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对待子女是什么样的感情。
这份感情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又加上几十年的相处。父母之爱是深沉的,厚重的。
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父母对待孩子的爱的表达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份爱都是一脉相承的。
可是孩子长大后呢,常听到父母说的是孩子怎么不理解自己了么,而少有说跟以前一样父母与子女相处的多么融洽。
有一次在火车上听到两位老人两天,一位老大娘说,这孩子怎么就不懂我的心呢。我这千里迢迢去看他们一家三口,带了很多家里的蔬菜和水果等,可是却感觉到一丝丝的陌生。另一位老大爷说,可是他们也是为人父母,也有孩子,怎么就不懂父母的一片心呢。言外之意是孩子不懂老父母的心情。
网上说如果孩子没有怎么读书,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往往一家人过得很和谐,尽享天伦之乐。而读过书、上过学的,往往见过了所谓的大世面,跟父母不在一起生活,彼此之间感情也淡了些,父母还是爱着子女。可是彼此的要求不一样了。是价值观让大家渐行渐远,还是不同的生活追求不同让大家很难在互相依赖了。
总之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父母的子女一到两个,年纪大了越感受不到子女的理解,而子女对父母所给的一些舍不得好吃好喝总是一脸嫌弃或者不耐烦。不知父母与子女的感情代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小时候是深深依赖父母,然后是叛逆,再然后是远走他乡,然后又是聚少离多,年迈的父母感受到的不是多少亲情,而是孤独和空虚,养了几十年的孩子终于成人了,也离自己更远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是在一起的时间变少了,彼此的价值观也悄悄不同了,另一方面是双方对爱的理解不一样了,这个阶段的子女的重担是上有老下有小,他们有心照顾好父母和子女,而父母却想能多陪陪他们,所有的问题都落在时间上,沟通少,经历不同,共同语言也只剩下童年在一起的那些回忆。也就是说,父母与我们一起拥有相同的一段过去,却没有再次一起经历相同的未来。经历不同,看待事物和人的方式也在改变,什么是好,什么是爱。
我想这也不是问题的根源,亲情的淡薄来自于内心的变化,变化的来源是对父母的关系从依赖到独立,并且到关爱。也就是说,父母年轻时对我们是管理和照顾,我们依赖他们。年轻时,父母给我们经济支持,我们还是在依赖他们,可是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想要独立,不想再被父母管教。等到我们人到中年,无论是否有很大成就,只要可以独立生活,就渐渐地不需要父母支持,哪怕是支持,也多数是帮带个孩子。这个时候父母不再是被依赖一方,而是变成了需要被照顾的,所以子女开始定义爱的方式。不一样的看法形成,不一样的爱慢慢出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