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善渊茗庐杂记 · 朋友(采访笔记)

善渊茗庐杂记 · 朋友(采访笔记)

作者: 长安宦游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8-14 19:09 被阅读0次

    这是一次真实采访的笔记,文中人物均采用化名

    朋友

     

    海内存知己

    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夏日里,一位在报社的记者朋友,专程给我送来了一封寄自遥远的黑土地上的来信。这位朋友还特意提醒我说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真情故事的线索。

    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白色信封,但是,那贴在信封外面的透明胶带和信封上依次写下的几个收信部门,都让我清晰地感到,这封信的书写者,那迫切的愿望和对这封信倍加珍视与呵护的心情。

    于是在职业敏感的驱使下,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小心翼翼地开启了信封,同时也开启了一段虽然久远,但却依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

    (吉林市北华大学王勇进老师的信,略)

    信不是很长,但却书写得工整、认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信的作者,除了在信封上留下了联系方式外,又特意在信的结尾处,格外认真地写下了自己的家中电话,邮政编码,以及学校和校外住宅的详细地址,可见其真切、深情。

    透过这22年的苦苦思念和不懈寻找而凝结成的一行行热情的文字,我百感交集。一封不期而至的远方来信,不但娓娓讲述了一段尘封的往事,也把我的心和张波峰及王勇进这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紧紧连在了一起。

    天涯若比邻

    如今时的王勇进,已经是一位较有影响的青年钢琴教师,同时他还加入了香港钢琴家协会、出版了个人作品专集,受到了音乐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他把在音乐世界和现实人生中感悟的一切都无私地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学生们也以可喜的成绩不断证明着他生命的意义。

    此时的王勇进,更加无法忘怀22年前,他与张波峰大哥相遇、相识的那段几乎改变了他一生的日子。

    1979年,对于当时只有17岁的王勇进来说,正是他开始接触社会,理解人生的关键阶段。虽然他也充满了理想,意气风发,但是在遇到挫折和承受失败时,他不免沮丧,甚至绝望。

    17岁,毕竟还是个只见阳光,不见风雨的年龄。

    正因为如此,张波峰大哥的出现便构成了王勇进生命中一段灿烂不灭的美好记忆。虽然张波峰不会拉手风琴,也不怎么懂音乐。但他却像兄长一样关心王勇进的成长。虽然他们相识、相处的时间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多天,但即使是在返回远在新疆的部队后,张波峰依然通过书信,用自己的真诚和温暖,鼓励着王勇进。可以说,王勇进后来考取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钢琴专业,不仅仅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是张波峰真情的结晶。

    1982年,由于张波峰转业到地方,再加上王勇进两次搬家,他们的联系中断了。当时,王勇进很焦急也很痛苦,他用尽了一切办法寻找,但张波峰大哥总是杳无音信。失望之余的他,偶然也会闪过这样的一个念头,也许是张大哥完成了帮助小兄弟取得成功的使命,因而便默默无闻地消逝了。

    一次次无果的寻求,更加深了王勇进对张波峰的思念和敬重。为报答张大哥对他的恩情,王勇进在1986年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陕西省西乡县两名失学儿童实现了“结对救助”,他希望能够把张大哥给他的那份无私的关爱和殷切的期望,传递给所有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他希望这些孩子都能像自己当年那样,在困境中,能有绚丽的希望和梦想;能有一双手,牵引他们奔向那迷人的远方。

    张波峰和王勇进相识的时候,王勇进只有17岁,他们相处在一起的日子也不过是短短的十多天,然而相识相聚后分离的日子是在18年漫长的寻找中渡过的。

    每当获得一项荣誉,每当双手抚过跳跃的琴键,每当自己的生命里多了一丝欣慰和喜悦时,王勇进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张大哥那鼓励的目光,那朴实而真诚的笑脸;他的耳畔也总是会响起郭大哥那充满深情的话语:“你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个时刻,王勇进的内心深处,总会深情地呼唤:“张大哥,你在哪里?”

    18年来,王勇进始终坚信,张大哥一定会在某个遥远的地方看着自己,而且像18年前一样关心着自己。虽然那张笑脸仿佛远在天边,甚至有时会变得有些模糊,但那段往事却已深深地融化在了王勇进年轻的生命里。

    毕竟,真情永远无法忘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渊茗庐杂记 · 朋友(采访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vy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