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大学以前,总觉得日子过得特别慢,都是数着一周一周地过。但这几年真的明白了什么叫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很多词在用的时候并不真的理解,等到真的懂的时候,却不敢再用了。最近几个月内有两句话特别刺痛我的内心。一句话是“Jerry,你30岁前的最后的岁月,值得过得更好一些”,另一句是“2019年已经没有二十多岁的80后了”。曾几何时,我还因为90后的身份而焦虑,觉得很难去打动客户,觉得自己资历尚欠,却又代表着新的思想和更多可能性。可到了这两年,这些矛盾似乎一下子走到了对立面——一方面对Z世代的新思潮产生了内心深处的脱轨的焦虑感,一方面因为可能性的逐渐收窄而感受到人生路途的灰度不断攀升。
今年元旦的时候,无比渴望拨开当下的云雾,能找到曾经或许有过的peace,无论来自于努力充实还是想象空间。因此,策划了一年500km的锻炼计划,同时也希望找回写日记的习惯。其实,小学的时候是很喜欢写日记的,文字在我手中如流水般顺滑,在很多同龄人还在为凑字数而苦恼的时候,我已然行云流水,并且开始探索情感与精神更深层的命题。记得那时候就很喜欢华丽的辞藻,尤其是排比句,总是让自己高潮迭起。想来自己一直都是有贪恋表面浮华的那一面吧,对恢弘与绚烂爱不释手。
后来到了大学,因为内心深处骄傲与自卑,总是喜欢在日记里吐露自己最真实的声音。那时候在人人上的文章都颇有人设包袱,只有在新浪微博里说的话,一个几乎没有朋友知道地方,才是最真实的声音吧。这次想重新开始写日记,也稍稍纠结了下在哪里写,是继续新浪微博还是去Blogbus。但新浪上有好多篇大学里写的日记,重温后发现竟然对当年的情绪无法感同身受了,现在的自己更像一个冷眼的旁观者,注视着、嘲笑着、羡慕着当年的自己。而Blogbus其实带出了一个(当年的)女孩和一段情愫——直到今天我对记忆里仅存的UI还有模糊的依赖,可能她是我大学第一个真正追求的女孩吧,是那段芳华的符号。
最后决定在简书重新开始,一方面和简书最早的设计师梦园合作的时候,我们俩青涩得很,可以说互相见证了对方的成长,因此简书这个品牌在我内心一直有种某种隐秘的温暖的联系;另外一方面,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里可能都不会有朋友会经过,反而自己可以卸下所有的负担,写给自己看、说给自己听。即使未来有天某个友人无意发现这里,现在的生活节奏已经碎片化、快节奏到如此地步,想必也不会有人会真的在意我的过去,更不用说想参与了。唯一的顾虑是,简书去年发币,估计日子过得不好,漫漫变现路上不知道有天会不会突然关门,那这些记忆会不会一夜之间烟消云散?
这些种种,导致今天才静下心来写第一篇博客。我这个人哪,真的很在意外在形式和所谓的仪式感!完美主义也好,强迫症也罢。
其实这些年对自己的反思是一点都没少,但因为缺少一面镜子,加上生活中确实少了很多学生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限制与规则,骄傲的自己更容易被开导了,所以精神上确实放浪形骸了不少。没有连续的结构化的记录,反思很难落到方法论层面,更不用说执行了。所以今年开始,希望自己每周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坐下来,关掉手机,认真地与自己对话。把每一天都活得更有价值,至少未来不要有更多的悔恨。
这些年来,有好多可以去回顾与反思的,关于事业发展,关于婚姻。我是个很纠结又很乐天的人,但过去这些年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所有的得过且过,都换不了最深处的inner peace。所以当月初有次和Maggie单独吃午饭,她问我“你人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的时候?”,我竟然语塞了很久。下次聊聊这个问题吧——什么是我真正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