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发现自己

发现自己

作者: 清风芙华 | 来源:发表于2022-04-29 17:59 被阅读0次

    简介:

    本书是由当代日本临济宗著名学者、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发起人——山田无文所著的一本禅学讲座笔记,其内容通俗易懂,可以作为禅学爱好者的禅学入门读本,也可以作为一本普通人的人生指南。

    关键词:

    禅;幸福;自我内容亮点: 1.为什么我要去明白“0”,去领悟“空”? 2.自我是否存在于我们之前讲到的“无”和“空”之中呢? 3.开悟的世界是否存在自我?

    前言: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书籍分享时光!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了,少有人能够真正沉下心来去专心做事,也有人说,青春就应该肆意洒脱,及时行乐。有人说,人生必须要明白一些道理才能算是活着,也有人说,人生,活着就够了。我们就生活在这多面的时代。有人衣食无忧,财富自由,过着比大部分人都优越的物质生活,却仍然陷入深深的精神痛苦中,有人衣衫褴褛,无依无靠,却能自我满足,过得快快乐乐。有人,不停更换工作,熟悉各种领域,也有人专注于一个方向,深耕几十年。芸芸众生各有各的活法,但是当世界安静下来的时候,是否在心灵的深处有个声音在呼唤你,在询问你,你的一生到底要怎么度过呢?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思考这样的问题,探寻人生的真理,过程总是艰难而伴随痛苦的,很多人穷尽一生,最终也没能明白。但这并不代表真理不存在,也许,此时的你也在思考着类似的问题,并为之苦恼。没关系,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本《发现自己》,或许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一个视角和思路。

          《发现自己》是由当代日本临济宗著名学者,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发起人——山田无文,所著的一本禅学讲座笔记。山田无文生于1900年,于1988年圆寂。生前历任日本临济宗妙心寺派管长、日本临济宗学府花园大学校长及名誉校长、日本禅文化研究所首任所长等。他一生致力于禅学研究,曾向加拿大特鲁多总理、法国密特朗总统等教授禅法,是日本面向世界的禅修导师人。生前呼吁世界和平,曾四次访华,对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推动临济祖庭的复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书一共分为17篇,我们将它们归纳总结为了三大部分,分别是:禅、自我、幸福生活。每一大部分又可分为多个小部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禅

          什么是禅?

          以及什么是坐禅?

    什么是禅,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说法。但是在说禅之前,我们要讲一讲这本书完成的背景,本书完成于1982年,作者在书中谈到了1960年代和1970年代西方国家反抗习俗和当地政治的嬉皮士们。嬉皮士们把什么都说成是胡说八道,按照自己的意愿我行我素的生活着,却有说:无视一切,否定一切就是禅。然而,在作者看来,客观世界或许可以否定掉,甚至因此获得真正的自由,但是,精神和内心的自我又怎么能否定呢,诸如欲望、痛苦、悲伤是难以否定的,自我内心的矛盾是无法化解的。一些嬉皮士们企图通过吸食毒品来麻痹自己,欺骗自己,其实他们是没有真正思想的。或许我们也没有资格嘲笑他们,看看自己和身边的人,很多人用忙忙碌碌来逃避那些直击心灵的问题,他们不愿也不敢停下来,因为那样会陷入灵魂的拷问。

          所以,什么是禅呢?真正的自我又是什么呢?

          既可以从客观的世界中又可以从主观的世界中,获得自由,不受制于任何人、任何事物,而且发现的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主体性,并以此去建设一个新世界, 创造一个真实的人类的世界。采取这样积极的行动就是禅。

          是不是一时很难理解,我们从多个角度来给大家做一个解释。有一句话叫未还童心,难入天堂。即没有舍弃自我的人,难以到达天堂。而这里的自我,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自我。有学者在书中指出,婴儿长到6岁大后就知道了“1”,这时所有事物在婴儿眼里都是无差别的“1”,当婴儿两三岁的时候,就有了自我意识“2”,能够区分自己与别人,有了得失、好恶、胜负。“2”前面是“1”,“1”前面就是0,而人性的原点、人类自身的本质就是0。而这种0就是“空”,表示众生一切平等。在“空”中自我意识到永远的人性,让这样纯粹的人、纯真的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正确地指导自我,进而形成完美的自我,建设美好的社会,创造美好的世界,这种对纯粹的自我的探究即为禅。而坐禅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可能你还在问:为什么我要去明白“0”,去领悟“空”?我们再举个例子帮助大家去理解:老子说“有无相生”,一个杯子为什么能装水?因为它里面是空的,房子为什么能住人,里面是空的。所以做人也一样,先保持“空”很重要。坐禅就是其中一个办法,和冥想一样,会先帮助我们静下来。

          事实上,作者认为生活本身就是坐禅。坐禅可以理解为对身体、呼吸及内心的调整,也就是还原自然的正确姿势。其中,重点仍在内心,首先做到什么都不去想。让精神集中到一件事情上,其他的统统忘掉。一开始,想的是无,什么也没有,渐渐的连这个“无”也不想了,这就变成了绝对的“无”,就是空,也就是0,此时就会明白,啊,原来这就是纯粹的内心原来是这样的。但是,光明白这些道理还谈不上“悟”。什么是“悟”呢?就是忽然之间,从无中生出有,用释迦牟尼佛的话来说就是“如今三界皆有我,其中众生皆我子”。虽然有些难理解,但我们这会只要明白:为了从绝对的无中生出有,首先要对身体呼吸和内心进行调整,这就是坐禅。你会发现,坐禅首先就需要“静下心来并且集中精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职场人都是浮躁且精力分散的,你刚刚要打开邮件查看消息,可能就被微信、钉钉或者同事打扰了,再回过头想最初要干什么事儿时,可能已经是十几二十分钟以后的事了。在越来越快,越来越忙,越来越注意力分散的当下,坐禅和冥想是一种回归自我和本心的方式。

          所以,作者说坐禅是有益于健康的,但坐禅并不仅仅是为了身体健康,更是见性、开悟。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件事情很难得到结论,或者很难有所成果,是因为我们没有静下来认真只为了做这件事,而是夹杂着很多复杂的因素,我们为了某一目的和利益而不得不去做这件事,所以反倒没有结果,但是通过坐禅让我们静下来,达到见性、开悟,就有了思路和灵感。这和我们平时写文章、思考一个方案是一样的,就要那种实实在在静下心来的“顿悟”,寻找那种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感觉。那么如何坐禅呢?我们可以借鉴下,首先是坐禅的姿势。双腿交叉,将右脚搭在左侧大腿上面,左脚搭在右侧大腿上面,也就是盘腿坐法。腿部的姿势摆好后,挺起腰杆坐稳,然后用力将小腹向前突出。这一点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气沉丹田。接着挺直脊椎,让颈部的力量搭载在脊椎上面,稍稍收敛颌部,然后将头部的力量置于颈部,保持笔直的姿势。做好身体方面的准备后,我们要开始调整呼吸,首先,要凭借将空气导入下腹部的意念向下腹部用力,吸入空气,接着屏住呼吸片刻,然后静静地将空气吐出。无论是在吸气的时候还是在吐气的时候,下腹部一直都要保持用力的状态。

          身体和呼吸都调整好后,就要开始对内心进行调整。无论客观世界如何风云变化,内心都不能乱。这种感觉有点像我们平常说的“佛系”“我佛了”,其实佛系并不是说我什么都不管,而是要回归本心,用一种什么都不在乎的方式,尽力做到自己最想要的样子。我这样做是为了我想这样做,我的能力就是这样,而不是我这样做是为了凸显我自己,去和谁一比高下。坐禅并非指身体坐着,而是指内心的一种境界,身体只是一个媒介,坐着只是一种方式,通过坐禅调整内心,去悟出超然的、与世无争的境界。作者认为,创造没有战争的和平世界,应当是坐禅的终极目标。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作者这样的顿悟,我们普通人可以先平静自己的内心,重新整理世俗的压力,利用一些腹式呼吸的方法进行减压和身体调节。

          刚刚我们说了,坐禅,坐着只是一种方式,当我们达到这样超然的境界之后,不管是什么状态,我们内心应该都是平和的,学习就专心学习,吃饭就安心吃饭,工作就安心工作,在每天的生活中,全身心地投入某件事情,无论何时,都保持一颗泰然自若的心,这就是禅。如果随时都能够万念皆空地投入到正在做的事情中去,就可以称得上是在很好地进行坐禅的实践。

    第二部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上一部分,我们讲解了禅和坐禅,以及坐禅的方法。这一部分,我们要和大家说两种不同的生活理念,以及一些能够启发我们思考,追寻幸福生活的思想。

          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事实上,幸福是一种对生活满意的形容,是心理层面的一种满足。所以,要讲幸福,便不能抛开思想层面。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禅中也有这类思想,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强调拯救自己个人的,一种则在于普渡众生。前者的思想主要在南亚的斯里兰卡、泰国、缅甸以及柬埔寨等国传播,而中国和日本的思想更多偏向后者。他们对自我要求很苛刻,需要遵守严格的戒律,比如出家人一般有三衣一钵,即三套袈裟一个铁钵。由于僧侣不得拥有财产,所以三套袈裟是用人们舍弃的碎布缝制,并染成黄色。另外,由于不从事劳动,所以不能与一般人同样吃穿,只能穿别人舍弃的,吃别人剩下的。像西游记里面唐僧一行人路上化缘,就是如此。不能杀生,不能拥有财产,自然不得行窃,而且不能接触妇女的身体,也就不能娶妻。这是作者提到的一部分戒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于我们一般人而言,我们不必像他们一样固守戒律,认真修行,切断一切欲望。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去思索,去借鉴他们的精神来“修身养性”。比如说学会勤俭、学着布施,尊重别人等等。另外对自我的严格要求,对自身欲望的控制,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幸福,因为当你真正参透了这些之后你会发现:自律、慎独、学会知足就是最大的幸福。

          书中提到另一种普渡众生的思想则旨在拯救天下苍生,并不是强调是否恪守戒律,而是强调人的思想,也可以理解为禅心。如果开悟了,那么戒律自然而然地具备了,如果明白了禅心,那么即便是有欲望也无大碍。这么说来,有点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的感觉了。那什么是禅心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发现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ws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