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的角度来讲,八股其实是指基本的人文,因为古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不发达的,主要是指人文科学,它只是一种基本的写作形式,尤其是在科举考试中。但是,八股这个词,在现在的视野中却变成了一个贬义词。事实上,我们客观的讲一下,八股不管作为古代科举用的八股文,还是我们现代的总结式论文,它作为文章的一种写作方式,无所谓好坏,无所谓褒贬。但是为什么八股在我们现代的理解中,会成为一个贬义词,是因为八股在我们的意识中已等同于极度的形式主义。但是,我们超越了形式的桎梏,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形式之外的内容,或者说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在自己的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核心学术观点,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这个。我们进一步应该思考,我们的学术观点,我们的内容跟大国的形式到底是什么关系。不应该盲目的、想当然的去反对这种形式,包括我们现在写论文的新学术八股,有的人叫洋八股。
学术八股的第二种理解,就是洋八股。在这里我引用了杨教授的一篇文章,杨教授他反对的主要是洋八股,那么,什么是洋八股呢,杨教授在他的文章里面例举了一些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的例子。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过度的引用西方的一些概念、理论和模型,我们还有一个词汇,模仿式创新,在科技里面,模仿式创新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人文科学里面,模仿式创新能不能成立?杨教授在这篇文章中也做了简单的探讨。事实上,我们通过杨教授文章中所批判的现象,反思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用西方的概念,不用西方的理论,不用西方的模型,试想一下我们还能不能写论文。事实上,在社会科学里面,很多人离开了西方的概念,西方的理论以及西方的知识结构后,他们就不会写论文了,这也可以从侧面解释为什么在国内,文科中缺少真正的理论创新,因为我们整个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知识生产就是架构在西方知识基础之上的。我们所谓的模仿创新已经很多年了,但实际上我们只有模仿,没有创新,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事实上,有很多人批判国内的文科创新问题,我们只做到了模仿,没做到创新。在古代八股和洋八股的基础之上,还有一个现象,我本来想把它列为学术八股的第三种解释,但是这个现象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我没有贸然把它做为第三种理解,但是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新八股。
新八股这种现象,它在超越了古代的八股文之后,也超越了洋八股对西方知识框架的过度依赖,最后沦为我们硕士、博士研究生写论文的工具,沦为对导师的或者是导师所带的理论流派或知识派别的尊重,从现实层面考虑,有很多因素我们是改变不了的,但我认为,它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注意,在此基础上,它会牵扯到研究生怎么写论文,也会牵扯到导师如何评判论文的问题,最后沦为我们所谓的学术规范、形式规范。它的结果,就是出现了一大批有概念、有理论、有模型、洋洋洒洒二三十万字却没有观点的模式论文,这些论文没有问题,也没有表示对某一领域观点的赞成或反对,整篇论文中,没有看到作者的思想,我们整个的学术规范就沦为了形式规范。失去了对内容、对学术观点的关照,这是现阶段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新八股现象。
我们在对学术八股做了一些简单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一下学术八股与我们的论文写作、文献阅读的关系,我简要把这个八股文的所谓八股,和我们现代的学术论文以及文献阅读的基本要素做了一些简单的对比。事实上,大部分现代人虽然反对八股,但是你如果问他们八股是什么,我相信大部分人是回答不了的,他们并不知道八股是哪八股,但是在不知道反对对象到底是什么的基础上,却仍然去反对它,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对八股的研究或讨论并不严谨。八股其实比较简单,在这里,八股做一下分类,四个要素:破题、承题、起讲、入手;三个要素:起股、中股、后股;最后做束股,这就是八股,我们经常反对的八股的内容。
八股的内容所对应的是我们现代学术论文的基本要素,包括形式要素,也包括内容要素。事实上,经过考查发现,在古代,八股虽然更多的是一种形式要素,但是对应我们现代的学术论文,它却成为了学术论文的内容,它对应的是内容要素。所以,现在的学术研究盲目的去反对这种学术上的形式要素,盲目的去反对学术八股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所对应的并不是学术论文的形式。比如,“破题”所对应的是论文前言所交代的研究必要性这个话题;“承题”所对应的是前言中提出自己研究问题的部分;“起讲”所对应的是文献的两个环节,;“入手”对应的是论文写作的前言环节,在前言中,我们常用最后一两句话交代一下本文的思路,本文的框架,使用的方法和想达到的研究目的,这在古代的八股文中叫做“入手”。“起股、中股、后股”这三股它对应的是现代学术论文里面的主体框架,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三段论,“起股”对应论文中的解释问题,“中股”对应论文中的分析问题,“后股”对应论文中的解决问题,它对应的是学术论中的主体性内容。最后,第八股“束股”对应学术论文中的结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八股对应的并不是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注释,它对应的是论文的内容,而不是论文形式。所以,在此我想重申一下,我们现在盲目的,没有理由的,想当然的,不加思索的去反对学术八股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现代,八股所对应的并不是论文形式,更何况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我们的学术论文的形式,甚至是一种过度的形式,仍然是有很大合理性的。比如,我们在评判一些论文好或者是不好时,因为文章内容中蕴含很多东西,尤其是文科,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如果论文的形式上有问题,比如说一篇学术论文,连个关键词也没有,连个文献也没有,连个注释也没有,标题也不好好写,这是说不过去的,所以很多学者认为,现在研究者写论文,形式方面的要素仍然是有很大合理性的。
我们再看第三个环节,八股文跟我们的文献阅读有什么关系。我们经常强调,文献阅读有一套密码,很多人在文献阅读环节非常容易出问题。比如在选题环节,很多人读的文献越多,反而越不知道自己在研究什么。在一开始的时候,我想研究一个什么,这个时候就开始看文献,看大量的文献,我们用三五十天时间看完了,可看完的结果是不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自己最初想研究的东西忘了,或者是自我否定了。很多人在文献阅读时会出现这个问题,那么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经常说,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你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阅读文献,或者说你不知道通过阅读文献到底得到了些什么内容,得以促进自己的论文写作,而仅仅只是盲目的阅读文献。我不断强调,大家要从一个被动的文献阅读者变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文献合作者,这个我们不展开讨论,我们重点讨论文献阅读跟八股文的关系。我们再看一下八股文的对应关系,破题对应文献阅读的第一个内容,就是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如果我们自己写论文,它对应的是研究的必要性,我们在读别人的论文时,在看文献时,要反过来从论文作者的角度思考,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是怎样阐述论文必要性的,或者说他写这篇论文的意义、研究价值是什么,这对应我们的第一个文献密码;承题对应的就是我们在看别人的文献时的第二个密码,他的论文在写什么,他提出了一个怎样的研究问题,对应的是论文中的问题环节;起讲对应别人的文献综述和文献述评,在这里我想多讲一句,大家在做文献综述和文献批评时,这两个环节一定要分开,文献综述一定不是以罗列相关文献就叫做文献综述的,这是不对的,这个错误的文献阅读观念一定要改正过来。通常意义上的文献综述包括两个环节:文献综合和文献述评。在做文献综述时,大家一定不要综合完文献就结束,如果你只是综合完文献就此结束了的话,那么,研究问题是推导不出来的,我们为什么要做问题学术史的推理,我们为什么要看那么多的文献,就是为了推导出自己的研究问题,自己的研究对象和自己的论文选题的学术价值。但是,如果你错过文献述评这个环节,你的文献综述是起不到这样一个作用的。我们的文献阅读密码里面,有文献综述紧密相连的两个密码,是对应古代八股里面的第三股——起讲,我们通过文献综合,通过文献术评所发现的现有研究的缺失,或者说不足,或者推到极致来说就是空白,当然,我们要发现空白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我们更多的强调发现文件的缺失或不足,然后,在文件缺失或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出这些论文作者开展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经常讲,自己做选题,自己写论文,或者是我们读研究,看别人的论文,如果你推导不出理论依据,那么,这就是你的论文在选题环节过程里面一个非常大的漏洞,甚至有时候如果你的论文中缺少这个环节,你的选题是不能够成立的,这个环节是不可以越过的。我们在读别人文献的时候,通过文献综合,文献述评和发现文献缺失三个环节,去找到文献作者研究的理论上的意义,理论上的依据。我们在写论文时,梳理完自己的研究问题,梳理完它的学术史,一定不要忘了交代这个环节,选题的最终目的就是立题,只有你把这个环节交代完了,你的立题才会进入到最后一个环节——入手,它对应我们写论文时,本文的框架,本文的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结构,包括本文的研究试图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目的,可能在文献阅读这个环节,我们不会很重视,会直接越过,去看论文的内容。后面三股它所对应的是论文的主体内容。大多数时间,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并不会不太关注它的主体内容,文献相对选题环节来看,文献包括两种,一种是选题之前的环节,一种是选题之后的环节。选题之前的环节,文献内容非常庞大,它是为了推导出我们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在加上选题的第三个环节,找到我们自身的专业性,这三个选题环节完成,第一类文件就基本完成了;第二种文献就是选题之后的文献,当你的选题确定了,这时仍然不要盲目去动笔,因为它还有一个限定,你的选题虽然是经过三个环节推导出来的,但是仍然有可能不成立,这时,为了避免这个现象,就要把你的选题,再次输入到我们的文献数据库里,再次的检索验证,这个时候会出现第二批文件(我们前面推导出的第一类文件会遗留少量的文件),再做第二个文件阅读时,会出现新的文件,这个常常是很多人忽略的、不注意的,这就导致他的研究可能会出现文献遗漏,如果一篇论文存在关键文献的遗漏,那么这篇论文很有可能会出失误,所以我们在选题环节,从一开始寻找研究对象,到第二步确定研究问题,再到第三步建立自己的专业性,这时候,我们认为你的选题依然是不成立的,还需要再做一步,就是寻找和阅读第二批文献,当你做完最后一步,我们才会说你的选题,也就是立题环节已经做完了。
那么最后第八股“束股”,它对应的是结语。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它的结语有一些基本的要素,也可以说是密码,作者的研究结论。紧接着他的研究结论,是已有研究的一致性和非一致性发现,尤其是非一致性发现更为重要,因为论文中的非一致性发现才是这篇论文的创新性所在,一致性发现往往是新材料、新方法或新视角,等等,从不同角度印证了已有研究的一些学术观点,非一致性发现才是这篇论文的创新性所在。所以,我们在阅读作者的研究结论时,要特别注意作者的非一致性发现。“束股”对应的后两个密码就是作者做了什么,按照我们现在规范的学术论文写作,你要在最后的结语中,再回顾一下你的论文到底做了哪些工作,紧接着就要交代,你有哪些工作还没有做。“有哪些工作还没有做”,在我们论文里往往会把它叫做论文的局限性,或是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古代八股文、现代学术论文和文献阅读的过程,我们通过这样一个表格,三个方面的一致性对比,会发现古代的八股文,它的八股,不管是对于我们写论文来说,还是对于我们读论文来说,都是非常关键的,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应该扭转对论文形式盲目反对的这种观念,因为古代的八股文,它真正的对应的是论文写作的内容,而不是形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第二部分,古代八股与我们现代的学术八股有一个怎样的对应关系,它是如何驱动我们的论文写作和文献阅读的,我们当然不能做到古代八股文那种非常极致的程度。事实上,古代的八股里面,每股内部的要素也是非常复杂的,比如,破题、承题、起进、入手,第一股里面都有三个以上的要素,在每个要素内部它又讲求字、词的对仗、工整等,它有很多更加细节化,更加混合化的要素。
为什么很对人会对古代的八股文有不好的印象,这与我们现代的很多人习惯不加思索,想当然的去相信一个东西是有关的,但我认为还有一点是相关的,那就是古代的仅有少量优秀的八股文流传下来。很多人,比如,书法家就开始对它们的书法展开讨论、展开研究;很多写作学学者,就会对这些文章的内容展开讨论,最后结果都发现,这是一些有形式、有内容、有思想、有观点的优秀议论文,但是这种资料还是非常稀缺的,很多优秀的八股文并没有流传下来,这就导致我们现在很多人对八股文一直保持盲目的反对。通过这篇现存的古代八股文的文章,再加上表格中所作出的对比,我们应该很容易就能看出,其实八股文的内容跟我们现在的学术论文的内容是相对应的,我们不能再把八股简单的理解为一种形式上的要求。
![](https://img.haomeiwen.com/i11898206/54e2d985889d754a.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