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不知道刘邦的人不多。到徐州,不说说刘邦的人也不多。国内外许多姓刘的到徐州寻祖,确实,徐州的特产是皇帝,能产出刘邦这样的皇帝,实属万幸和不易。
其实,刘邦是个啥样的人?很多人不是太清楚,特别是刘邦的出身卑微,泗水小亭长,社会小混混,最后能打败项羽夺得天下,靠的是什么呀?
刘邦有一句名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银,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这句话很有道理。正面的意思是说他能识人察人,得人用人。一个人的精力、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天赋秉性也是千差万别的,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成为很多方面的专家,所以,一个人要干成大事,绝不能单打独斗包打天下,要有宽阔的胸怀,广纳贤士,集众人之智,汇众人之力,才能打出大事。像毛泽东所言,使敌人的队伍少少的,让我们的队伍大大的,只有这样,才能打倒敌人、战胜敌人。
刘邦的这句话,还隐藏着这样一层意思,他善于伪装,善于隐藏,他说的这话有谦虚低调成分,或许也有装出来的成分,这也恰恰是刘邦高人一等的表现,是他的智慧之处。因为谦卑,所以高贵,他谦虚得不得了,他说子房、萧何、韩信是人杰,他都不如他们三个人,这样以来,张良、萧何、韩信很有面子,在他面前能感受到特别受尊重,特别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因而,愿意跟着刘邦干。当然,刘邦的认知也有过程,开始对郦食其、陆贾等这些儒生是看不起的,后来一旦发现他们讲得有道理,觉得他们有点真本事,也就礼贤下士,谦恭待人。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无疑,刘邦就是那个好汉,有子房、萧何、韩信三个专才帮衬着,最后,事做成了,打败项羽,做了皇帝。其实,刘邦的自谦让很多人产生了误解,认为刘邦在军事、后勤、治理等方面不是内行,有能人辅佐就能打天下,于是就认为,自己没必要努力成材,只要可以用才就能成功。
事实是这样的吗?非也。那些有本事的人,凭什么愿意跟着你干啊?但凡有点本事的人,多多少少有点脾气,一般说来,本事越大,脾气越大,怎么轻而易举地就能征服或者驾驭一个能人呢?没有两把刷子的帅才是不可能笼络各种各样的专才的。这些子房、萧何、韩信们,之所以跟定刘邦,一定是刘邦身上有能让他们信服的地方。譬如刘邦的雄心壮志、战略眼光、容人格局、坚韧品质,等等,这都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泗水亭长刘邦能,他是英雄不问出处。
无疑,刘邦是能力的,他是众将的统帅,只要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还在自己的手里,他充分发挥部下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挖掘和激发他们的智慧、激情、斗志,给属下充分的自由权和舒适度,让他们各显神通,把所有的能耐都淋淋漓漓发挥出来,为他所用,他有很强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他能听得懂人家的话、听得进人家的话,还能平等地和人家对话,群策群力,他能够从战略上着手,从全局上着眼,运用经验和方法论的优势,达到正确科学的决策。
刘邦是徐州最大的“特产”,来徐州,没有不说起刘邦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