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放假三天,儿子的班主任刘老师给八年级八班家长们安排了一个有意义的“作文作业”:夸夸孩子。

这个作业怎么做呢?
细想一下,我平时与儿子相处中,似乎缺了对儿子的仔细观察,也没有理解他有怎样的焦虑和心事。儿子升入初中后就开始住校了,功课很多,我也忙碌,我们父子俩的沟通交流好像只有每周五回家路上堵车的两个小时。周末儿子忙作业,我忙买菜做饭、跑步加班,时间匆匆忙忙就过去了。有时,我们父子俩各自忙得说不上几句话,再没有一起爬山徒步,再没一起游泳馆游泳,再没有一起骑车探险,再没有一起全家旅行。
夸夸孩子,从哪里说起呢?
疫情原因,学校一直没开学,我一直居家办公,每天我买菜做饭、居家视频会议、邮件办公,儿子早起晚睡,忙活网课和作业,和儿子朝夕相处了六十天。回味起来,这六十天,对我和儿子都是特殊的,儿子上初中以来,这么长时间的相处,还是第一次。老实说,这六十天真让我抓狂,满眼看到的都是儿子的缺点:早晨不叠被、晚上睡得晚、手机不离手、作业要催促。。。对我追在屁股后的催促,儿子一幅对抗、不屑、不当回事。。。父子俩冲突和对抗不断。我觉得到儿子离我好遥远,忽然意识到我好像没有走进儿子的内心。
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和太太一起讨论了这个话题,太太给我做了一次家庭批判,我们俩一起读了一段心理学:
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现并表扬,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相反的批评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适当的赏识是一种正确的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和赞赏!
讨论加自身后,问题出在我,我的问题是缺失了对孩子的“赏识教育”。
细细想来,从儿子呱呱坠地,长成十四岁的少年,其实儿子很温暖:
在我事业迷茫的时候,儿子呱呱坠地,给了我很大的勇气与信仰,每次搭国际航班长途飞行出差,最牵挂的就是儿子;
工作原因,五年海外常驻,每天最盼望的就是太太邮件又发来了儿子在幼儿园的照片,看得眼眶湿润,每次回国休假,最治愈的就是儿子搂着我脖子的一个拥抱;
儿子知道老爸上班、出差辛苦,我有时下班回家很晚,儿子会把妈妈做好的饭菜留好给老爹我,自己买的两个汉堡留一个给我;
太太在2018年生病,住院、手术、化疗、休养、康复,儿子应该是尽了他这个年龄最大的自律,再不和妈妈顶嘴了,为了不让妈妈生气,气坏身体;
儿子很喜欢工程科技、航天和飞机,只要他喜欢、有兴趣,我们希望一直保护好他的爱好;
儿子会暖人,平时姥爷给他做饭做菜,他吃饭前,一定会把姥爷夸一遍,姥爷做菜是“最棒的”。
细细品味,那段话是有道理的: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太唯心)。
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父母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孩子有缺点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问题。
给生活中的自己一点建议吧,多数为人父母的中年人,可能与我有相似的场景和经历:
每周都在忙碌中度过,每天早晚开车穿流于珠三角的两个城市,或在办公室、会议室、视频会议前,或驾车穿流在车流滚滚的高速公路上,或是正在出差奔向机场的途中,但要频繁地在职场和生活中切换,工作中有压力,生活中有喜怒,职场三观、生活三观,二者是不一样的。
职场三观是什么?我总结为三点:1、我在团队中的价值是什么?2、钱以外的工作动力是什么?3、什么可以成为我下一步的目标?核心是“价值”二字,围绕“价值创造”敢于提出主张,敢于执行推进,是我们欣赏的。
生活三观是什么?我感触为三点:1、爱与包容,且行且珍惜;2、同甘共苦,一路相伴;3、知趣相投,情投意合。核心是一个字:“爱”,爱人与被人爱。
我见过不少人把两个“三观”混为一谈,或是把生活中的三观带入了职场,举不起纲、张不开目;或是把职场三观带回了家里,家庭氛围的雷厉风行盖过了亲情、温情与交流、欣赏,不知不觉家人成了工作下属,家庭成了连队。我对孩子教育的过程,出于功利、出于急迫,恰恰混淆了“三观”。
好好爱自己的孩子,其实就是爱我们自己,因为眼前这个孩子,就是曾经的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相处,其实就是跟过去的自己对话,那个曾经软弱的、被忽视的孩子在跟你呐喊;那个曾经快乐的、内心温暖的孩子,在你最无助的时候给你力量。而如今,我们有了孩子,看到他们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前行着,唯有用爱努力同行,用心浇灌、用心温润,不辜负这一段上天赋予的因果缘份。
人到中年,与儿子相处对话的六十天,启发了我对自身的思考和审视。修炼自己,对职业、生活能秉持一颗审阅思辨的思维与视角,这很重要。学会审阅思辨和自省,人才是在成长和成熟的,中年要有中年的睿智、担当和成熟。
感恩与儿子朝夕相处的六十天!
思睿的爸爸
2020年04月06日于深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