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作者: 陈佳浩_19强化班 | 来源:发表于2020-12-13 18:20 被阅读0次

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困惑,文中所述的万历十五年和历史发展究竟有多大的关系,以至于本书的题目就以此时间为题。读完了全本之后,再返回来看自序才发现,万历十五年这个时间节点确实是有其特殊之处,主要在于明朝整体发生了质变.:

这个时间节点发生了如下事件:

一、 万历偏执的性格暴露无遗,开始对逝世五年的昔日恩师张先生反攻倒算,剥夺其爵号、荣誉,将其家人发配充军,授意官员攻讦张居正的跟随者,在朝廷中引起了泫然大波。

二、 叱咤风云的人物海瑞去世。这是个硬茬,是明代万历年间的楷模。海瑞的一生经历,就是文官制度的发展到极致的产物。

三、 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去世。他以外人不理解的政治手腕,退了一步和当今制度达成妥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武官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位极高位,筑下了不世功勋。不少文官都与他称为友伴,这点极其少见。

四、在狱中的李贽在血污中自刎挣扎了两天,黯然去世。他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在万历年间,他在思想文化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无人替代无人能比,不少社会高层人员争相与他达成联系,影响大到明神宗朱翊钧专门让人捉拿入狱,以防当前的政治稳定发生意外。

大致内容如下:

文中第一部分以张居正位居人臣,获取万历小皇帝信任展开了叙述:在张首辅未去世前,万历的努力朝廷均可以看到,然而随着张首辅突然去世,朝廷里开始对之前张所提出的改革提出声音并尽所可能地把攻柬呈递给万历,因为当时的万历相信张,只有万历不相信张了,他们才可能获得这次的政治胜利。

很明显,在不懈努力中,万历一反常态,开始夺张前世获得的一切,并开始打压其遗属。这里引出了申时行,这位由张居正一手提拔的新任首辅。他以精湛的人事管理能力(和事佬模式),将朝廷的隐藏危机预防控制,获得了万历和同事的信任和赞赏。申时行对自己的诚意处置很是满意,晚年他觉得如果任期内他没有作出能记入史册的事情,便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功绩(他认为预先安排妥当,就不会有大事会发生,有没有事迹对他来说就显得微不足道)。

申看清了朝廷内的阴阳之道,不同于张居正的不知收敛和奢华无度,他没有做烈士的决心,他并没有在立储这个问题上逼迫万历遵循制度作出决定,也没有不听从同事的劝谏假装不知,他采取了温和措施想通过时间让万历明白大势所在。而当时万历已经看透了局势,他知道他这个皇帝只是个文官制度发展到极致的代表,他是不得含有个人情感的,没有权限做出逾越道德底线的,所以他看开了,他决定无为而治,既不同意新任职位也不准许旧官隐退,就这样接下来几十年他仅为视察自己皇陵出宫两次。

关于万历皇帝理政态度的转变,申时行回忆中感叹,他曾经有过一个绝好的机会襄助他成为尧舜之君。此即为1585年张居正案落实之后,1586年初常洵未出生前的几个月。然而他的和事佬态度决定了机会的错过。

1587年11月13日,海瑞与世长辞。他始终刚直不阿,执法公正,惩贪抑霸,整顿吏治,并平反了一些冤案,获得人民爱戴。同时正是因为清廉的他深信儒家道义,一本正经推行技术与制度改革,导致他仕途坎坷崎岖。

他的故事给我的感觉是:当时的文官集团只能有一种传统的性格,而由于这个集团在本朝实际上的统治者,它就必然会以自己的性格作为标榜,而责成全社会向它看齐。俭朴本来是一种美德,然而在这种条件下提倡俭朴,充其量也不外是一种手段,意在使行政问题简化,以适应政府本身的低能。

与海瑞不愿妥协相比,戚继光便懂得取舍,在有限的范围内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他明白,现代化的技术和古老的社会组织断然不能相容,要不是新的技术推动社会组织趋于精确和严密,那就是松散的社会组织扼杀新的技术,二者必居其一。他以强硬的政治手腕和一定的人际交往方式,搭上了张居正的大船,为他的事业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期间他用尽各种黑白手段进行军事改革,贿赂贪污来结交上层文官。

最后便是李贽。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所以李贽开始一意孤行,想要和两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剥离联系,其观念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和历史的背景。

像他们这种经过多年的奋斗而取得的荣誉,接受者只是一个人或至多几个人,但其基础则为全体家庭。因此,荣誉的获得者必须对家庭负有道义上的全部责任,保持休戚与共的集体观念。

期间他写了各式各样的著作,无非异途同归,其着眼在把读书人的私人利益与公众的道德相融合,这对于广大仕途中的读书人来说,足以影响良心与理智的完整性。

另外,李贽意识到,社会物质文明往前发展,而国家的法律和组织机构不能随之改进,势必发生动乱。而文官集团一心想维持当前这个国家大物的稳定,故此他注定会失望。

因此,李贽和他同时代的人物所遇到的困难,则是当时政府的施政方针和个人的行动完全凭借道德的指导,而它的标准又过于僵化,过于保守,过于简单,过于肤浅,和社会的实际发展不能适应。

个人感受:

提及每一个国家所标榜的道德观念,都要透过它的历史地理才行得通,这在中国各朝代情形为尤然。明朝作为文官制度发展到极致的朝代,由于它成宪的不可更改,导致一个年轻皇帝没有能把自己创造能力在政治生活中充分使用,他的个性也无从发挥,反而被半信半疑地引导进这乌有之乡,充当了活着的祖宗。同时导致海瑞郁郁不得,只能位于闲职不能推动改革;导致明朝失去了一个最为关键的整合军备的可能性,戚继光未能施展其全部才华;导致李贽只能削发为僧,矛盾地度过此生,著作让他留下了当时思想界的苦闷以及另一个供我们观察明代各类人物生活与理想的全新角度。

最后的最后,贴上书中令我感触颇深的一段话:

因为凡是一个人处于困境,他就不愿放弃任何足以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即使这种可能性极为渺茫,没有根据,他也要把它作为自己精神上的寄托。

相关文章

  • 历史启示

    最近看《万历十五年》有一点感触,结合现代职场,谈谈感想。《万历十五年》讲的是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前后的历史片段...

  • 2018-05-29

    万历十五年

  • 2018-05-31

    万历十五年

  • 《万历十五年》有感

    《万历十五年》有感 ----阿拉丁956 再一次打开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一是被张宏杰老师讲解的《万历十五年...

  • 书评|“道德绑架”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

  • 《万历十五年》

    读万历十五年

  • 万历十五年

    写作群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万历十五年》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是万历皇帝统治的十五年时间,但是万利皇帝在位48年,为什...

  • 读书笔记 | 中国人的传承 (下)

    读书笔记-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下 人的传承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主要记叙了张居正,戚继光,海瑞,李贽,万历皇帝这些...

  • 《万历十五年》 第五周

    《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 万历皇帝 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

  • 2019-02-18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一、 ①分类: 这是一部关于明代万历时期的分析逻辑著作。 ②概括:作者以万历十五年为历史的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万历十五年》观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hep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