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过的球星退役了,看过的漫画完结了,喜欢的歌手隐退了,读过的作者去世了。崇拜的偶像消失了,童年的坐标没有了。
李咏老师过世,我看完了朋友圈关于他的每一个字,每一张照片。
广院的大师哥,央视的前同事。几乎所有的群里都在发着关于他的消息。年仅50岁,都没有来得及等到他自己的幸运52,所有人都几乎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张泉灵老师说,“主持人的压力,很少有人理解。失眠是主持人的常见病。但是开机的一刹那还要保持状态,兴奋,快速反应,风趣幽默。永远记得你灿烂的笑容。走好,咏哥。”
朋友发给我《人物》写的李咏,标题是“李咏谢幕,浑身发光的人最孤独”。
看到标题的那一刻,简直泪崩。
聚光灯下的媒体人,好像永远都是被艳羡的群体。我每次去学校讲座,听到最多的是,也想读新闻,也想做主持人,羡慕你们在台上闪闪发光。
其实,我刚入台的时候,听到前辈们说得最多的是,几乎所有人都和失眠相伴,这个行业的压力外人无从知晓。
只看到光鲜,只看到台前,只看到受人瞩目的那个瞬间。
满屏咏哥的照片,那些招牌式的笑容,我们都还是无法相信他就这样真的离我们而去了。
接着金庸大师过世,享年94岁。想到前不久的科学家霍金等等,今年老天把大师们都收走了。
其实都不是我们身边认识的亲人,我们都尚且错愕,没想到就是这么告别了。
人生如此地突如其来,我们惊慌失措。
一个网友说:“送别将成为我们人生的主旋律。”
哈文向朋友说了李咏生前最后的话。临终遗言,寥寥八个字。
“没有遗憾,只有不舍”。
要离开,自己本身没有任何遗憾,但是不能继续陪伴妻子和女儿,对亲人还有这个世界的不舍,成为了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话。我们只有在身边的亲人,或者这些名人过世的时候,或者看到那些英年早逝的新闻才会自省,才会突然提醒自己,要好好对待身体。
但也就是这么一两天的朋友圈刷屏,好像每个人都看透了人生。都写着,其实余生并不长,身体是那个1,其余的才是后面的0。
前几个月,和台湾女生Kailing一起喝下午茶的时候就说到,其实每个人的终点都是死亡,而我们其实最缺乏的就是关于死亡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