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佛教文化:云龙之美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佛教文化:云龙之美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作者: 忭尧 | 来源:发表于2017-02-14 21:51 被阅读0次

            佛教对云龙的影响十分深远,可谓西南边陲的“妙香山国”。云龙佛寺遍地,宝丰德隆寺、石门蟠龙寺、宝丰白衣阁、大井西竺寺、石门黄龙寺等古刹遍布云龙的灵山秀水之间,有对观音顶礼膜拜的虔诚信众纷至沓来,寺内香火不断、木鱼声声。每逢农历二月初八,云龙上村、庄坪、大达等地区均有观音公会,除了有接观音公游街、游村的活动,还伴有饶有风趣的耍牛表演,特称作“牛歌科”。而位于云龙漕涧的牛舌坪村,则在这一天举办观音会,并以歌舞欢庆的形式展现农家耕作栽秧的全过程,祈求“人民靖吉,五谷丰登”。这一习俗至今不衰。此外,位于云龙白石镇的顺荡火葬墓梵文碑群,是迄今为止云南省境内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佛教密宗文化遗址,堪称大理地区的一块历史文化瑰宝。

            云龙佛教始于元至明初,首先传入境内的是佛教的密宗,白石顺荡火葬墓群遗留有这一时期密宗梵文碑刻和经幢。佛教禅宗传入并得到发展约在明朝中期以后,境内几个较大的佛教寺院都始建于明万历以后。清代佛教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民间吃斋念佛的人数日益增多,但是已伴随着儒、道等一齐发展,最后形成了儒、释、道“三教一体”的宗教信仰局面。在历史文献和云龙碑文中,不乏对云龙佛教历史的记载。《北极寺碑记》载:“明万历年间,罗倵字文才为改族人‘带刀挟弓弩,虽知耕农而涉猎犷悍之习’,认为‘化俗莫若释门’,‘诵经茹素’,修建佛寺‘北极寺’。光绪《云龙州志》记载:“海智和尚,号悟澈,幼出家遍游名山,至金泉(今云龙宝丰),为福隆寺住持,博览大藏,锡飞德龙,广种福田,施舍贫穷,讲经说法,悟道参禅,脉精三部,技神十金,州人称为活佛,其耳白,又号曰白耳禅师。”说明云龙出现过海智和尚一类的高僧。如今,云龙境内白衣阁、虎头寺、王母寺均有佛教住持,在寺僧尼有十余人,并成立了“县佛教协会”和“念佛莲社”等佛教组织,礼佛氛围浓郁。

            佛教文化在云龙影响深远的一个独特表现形式,就是带有佛教信仰色彩的原生态山地白族文化,其中观音崇拜尤为突出。我们常说的观音是由正法明如来转世的妙善公主修炼成菩萨,也有人说观音本是男身。在大理崇圣寺和周城供奉男性观音是十分罕见的,然而,在山地白族原生态文化极其丰富的云龙深山,既广有对女性观音的供奉,也有对男性观音的突出信奉。据不完全统计,云龙境内的茨冲、上村、庄坪、南干姆、金麦、牛舌坪、大达等地白族村寨均有男性观音的木雕像,俗称“观音公”或“观音公老爹”。每年二月初八观音公会期间,人们扛着书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镶有齿状黄色边的三角形大红旗,吹起牛角,敲锣打鼓,前呼后拥地抬着坐有观音公老爹雕像的轿子游街串寨,俗称“接观音公游街”。游街的同时,还伴有“田家乐”和“牛歌科”的山地民族表演。人们身穿劳动服装、涂花脸,带上锄、犁、镰刀之类的劳动工具,一边接观音公一边做着田间劳动的种种动作,热闹非凡。有的人罩上蔑扎纸糊的牛头,披上黑色毯子装扮成牛,在人群里横冲直撞,如同真的犟牛,路人遇之纷纷嬉笑躲闪,妙趣横生。而观音公则是一尊穿长袍,拄拐杖,养小狗,白眉长须的典型农村慈祥老者的形象,是保平安、促丰收的保护神。如今在宝丰的茨冲,人们还保留着对观音公的普遍信仰,见到天空中出现大片块状火烧云,人们会说这是“观音公犁田”;旧房屋顶上长起玉树类植物,被称为“观音公手指甲”;如果有人坐姿不端正,会被讥笑“观音公老爹不给你腰杆。”可见在云龙人们对观音的崇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此外,云龙果郎、天池、天登和海沧一带八月十五“跳月亮神”、牛舌坪村二月初八“农家乐”、诺邓农历除夕的“接佛观灯”等等都是富有佛教信仰的民间习俗,并伴有宣讲佛法、祭祀和原生态山地歌舞等活动,极具特色。

            在云龙境内,遍布蕴含佛教精髓与智慧的古寺,蟠龙寺、西竺寺、白衣阁等古刹名寺纵贯了元、明、清及明国等各个历史时期。蟠龙寺座落于沘江与狮尾河交汇处一座高耸而出的巨石之上,座西向东,始建于雍正年间,原为三进三院式结构,现存建筑为二进二院式结构。寺分前后两殿两院,均为清代建筑风格,主殿建筑工艺精美,雄居沘江之畔,高阁巍巍,下瞰沘江碧波,纵观石门全景。每院两侧各有厢房,寺内繁花修竹,寺外古树成荫,曾任陕西省巡抚的云龙人杨名飏曾题之为“石门八景”之一“三阁龙蟠”——“一片苍茫景,频临古渡头。烟笼青锁闥,云缦绿扬洲。玉阙飞翔花雨,魁杓转画楼。龙门看四辟,河鲤任遨游。”西竺寺位于诺邓象麓村,距县城约3公里,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三进三院式结构。现保存较完整的主殿建筑精致典雅,殿内香火袅袅,远远望去,仿佛天宫一般。在殿前金柱上挂有一副云龙名士马锦文书写的木刻对联:“妙相归来,西竺添花,瑞蔼东池辉古桂;大雄出现,南山寿曜,遥瞻北阙献苍松”,门楹上悬挂有“竺国宗风”四字横匾。殿内现存十八罗汉塑像,栩栩如生,是境内艺术较高的雕塑作品,保护完好,寺内存有明清碑刻两块,是记载西竺寺建寺及历次维修的物证。白衣阁位于宝丰古镇西面德隆山,始建于南明弘光元年,为一进两院。殿内彩绘有各色花卉,供奉着白衣大士、伽兰、达摩祖师、文殊、普贤、观音六尊神像,柱侧有木雕猴子雀替,阁内现存明、清碑刻6块,是研究云龙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山阁外长龙吐雾、芳池映月、倒影涵波等景观煞是另人向往,古有诸多文人墨客题联于白衣阁,或龙飞凤舞,或跌宕遒丽,其意境深远,让人百看不厌。此外,还有黄龙寺、大慈寺、王母寺、观音寺、玉皇阁建筑群等大量佛教庙宇,历史悠久,名迹繁多,香火鼎盛,文人纷至,可谓大山深处的“妙香佛地”。

            提到云龙佛教古建筑名迹,就不得不提及顺荡大慈寺火葬墓梵文碑群。顺荡火葬墓群位于云龙县白石镇顺荡村的莲花山上,无论是由县城沿沘江直上,还是从兰坪顺沘江而下,它都会突然间奇迹般跳跃在你的眼前。火葬墓群坐西朝东,墓葬多为横向排列,整个墓地依山势缓缓而下呈等腰三角形台地,总面积1.5万平方米。墓地现存古墓千余冢,完好的梵文碑92块(梵文碑85块,梵文经幢7座),是整个云南省境内保存得较为完整的火葬墓群之一,200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数梵文及碑刻均较为清晰,是研究古代民俗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史料,也是极为珍贵、精美的艺术品,是研究梵文历史的活教材。

            梵文碑和梵文经幢是顺荡火葬墓群中最重要的文化遗存物。其墓碑上都有明确纪年,有文字可考的从明永乐到清嘉靖年间,时间跨度长达165年。佛教在这段历史时期对当地民风民俗的渗透,发展到了有人死去要举行念经等仪式,并在墓地上立梵文碑,碑正面为死者姓名、立碑时间及菩萨位,如一块明英宗四年的碑刻有“追为亡人张观音保神道”一行汉字铭文,“张观音保”即“张保”,在名前冠以佛号,这是南诏、大理国以来白族佛教信仰的习俗,而这一文化特征是白族所独有的。碑背面多有梵文,内容多为“陀罗尼经”、“多心经”等佛经。此外,火葬墓群的墓碑和经幢的底座艺术性极强,形态各异,种类众多,有方形或圆形的莲花盘底座或各种动物饰图镂雕碑座,如狮子座、黄龙座、赑屃座、白鹤座等。每通墓碑都具有代表一定时代的特征,体现了不同时代工匠们的艺术水平和精湛的手工工艺。漫步其间,你仿佛能聆听到深沉而悠远的佛语,感受着古人对佛教信仰的光芒,别有一番古老而神秘的意境。

            包容的历史造就璀璨的文明,云龙佛教文化是中原文化、藏传文化、东南亚文化及当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所谓“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无论是云龙佛教的寺宇古迹、梵文碑,还是体现云龙佛教文化的山地民俗风情,都是佛教与民族地区文化信仰融合之下不可多得的佛教文化微景观,是滇西纵谷区一块灿烂的佛教文化艺术瑰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教文化:云龙之美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jf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