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本书并不算这次百书计划中的新书,只是因为这本书我爱不释手,从我高中时代接触这本书我就珍藏它,一共买过3次同一版本的书,虽然历经作者几次再版,但是我依然喜欢她最初的版本,第一本我拿来精度,写写画画背背,但是后2本我都是包装整齐的收藏,而且在之前的几次百书计划中我也拿有写过这本书的读后感,但是每次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生境遇看这本书都会体会不同。
桃花潭水女士撰写的《走进宋词品人生——辛弃疾:刀锋上的渴望》是我在偶然的一次机会在书店采购过程中得到的,经过反复拜读,我对桃花潭水女士对辛弃疾经典诗词的独到解析表示赞同和感谢,在此我也分享一下感受。
先说说作者吧,桃花潭水女士本名吴韵汐,笔名桃花潭水、弱水雕栏,作家,教师,13岁开始诗歌、小说创作。擅以文饰江山,凭墨舞流年,最爱逆溯光阴,翻阅历史的罅隙,以温暖而独到的视角,诠释时光在生命里刻下的水印。我在书店中一次偶然发现了她写的宋代诗词人全集解读时被深深吸引住了,怎奈何高中时代的我囊中羞涩,而且读这种书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只能偷偷买下一本,仔细研读了(顺便提一句,历经数年后,在我大学大四时,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在网上订购了全套宋词解析,可惜有一些当年的那版本著作都下架了,着实费了很大周折)。
说起辛弃疾,大家都不陌生,学生时代的背诵已经成为经典,在此我也啰嗦两句。辛弃疾,南宋词人,军事将领,号稼轩。众多历史学家给他带上了很多帽子,少年英雄,政坛新星,铁腕平叛,道义情深,词坛领袖等等,一生力主抗争收复失地,但当权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不得不接受壮志难酬,英雄坐老的命运,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一生没有做过真正受命的将军,但他依旧在梦想里成为一名将军,梦想着实现光复大宋江山,但是最终未能如愿,终因忧郁而终。
辛弃疾的人生是三部分的,第一部分是他青年时期,万马军中独白衣少年,率轻骑数人,手刃叛军,冲锋陷阵,活捉叛军首领,可谓少年英豪。也是不难理解的,谁没有一个年少轻狂呢,谁又没有一个年少大侠梦呢?可能我们这90后算是被金庸影响的一代人吧,对年少帅气、仗剑天涯、救苦救难、扶困济危等大侠体制自带天生的爱好,辛弃疾那时候不知道是否有这样一位或者一批精神导师,他把他年轻的热血投效给了耿京的部队,投效给了朝廷,投效给了国家,为了不成为一支孤军独立于敌方,辛弃疾接替耿京率领部队南归,归向他的祖国——南宋,希望在这里实现他杀敌报国,恢复中华的宏图伟业。第二阶段是他面对苟且偷安的当权者,他的理想一次次破灭,但他不放弃,希望依靠自己和其他爱国志士的帮助,挽回现状,但是就像《人民的名义》中对岳飞的判词一样,他是一个纯真热血的青年,他的理想抱负是那样的简单、那样的正直,以至于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格格不入,他是不愿意揣摩上意的,他就是想简简单单的复我河山,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早就了他的第三个阶段——晚年归隐,对实事的失望,失意之痛让他一次一次倒下,然后挣扎着爬起,累了,战不动了,自己的一腔心血都贡献给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但是国家并没有真的回报过这个青年人的热心,在南宋的苟且偷安中,他不甘堕落但又无可奈何,这也是晚年辛弃疾沉郁悲伤的词风的原因。
辛弃疾一辈子写词无数,我在此仅仅拿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词分享一下感想,当然我也是借着桃花潭水女士的思路。我选择的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青玉案元夕》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名句流传千古,我查阅过很多资料,所有的解析都是写明,在这首词中,诗人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阙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阙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抛开那些深层的意向分析呢,而就从字面来分析呢?请读者在此想象一下,闭上眼睛,细细品味:
那年元宵节,红妆绿女走在长街之上,欢声笑语无不掩饰了那岌岌可危的前方将士的呼喊。稼轩独自步入酒楼的雅座,点上一杯清酒,不为欢庆佳节,只为消去心愁。此时一位歌女慕名仗着胆子走入雅座,希望为辛弃疾歌舞一段,辛弃疾也身处壮年,自然不会拒绝这样的请求,歌女在席间轻轻弹唱,她唱出了辛弃疾的内心对时局的看法和希望,辛弃疾惊讶了,在这世俗之处还会有这样的知音,二人一拍即合,歌女也表示自己身为商女一心有报国之志,可是却身为女儿身不能效力疆场,知音难觅,稼轩便在此许下诺言,待我战场归来时,我用最高的荣誉接你走。
从此辛弃疾开始了战争的生涯,沙场无情,谁知这一走,就把一位弱冠加身的少年变成了两鬓洁白的中年人,政治失意,时局动荡,算了,累了,厌了,倦了,了了一终了,卸甲归田吧,但在此之前我必须实现自己的诺言。
又是一年元宵节,稼轩仔细打扮,面对铜镜,好似又回到了弱冠之龄,走在人潮人涌的大街上,稼轩思考着,寻找着,但在千万人的面孔中,每个人都像她,但又都不是,难道她不在这里了吗?正当他要放弃时候,转身回首,人群中有一个女子,默默地注视着他....
我愿意相信辛弃疾本人是一个翩翩佳公子,也希望她是一个妙龄乔佳丽,但是这都没有了下文,留给读者的就剩下了美好的记忆和遐想。
这仅是我对这首词的字面展开,我在此也借这个机会发表一下我对读书的看法,我觉得读书没必要追求那么深的意义追求,陶潜(陶渊明)的读书方法我甚是喜欢,每次读书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必废寝忘食。每本能会意的书,要么就是书本身的意义浅显易懂,用句文词叫“接地气”。要么就是与自己的某些遭遇和情感相合,在书中能找到知音,便有读下去的渴望,诗词也是这样,我们没有必要一定非要先考究那么多的时代背景,作者详情,先拿来读,自己慢慢理会字表的意思,领悟深刻再看那些考究的文献,想必理解和成诵必然是在容易不过的了。
很多人对今天读诗文、读古赋充满了厌恶,认为那些老掉牙的作品真的有什么好学习的?这其实就大错特错了,咱们就算抛开本来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底蕴,扪心自问,您能够仅仅那区区几十字来抒发那么多的想法吗?我在本文中并没有像贬低现在那些无病呻吟的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古诗文的确做到了用最少的字表达最深的情感,甚至在不同的境遇、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设下阅读都会有不同的体会,这难道不值得学习吗?这难道不强大吗?我一直认为学习古人的文学,除了学习那些历史知识,那些溢美之词,那些之乎者也外,我们跟应该学习的是那种高度的文学概括能力和文学的深度,一篇文字能流传千古而不消亡,必然是有深度有价值的,是值得每个人铭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