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喜欢简单的把人分为两类,或者以强人和弱人之分,或者以成功人和失败人之分,其实如果一定要把人分为两类的话,只能用好学者和不好学者来区分。
有个著名的实验:
先把一群四岁左右孩子们,分为整齐的两组人。
让他们共同完成一组题,这组题难度很大,不过最后告诉他们两种答案。
第1组告诉他们完成的很好,你们很聪明。
第2组告诉他们完成的很好,你们很爱钻研。
用这两个答案暗示两组孩子,第1组之所以完成的很好,是因为聪明;第2组之所以完成的很好,是因为爱钻研。
接着给这两组孩子发了很多拼图,让他们自己选择来拼装。第1组的孩子选择的是一些简单的拼图,而第2组的孩子选择的是一些困难的拼图。
由此证明,第1组的孩子选择简单是为了保持自己聪明的评价,第2组字选择困难的是为了让自己更加爱钻研,而钻研使得自己变得聪明。
就这样的两个“聪明”和“爱钻研”的评价,就把孩子们划分为两种思维模式。
第1种是固定性思维模式,第2种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人类从出生的时候都是非常爱学习的,4岁之前要学习大量的东西,从跌跌撞撞学走路,听懂各种口气的话,要分辨各类颜色,学会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中国话,甚至还要学会很多手工。
期间要犯各种各样的错,然后父母进行耐心的纠正。那个时候,孩子每天都在拓展着自己的技能,不会担心自己犯错或者丢脸,即便是摔倒也会站起来,继续前进。
是什么让这种生机勃勃的学习热情走到了尽头,变成了不爱学习的人呢?
是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吗?是我们懒惰吗?是我们不思进取吗?
心理学家研究之后,给出的答案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变化。
由成长型模式转换为了固定式模式。让人们更加在于别人的评价,而不看自己内心是否在享受学习的过程。
原因是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希望能够保持自己的成功,他们认为聪明的人应该永远是成功的,不能犯错。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会太在意别人的评价,而会在于学习的过程当中,能不能够使得自己在进步,每次的进步,更接近于正确的答案。
就像一个孩子,你越夸他聪明,他会越要证明自己聪明,从而就是完成难度小的东西。
而你要越夸他有爱钻研的精神,他也会证明给你看,就是他不断的去钻研,不断的去挑战更难的事物。
比尔盖茨的妈妈,每次早晨离开的时候都会对他说,今天我要去挑战一件困难的事情。到了晚上,他的妈妈也会问他说,今天你挑战了什么事情?
你好像听出来了吧,在夸奖别人的时候给予名词或者动词,要比给予形容词描述的更真切。
问你自己一个问题,你是在学习中变得越来越聪明,还是聪明使得你学习越来越好?
你若找到这个答案,你就已经是成长性心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