能力都剥夺走。

      我们从不能以一己之见去改变任何人。

      就像所有的错误与时代无关与世界无关,他们来源于我们聚拢的人群。别再感叹上帝了,仔细想想你连作为一个地球的客人都算不上,我们从未拥有过那样的任性的权利,我们只是这个时代的一粒灰。

      还是管好自己吧。

      所请不要囿于自我。去朝一个我们能够热爱会使我们快乐的目标,在思索中探索。

      再次听见肯尼迪的登月演讲:“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我现在不这么觉得了。

      如Alan Watts所说:“We need to survive.We must go on.”

      We must go on,and we must go to the moo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We must go on(《华氏451度》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ch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