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妇产科医生在逛动物园时看到小鸡孵化器,于是起心动念做出了造福亿万家庭的婴儿恒温箱。
单单从医疗领域思考,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是一项特别大特别难的课题,但是应用了另外一个完全不相关领域的“小鸡孵化器”,就把新生儿死亡率从66%大幅降低到38%。
这就是交叉视角,这就是跨界创新。
关于跨界
要评比“跨界王”,我想埃隆马斯克应该没有对手,他不但跨界,而且跨的还是世界上最高科技、最困难、最底层、最异想天开的一些行业——比如电动汽车、太空探索、卫星发射、太阳能应用、可持续能源的存储、人工智能、超高速运输·····
这里面任何一个词拿出来,都是一个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再花上几十年时间去攻克的东西,而埃隆马斯克现年只有48岁。
当然,埃隆马斯克有其天才的一部分,但是还有一个支撑他持续跨界成功的三步跨界法:第一步,弄清楚结构;第二步,拆分和优化;第三步,重新组装。
就和拆一个电动玩具车是一样的,就拿他早火箭的过程来举例。
时间回到2002年,那时候他刚刚把 PayPal 卖掉,手里拿着几亿美元的现金,要是一般人这个时候都会选择做投资,这样比较稳妥。马斯克他不,他突然对造火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举家搬到了洛杉矶,为啥呢?因为那里的太空产业非常发达。洛杉矶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是军事航天业和商业活动的中心,各种顶尖的航天技术人才都在这里聚集。他的第一步就是尽可能地融入到这个圈子里,他先是加入了一家叫做“火星学会”的组织,向这个组织捐了5000美元,这个举动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一下就进入到这个圈子里了,火星学会的发起人主动过来找马斯克给他讲述他们的目标,以后的活动他们也会主动邀请马斯克参加,从那以后马斯克就开始主动去认识各种懂航天技术的工程师,一方面向他们请教,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挖人做准备。
马斯克学习的另一个大招就是看书,他的第一轮关于火箭的知识是从一本火箭制造手册上学的,那个手册是二手的,都已经发霉了,但马斯克还是啃得津津有味。没过多久他的理论知识就打好了,至少和工程师聊天是没什么问题了。就是通过看书和请教,他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搞清楚了火箭的发射原理。接着就成立 Space X ,开始造火箭了。
开始的时候他本来是想去俄罗斯买导弹,然后改装成火箭,但是跑了一趟莫斯科后发现,俄罗斯人漫天要价,一枚导弹要一个亿,根本没有和他做生意的诚意,所以没办法,只能想办法自己造了。在从莫斯科返回美国的飞机上,他的朋友觉得这个事肯定就没戏了,这时候马斯克拿出了一个表格,里面详细地罗列了一枚火箭从建造、装配到发射的所有成本,非常详尽,这就是这段时间他准备的结果。可能里面的数据不准确,但是没关系,有了这个计划书,后面就可以慢慢做调整了。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当你想要雕一块玉的时候,你得先有一块烂石头。根据他的计划,他准备先造一枚小的火箭试试水,通过这次小火箭的制作过程弄清楚各个供应商都在哪里。要知道,那些国家宇航局也都是通过采购零件最后完成拼装的,所以目前问题的关键就是找到各个火箭零件的供应商,弄明白火箭的实际制造流程。那怎么弄清楚这个流程呢?一定有这么一个人知道,关键就是找到那个知道的人,这个关键人物叫做汤姆·米勒。米勒和马斯克一样,从小就是个怪人,不一样的是马斯克从小学的手艺是编程,而米勒的手艺就是造火箭,他最骄傲的事情就是造出过一个重达80磅的火箭推进器,它可以产生1.3万磅的推力,这个是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业余爱好者制造的推进器。
找到米勒之后,第一步就算完成了,火箭的结构和制造流程就算是清楚了。然后进入第二部,拆分和优化。现在只要把火箭的各个零件都采购齐全,理论上米勒就能拼出一个能飞上天的火箭,但是通过这个方法成本还是下不来,他只是节省了一部分组装费用,要知道,造一个手机大概要找到300多个供应商,而造一个火箭需要找到1200多个供应商,这么多供应商提供原料,每个供应商都要从中赚一笔钱,整体下来一枚火箭的成本还是大得惊人,看来这就是这么多年来私人没有办法造火箭的死结。
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马斯克有办法,再把它分解,火箭的制造流程都能摸清楚,一个零件的制造流程能有多难,我自己造零件行不行,这样就能把成本压缩到逼近原材料的价格。零件怎么造呢?其实还是一样的,一定有人会,他只需要把那个会的工程师找出来,然后挖过来就行了。这样把所有的工作都一条龙地给做了,看起来非常笨啊,但其实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首先制造各个零件的方式有可能优化,在这些具体的零件上只要用最先进的材料和技术,它就有很大的提升效能和降价的空间。比如火箭里面用的主体计算机系统,一般的火箭供应商报价都是1000万美元,但是他们发现,普通的设备,就是我们平时用的那些电脑就足够用了,根本不需要什么专门定制的。马斯克说,这个东西一万美元就应该搞定,最后就真的1万美元把这个活给干了。价格降到报价的1/1000。
再比如他们需要一个可以触发平衡动作的小仪器,供应商报价12万美元,马斯克一看,说那个东西还没有门把手复杂,5000美元就应该可以搞定,最后又搞定了,价格降到报价的1/24。再比如火箭的那个盖子,以前都是必须是整体的,制造起来对设备要求非常高,现在新的无缝焊接技术一出来,他发现完全可以用几块板子拼起来,这样一来想做多大就能做多大,还用最新的材料代替老的材料,这样既省成本又减轻了重量,又省了一大笔的钱。其次,他的这个组装和发射的流程还能再优化,因为所有的细节他都能把控。比如去年马斯克的猎鹰9号发射完之后成功进行了回收。这一下成本又大大降低了,发射一次只需要掏个燃料费就行了。这就是对航空事业的又一次革命。
你看,从各个零件的优化开始,用最先进的技术一个一个击破,看起来是个笨招,但是一旦完成,他制造的壁垒和最后获得的收益都是巨大的。他就是通过不断地拆分、优化和组装完成对一个传统领域的颠覆。后面改造电动车特斯拉的套路也是这样的。
你看,我们一般都认为极致的社会分工可以带来效率,我们一直都提倡最好自己的公司就做最核心的业务,其他的都外包出去,这样最后通过社会协作组装起来的东西才有可能是质量最好的。但是在马斯克身上我们又看到了另外的一种创新方式,就是一揽子计划,独自把所有的工作都承包了,自己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然后不断地优化,这样制造的产品可能质量不是最好的,但是成本却可以大大降下来。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不按套路出牌,乱拳打死老师傅,先用价格优势占住一个高地,再慢慢提升质量。不过能用这个方法的估计也就马斯克了,因为他几乎懂所有的生产环节。有人说工厂里任何一个岗位如果出现了空缺,马斯克能立马上去补位,而且比别人做得还要好,这就是他每天工作20个小时锻炼的能力,他具有对所有细节的把控能力。你看,既比普通人聪明又比普通人勤奋,还有超强的自律和自学能力,怪不得大家都叫他外星人呢。
管理上的跨界
对于我们管理工作者来说,最大的痛还是管理工作,如何进行管理的创新呢?也可以应用跨界对标法。
我个人特别喜欢美孚石油跨行业对标的案例。
1992年,美孚石油公司曾经对4000位顾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客户在意的是:
1、当他们加油的时候,可以得到加油站员工的有效快速帮助;
2、员工的服务应该是快捷的,友善的;
3、美孚石油公司应该对消费者的忠诚度给予认可。
基于这个调查,美孚石油公司确定了三个改善自己的方向:
1、根据前两个调查结论,公司决定改善服务的速度;
2、要改善服务的可感度,比如通过微笑让客户感受到友善,还记得我们以前讲过的“友善的好服务”吗?
3、要改善的就是要有效回馈顾客的“忠诚度”。
美孚公司针对这三个方向,组建了3个标杆管理的项目团队,分别进行跨行业对标,制定改善计划。
你能猜到他们都在和谁对标吗?
美孚对标F1
就改善服务速度这个方面,他们以F1赛车团队为标杆,进行对标。你也许在电视上看到过F1赛车比赛的直播,我相信你如果看过,一定会对他们的团队合作,团队成员齐心合力,快速更换轮胎留下深刻印象(红牛车队的换胎速度记录是2.05s)。
美孚对标丽思·卡尔顿
美孚的第二个项目小组,是改善服务,号称微笑小组,你知道这个小组选了谁作为对标对象吗?猜猜谁是服务最好的?没错,五星级酒店。他们选择了最顶级的丽思·卡尔顿酒店作为标杆。
只要是这个品牌下的酒店,服务基本上是标准化的,也就是我们讲的规范。各个酒店相差得不会太大,服务员都是按照规范来工作,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礼貌周到,但并不给你做作的感觉。说到这里,我多说一句,现在有些小店,客人进门,要求服务员90度大鞠躬,我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特别不适应。我只需要你给我一个满意的服务,并不需要那种“老太爷”的感觉。老板误认为,这就是服务,那是大错特错了。从本质上,好的服务,就是在客人需要你的时候,你能够及时出现,然后,非常专业地解决问题。至于态度上,让我感觉就是我们家中的一个人,略带一点微笑就好。
美孚对标家得宝超市
美孚的第三个项目小组,在给客户忠诚度给予反馈方面,选择的对标对象是“家得宝超市”。我们知道,超市在鼓励客户反复消费,也就是我们讲的“忠诚度”方面,有其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个方面的法宝学到手,就一定能够实现预先设定的目标。
梁宁老师说,创新最重要的是:面对痛苦,起心动念。如果在一件事情上你足够难受,时时刻刻都被牵绕,那可能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这会给你一种发现创新点的眼睛,有点类似日本管理学大师稻盛和夫讲的“工作现场有神明”,你足够关注,神明都会来帮你。
总结一下,未来以来,只是分布的不均匀。很多你绞尽脑汁想不到的创新点,说不点就在你的隔壁行业,已经被应用的炉火纯青,等待你的是一双发现它们的眼睛。
附本节知识贴: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62043/28b1c467633e1fef.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