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会因为背书很厉害被老师表扬,也常常因此而沾沾自喜。总觉得背多分,背就对了,无需知其所以然。
就这样,一直“死学”,一直自我感动着。
大四那年,决定考研,于是每天早早起床到图书馆占座,一坐就是一整天,直到夜幕降临才慢慢拖着些许疲惫的身子回到寝室。一有空就抓起书继续背,那些政治原理不太明白,只是直到背就是了;专业课的一些理论也不能深入去分析,就只是浮在表面。每天刷题,看着似乎还不错的分数,心里还是比较满意的。自己还专门整理了厚厚的错题本,看着本子记录的内容越来越多,自己也被感动了,可是具体的错题每次都是看几眼,背一背就过去了。那一学期,坚持着自己的坚持,死死地将那些似懂非懂的知识嵌在脑海里。
然而,查成绩的那一晚,整个人都么懵掉了,好像从小到大坚持的“死背”功夫不起作用了,看着那些数字,好像是在嘲笑曾经那个自以为是、死脑筋的我。那一夜,失眠了,觉得遗憾,毕竟那么努力过,自己感动了自己,但终究还是没有好结果。
人总是要往前看,经历的挫折越多,我就成了打不死的小强,但是心中总是会疑惑——是我努力的方式有问题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正式工作——语文老师。本以为读过点书,教语文也比较轻松,但慢慢地发现一切并不是我所想像的那般模样。我开始向周围的人学习,备课要整理好思维导图,重难点要提前预设好,上完课要反思效果如何,接下来如何改进。发现并不是简单地按照自己所记忆的内容照本宣科就行了,对于每一部分的内容,自己的脑中必须要有一个大纲,对于学生的问题必须要解释请出为什么。就这样,我发现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慢慢发生了转变,会更多地去思考这样好不好,为什么,怎样做才能更好。
并且,对于工作上的事情会列好清单,时间节点、重要事项等必须列清楚,要完成的任务也要列好表格:目标、设备、时间点、人员安排、如何改进……
以上这些是从前的自己根本不会去想的,但也正是这样,发现自己思维上的漏洞,发现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也慢慢想通了为何当时感动了自己却没有一个好结果,为什么有的人看似没那么努力却能够拿高分。
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不会过多去夸赞某个学生背书多厉害,而是更多的带着学生们去分析并理解背后的所以然,引导学生更多地去问为什么。考试分数不高也无所谓,重要的是去分析背后的原因(是做题习惯上的问题还是知识点没掌握……),找到问题再去想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老师一味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我不希望我的学生成为以前那个“死学”的我,更希望他们多去思考,多问为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