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之人,就事论事,事毕则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无德之人,则盯着别人的过错,揪着别人小辫子不放,小事也会闹成大事。人的心可以无限大,大到涵容天下;也可以无限小,小到容不下一粒沙子——心大了,事情就小了;心小了,事情就大了。
德行深厚,可以调和大怨。
老子说,如果人与人之间累积了大量矛盾,即使能“和大怨”,但仍会留下很多埋怨和祸端,也就是“安可以为善”。
为什么呢?老子在第六十四章中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实从一开始,就不应累积这么多的矛盾——一旦嫌隙生成,就算调和平复,但就像破镜重圆,中间毕竟还是多了一条裂缝。比如环境问题,如果先污染了,再来治理,其难度之大,难以预料;而且能否恢复如初,都是未知之数。所以,留下痕迹,就不能算是“至善”了。
因此,我们平时做事就要小心谨慎,对友情、亲情、恩情都要视如珍宝、小心呵护。别等到心里有了怨怼之后,再想办法去解决。这就跟钉子钉在墙上一样,即使你拔出了钉子,但那个眼儿还在。至善是什么?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所以能够“善行无辙迹”。
生活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经历:以前关系最好的朋友,最后成了伤你最深的敌人。为什么呢?因为大爱和大怨,是一对阴阳,互相对立,也可以互相转化。德行浅薄的人,好计较,容易走极端,开始能有多爱,后来就能有多恨,于是就从大爱走向了大怨。而德行深厚的人,凡事都不计较,不但自己不会与人积怨,而且还能帮人化解矛盾,这样的人运气自然不会差,做什么事都更容易得到贵人相助。
就事论事,可以化解矛盾。
老子说的“左契”是指签订契约后,一撕两半,左边的由债权人保留。“不责于人”就是一个人哪怕对大家、对天下都有恩德,也别觉得大家都亏欠你,还是要保持谦下。所以这句话就是指圣人即使拿着借据,是在纷争中占据主动的一方,他也始终保持谦和卑下,宽宏大度,不与人相争。
为什么呢?因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彻”指周代的税法。这句话是说,有德之人即使有理,也不会咄咄逼人,而是以无事取天下、以无为化万民;而无德之人,则会死扣字眼、设立繁复的条款制度,严苛地对待他人,以保障自己一点亏都不吃。司契和司彻,代表了两种态度:一种是和缓宽容,另一种是苛刻残酷。这两种人生态度,哪一种容易积怨,其实一目了然。
“圣人执左契”也可以引申为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生活中的很多矛盾,都是因为把事情无谓的扩大化造成的——本来只是小事,有人却借此转为人身攻击,或者牵连一大片无关人员,你搞出个朋坐族诛来,那事情能不变大吗?所以,有道之人事毕则过,不会放在心上。只有小人才会耿耿于怀,以至于心中不断把事情放大,最后怀恨在心,非要伺机报复不可……
其实,养成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的习惯,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因为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每个人也都在不断的改变中。我们要允许别人犯错,更要允许别人完善自己,这看似宽容了别人,实则是放过了自己。
成为一个好人,是老天对我们最大的奖励。
这里的“天道无亲”与“天地不仁”是一个意思,都是指天道是公平、没有偏私的。而人的心里经常有一种移情作用——心情好时,觉得风含情、水含笑;心情差时,放眼望去,全是愁云惨雾……这就是将人的主观情感投射给外境,把宇宙加以人情化的结果。但老子指出了天地对万物都是一视同仁的,并不会因为你做了好事就来奖赏你;也不会因为你做了坏事,就来惩罚你。
既然天道无亲,那为什么“常与善人”呢?这并不是说有一个人格化的老天爷来赏善罚恶,而是指善人之所以能得到天地相助,看似免去了很多灾祸,这都是因为他顺应自然、遵循大道、自化自为的结果。所以,从世间法来看,好人看似总是吃亏;但如果从出世间法来看,好人早已得到了最好的报答——我们这一生能成为一个好人,这已经是天之道给我们最大的奖励了。所以,好人根本无需别人的奖励和表扬,因为他已经得到了最好的!
所以,如果用“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的境界去管理、去治国、去做事,就不会有大怨;如果用“有德司契”的境界去为人、去处事、去炼心,就会让我们成为一个好人。对于好人来说,福虽未至,但祸已远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