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看《爱乐之城》。
这是十月七号,2019年国庆假期的最后一天。使我心烦的不是开学,而又是该死的孤独与空洞。每当假期快要结束时总会有这种内心颤动的感觉,明明经历了无数狂欢,回首这个假期时,却还是会疑惑为什么时间消失得如此莫名,似乎整段时间都消失在烟雾之中。“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而我却依旧害怕散场的这一刻,所以每当寒暑假开始前的那一个夜晚,我总会找出《怪诞小镇》第二季最后一集,看Dipper对Mabel说:“Things change, summer ends...”然后体验泪水在眼眶打转的感觉。
这便是我打开《爱乐之城》的契机——再从食堂回宿舍的路上,偶然听到Seb在酒吧被炒鱿鱼的那段钢琴独奏,于是我想,为什么不重新把整部电影再看一次呢,哪怕要烧掉我本就不多的校园网流量。
La La Land的开头尽管已经看了无数遍,但是打破常规的举动总是能戳中我的内心深处,在车顶上跳舞、穿着西装跳进泳池,这些是我想不到可以这么做,也不敢这么做的事情。
林荫道的狂欢,洛杉矶短裤短裙的冬日。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只有我和三两友朋,仿佛这个世界都是我们的,我们拥有无尽的时间去做任何想要做的事情,我们拥有无尽的机会去遇见所有有趣的灵魂。
《爱乐之城》是一场梦,或许在创作这个剧本时,达米安·沙泽勒就是一个在做梦的青年。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梦,希望能在一个极度无聊的晚宴上偶遇一个独特的陌生人,希望当周围的灯光全部黯淡时,聚光灯会落到自己头上。
我还记得,《爱乐之城》在中国的首映日,是2017年的情人节。影片上映之前我便听到了它的OST。第一次听时相当无感,第二次之后却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它。每天入睡前的十分钟,总会带上耳机,平躺在宿舍床上闭目聆听。《爱乐之城》公映前的晚上,在南湖公园绕着湖畔夜跑,耳机在播放OST,心里在不断想象,究竟每一首歌会用在哪样的场景。
第一遍看完,单纯地被影片中简单却真挚的歌舞感动了。开篇的长镜头,结尾的蒙太奇,通过华丽的表现主义,触动了我内心的梦的共鸣——
炽热,浪漫,忧伤。
看完以后从电影院独自步行回家,不仅没有坐车,甚至还可以绕了一段远路,只为能够将原声专辑从头到尾再完整地听一遍。
夜色下的人们依旧匆匆,只有我缓步在人群之中。
都说《爱乐之城》选在情人节上映,是对情侣们最大的恶意,不过我想,如果我有一个恋人,一定要和他一起再看一次《爱乐之城》。Bad ending又怎么样?我们不可能像童话一样“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我们会厌倦,会恶语相向,但是我们曾经一同共享过的时间,依旧真实。
我喜欢它的蒙太奇,不喜欢它的结尾。为什么追梦的人一定要以获得事业成功而告终呢?毕竟,能站在世俗巅峰的人总是少数,或许我真的无法做到,或许我仅仅是在自我陶醉,但我依然可以享受我的疯狂,享受我的梦幻。
就像那段蒙太奇所展现的一样,能让人记住的,永远是自己的悲伤、尴尬,是自己终于去做的那些,原以为自己一辈子也不敢做的事情的经历。
2019.10.7 初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