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果孩子总是问“妈妈,你爱我吗?”,这意味着什么

如果孩子总是问“妈妈,你爱我吗?”,这意味着什么

作者: 故事疗愈师宋晋 | 来源:发表于2019-07-07 23:11 被阅读0次

    十年前我任职于一家著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后来因为怀孕困难我辞职回到了家里调养过度透支的身体。十年间我养育了一双儿女,现在儿子已经8岁,女儿也四岁半了。

    因为想要更好的养育孩子、陪伴孩子成长,我学习了很多家庭教育、身心灵成长的理念和方法。很幸运今年3月我遇到了SI(Smart Integration)全方位智慧整合评量系统,成为了一名SI家庭教育顾问师,通过科学的评量工具来帮助家长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孩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目前我也是一名生命故事疗愈师,家庭系统排列师,NLP教练,全球方糖读书会带领人北京区域负责人。

    这一路的学习、实践和成长中,我越来越意识到:父母的眼神才是孩子最好的舞台。

    作为孩子内在力量的源泉,如果父母向孩子传递出了无条件的爱,并且孩子也感受到了这种爱,那孩子就可以带着这种饱满的爱的能量,转身奔向自己的天赋使命,活出自己的自由自在,而不是一辈子想尽办法去求证:妈妈,你爱我吗?妈妈,我值得被你爱吗?这种不确定性,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对孩子来讲既是一种消耗,也是一种折磨,对亲子关系来讲是一种极大的破坏。

    人是活在关系里的,家庭作为孩子走向社会化的第一步,与父母的互动模式就意味着未来与这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人的互动模式和互动质量。

    良好的亲子关系,会助力孩子习得经营关系的能力,也会帮助孩子和自己获得幸福的感受力。

    所以,今天我想借助SI评量结果,通过自己与孩子互动的几个小故事为大家分享一下如果孩子总是问:“妈妈,你爱我吗?”这意味着什么。

    我女儿今年4岁半,通过SI评量,我知道她是一个外向、适应性高、坚持度高,反应强度和情绪本质都较高的孩子。用通俗的话来讲,女儿是个好奇宝宝,精力来源于人群,很喜欢和人交往、互动,她的适应性很高,上幼儿园和换幼儿园时几乎都是无缝连接,老师都惊叹说这是她从教五年来遇到的第二个上幼儿园没有分离焦虑的孩子。女儿的坚持度+1较高,做事专注又认真,但在情绪上的高坚持度可坑苦了我们全家人。比如一岁多时哭了4个多小时,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满足她的一个需要,我当时都快被她磨疯了,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一岁多不懂事,打不得骂不得,讲道理也听不懂。快满4岁时有一段时间每天早上都有起床气,而且一旦发起脾气来不容易哄好。

    在我学习SI之前,我还学习了儿童情商和正面管教,懂得基本原理和方法,但每次到了女儿情绪起急时,我仍免不了也很烦躁、挫败,从内心希望她的情绪赶快过去,因为感觉到自己的精力和耐心都要被她消耗光了。

    学习SI后,看着女儿的评量报告我终于理解了,女儿之所以这么“难搞”,就是因为她是一个坚持度高的孩子。在事情上坚持度高能够帮助她挑战难关,但在情绪上坚持度高,持久性长,就会令身边的人很头疼。同时她的基本准备度综合发展商数为133%,其中人际和内省的得分都很高,意味着女儿需要更多的人际互动。良好的人际互动能够让她充分感受到爱,这时她才会发展出更好的“自我”。

    反观那段时间她每天早上的起床气,很大程度上可能跟那段时间我忙于工作有关。早出晚归,没有时间好好陪她,当她一睁眼发现我的注意力没在她这,或已经身在客厅时,她就很生气。嘴里不断念叨着:“我讨厌你,我讨厌妈妈,我不要你了,我要一个人走……”。

    以前每次她一念这一连串的经时,我的头就开始大,真的很想把她塞回肚子里去。

    在我学习了SI后,我对她的天生气质有了很好的了解。天生气质没有好坏,只有不同,只有接纳孩子的不同,才可能给出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也才能感受到你对她的接纳和界限。

    因为了解,所以理解,因为理解,所以谅解,因为谅解,所以产生慈悲和爱的流动。孩子也会因为你给出的大大的容纳她情绪的空间,而再一次确信:妈妈真的很爱我。

    学习了SI一段时间后,有一天我在跟女儿的相处过程中突然觉察到了一点,孩子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向父母求证“妈妈/爸爸,你是不是真的爱我?”,而很多父母也会以各种无意识的方式回应孩子,翻译过来的意思大致是“孩子,我对你不满意,你不够好,如果你变得如何优秀那才是我心中想要的理想孩子的样子。”

    很多时候,我尽无意识的扮演了这样一个“冷漠”的妈妈。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接女儿放学,在小区里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忘了女儿因为个什么问题我没有令她满意,她就又开始念经:“我不要你了,我要一个人走,我讨厌你”。

    当时,我有点被她的情绪点燃,虽然表面上压着火,但内在的火山已经开始涌动。

    我回复到:“好吧,你想一个人走,那就走吧。”

    女儿听我这么说,立即由念经模式切换到“怒号”模式,“哇”的一声哭出来,旁边的人立刻被她吸引。

    我觉得有点没面子,有些烦躁,就对她说:“我知道你很伤心,也很委屈,你一个人走很危险,妈妈让你安静一些再和你沟通。”说着,我转身想走到十米开外的圆凳上坐下来。

    虽然我表达的很平静,但内心很无力,感觉到被女儿的情绪控制了,感觉到自己即将被卷入某种情绪漩涡。

    女儿看到我要走,“哇”哭的更厉害了。

    当天晚上我回想到这段时,突然冒出来正面管教里教的三尊重,不是说要“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吗?

    白天,我尊重了女儿自己的决定了呀,我也尊重了此刻我就是hold不住想转身离开的决定,也在公开场合下给与了我能给出的最大的平静对待。可为啥一点效果也没有呢。我当然知道这肯定跟我过往与自己父母互动时的行为模式有关,但今天不去探讨自己的内在,只是单纯的说为啥对女儿的行为起不到帮助的效果,反倒越发严重了?因为在那一段时间里,女儿经常一生气就会说:“我讨厌你,我要一个人走”。

    而我大部分的处理方式就是,好吧你想走就走吧,我充分的尊重你的决定,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任。

    当我知道女儿是高坚持度的孩子时,我突然理解到了女儿,原来她不是胡搅蛮缠,而是被自己的天生气质所累,陷入到情绪中不能自拔了。当她说出“我要一个人走”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我通过走来测试一下你到底爱不爱我,如果你爱我,你肯定不会让我走”。

    而我的做法看似风平浪静的尊重了她的决定,但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抛弃”。

    当我觉察到这一点时,内心砰的一下被击中了。天哪,我居然对女儿做了这个我小时候最怕的事情——被抛弃。

    我1岁10个月到3岁10月时,父母两地分居,妈妈无法照顾我,就把我送在姥姥家。后来妈妈告诉我,她一个月攒四天假期回去看我一次,每次临走要么就是我哭得撕心裂肺,要么就是她哄骗成功后偷偷溜走。可想而知,当我知道心爱的妈妈毫无征兆的消失不见时,我该有多恐惧,没有安全感,随时可能撤离。

    3岁以前与母亲分离一周以上就能构成童年创伤,天哪,整整两年小小的我都是这样度过的。

    虽然我完全不记得有这么一段“悲惨”经历,但那些情绪不会消失,全部被压入我的身体细胞储存了起来。一旦因素具备,时机合适,就会调动出我的“被抛弃伤”。

    我讲这段,是想说明孩子一生下来就渴望与父母联结,尤其是与母亲联结。因为与母亲本来就是一体,那种与生俱来想要与母亲重新融合在一起的生命的渴望,让我们害怕这种失去,于是就会通过各种“试验”来测试“妈妈,你到底爱不爱我”。于是,妈妈就会看到孩子的各种折腾。

    如果你能明白这一点,就会理解孩子内在的渴望和恐惧。

    话说回来。当我理解了这一点后,我改变了我跟女儿的互动方式。

    有一天早上,女儿非要我送她上幼儿园,不让奶奶送,而我这边急着出门,女儿又开始念经模式:“我不要你了,我讨厌你,我要一个人走”。

    我蹲下身来,温柔的看着女儿,把她抱在怀里,我说:“你不要我,我也会要你,以后妈妈再也不会丢下你不管了,再也不会同意你一个人走了,你是妈妈最宝贝的女儿,妈妈走到哪都想带着你,妈妈永远永远爱你。”

    说完这一大段话,明显感觉到在我怀里挣扎的女儿变得柔软了。

    紧接着我跟她说:“对不起宝贝,妈妈早上急着出门,没有办法送你去幼儿园,让你失望了。我也好想拉着你的小手一起出门,蹦蹦跳跳的一起边走边聊,那该多好呀。”说完,我看看女儿的小脸,还是一脸不高兴。

    我搂紧女儿,亲了亲她的小脸蛋说:“亲爱的,我也想要你的亲亲,这样妈妈出去工作时会觉得特别香特别甜。”

    她不太情愿的在我脸上蹭了蹭。然后一步三回头的跟着奶奶走了。我看着她,冲着她挥手,我说:“宝贝,祝你在幼儿园玩的开心,我们晚上回来就又见面了。”

    当我改变与女儿的互动模式后,女儿也不是立即就不再“折腾”、“念经”。但我已经发现,因为我一次次、一遍遍很认真,很确切的答复女儿:“妈妈很爱你,妈妈永远永远爱你,你是妈妈最宝贝的小女儿”后,女儿折腾的次数明显的减少了很多。

    对爱的确定性,会让孩子生出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会支持孩子在逆境中拥有勇往直前的勇气,在顺境中获得茁壮成长的力量,因为她体内由父母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爱的能量。

    不需要变优秀,父母也会爱自己,不需要成为谁,父母也会爱自己,甚至不需要做什么,父母也会爱自己。

    哇,这种踏实的确定感,会让孩子同样相信自己就是最值得被爱的,值得拥有全世界最美好的东西的。这种配得感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极大认可。

    有人可能会说,不需要做什么,父母也会爱他,那不会滋长出他好逸恶劳、啃老的品性吗?

    我想说的是,不会。

    因为,没有一个孩子想把自己的人生搞砸,没有一个人想把自己的人生搞砸。每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生命,都是带着各自的使命来的。这是最底层的相信。

    如果没有这层信任,父母就会有很多的担心、焦虑,又由于孩子是一个独立于自己的个体,当这些担心和焦虑无法消化时,就会转变为一种控制。

    “自由价更高”啊,没有人愿意被操控。如果你不能用最初的“他信”发展出孩子的“自信”的话,那孩子的人生就真的要掌握在别人的手中了。因为不“自信”就会产生焦虑,焦虑源于对未知的恐惧,谁能给TA对未来的确定感ta就跟谁走,如果遇人不淑,则就被人操控。

    我们作为父母,最期待见到的就是孩子能够发展出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能力,可一个人如果不能确信他值得拥有这一切,他怎么可能拥有一个健康、快乐、成功的人生呢。

    福往者福来,爱出者爱返。当一个人没有得到过这种无条件的爱时,TA也给不出去,因为自己还有一个等待爱填充的匮乏的黑洞呢,ta怎么可能给的出去呢。

    女儿在我一遍遍地确认对她的爱之后,前几天我晚上加班回来的很晚。她跟奶奶说:“奶奶,我先去沙发上睡觉。等妈妈回来后,你告诉她让她把她最最喜欢最爱的女儿抱回床上睡觉。”

    婆婆告诉我时,我笑了。女儿很确定,妈妈是无比无比的爱她。

    所以,最后想对各位重视因材施教的伙伴们说,陪伴重在质量,每天十分钟高质量的陪伴,就会让孩子确认他们在父母心中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在你认为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认真去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不是他想用哭、捣蛋、发脾气、不配合等等各种鸡飞狗跳又在确认你对他的爱。

    那我们唯一要做的有效的办法就是——确认你对他的爱,用足够的耐心,去倾听孩子,去一遍遍坚定的回答:“无论任何情况,我都永远爱你!”

    用爱浇灌孩子,用爱塑造孩子,用爱点亮孩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果孩子总是问“妈妈,你爱我吗?”,这意味着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lw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