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知]:
参加圆梦计划以来,组里的小伙伴特别忙碌,特别是开始简书打卡后:
“哎呀!我昨天晚上,刚好卡着点,再过几分钟就24:00,好险啊!”
“妈呀!今天的任务终于完成了。”
“像挤牙膏一样,总算完成了。”
……
这也是我现在的学习状态:每天的读书笔记基本接近24:00完成,为了不让自己拖后腿,心里不断的暗示自己,今日事今日毕。于是,每天陷入了慌,忙,乱的状态。
虽然,新学的方法,让学习效率提高了很多,但是,每天做事情的变数非常大,比如:有时候可能上午就写完了,因为中途其他事情插进来,所以到下午或者晚上才修改。
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接近24:00,最后带着点遗憾告诉自己:行了,就这么发了吧。为什么遗憾呢?因为觉得自己可以写得更好。
[新知]:
今早,老妈送来一盘刚从树上摘下的新鲜红枣,我尝了一口,特别甜。
“今年的红枣,好像比以往的都要甜。”
“是啊,可惜很多都被鸟儿吃了。幸好今年树上没有虫子,摘起来容易。”
“那一定是因为有鸟儿了。”
每年,红枣成熟之前都会喷农药,虫子虽死,但一段时间后又会有,鸟儿呢?因为吃了打药的果子,没有再来。今年没喷药,鸟儿都来了虫子不见了,果子因为自然成熟而甜度更好。
看来,所有的事物都讲究一个平衡:生态要平衡,亲子关系要平衡,那么,我们的精力也需要平衡,一旦失衡,焦虑就会自动上门。
今天阅读angie的第7章《自我管理: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队伍》。
angie身兼数职却忙而不乱,她说,因为自己只做重要而非紧急的事件,才让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
那么,什么是重要而非紧急事件呢?
简而言之,事情重要,但不一定非得马上做,可能是明天必须要完成的,也可能是后天需要做的事情。
如果,我们把明天重要的事情,提前到今天做,那么,明天的状态会不会变得更好?
书上说,做重要而非紧急事件,最直观的标准就是,所有的事情至少提前一天全面的准备。这样做的好处很多,除了可以准备的更充分,还可以防止一些意外的状况发生。
如果,你一直处在救火的状态,每天都精神高度紧张,很多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事,质量都会大打折扣。
[行动]:
明白了其中的奥妙,接下来我将自己的计划,做了如下调整:
1,拿出一周的课表,列出每天事项。
2,时间充裕,一天就写两篇读书笔记。至少保证当天做一部分明天的事情。
[今天喜欢的一句话]: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晚起的虫儿被鸟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