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我们探讨了神农氏的故事,并提及了使用两种器皿来盛装食物。
首先,我们谈到了竹编的容器,即竹篮,用于装载物品。
接着,又介绍了另一种容器——两头扎紧的布口袋,它同样能承载物品,我们称之为“东”。
现在,我们深入讨论“东”字与方向“东方”之间的联系。这个演变过程颇为有趣且复杂。首先,“东”字在甲骨文中的形态,并非直接指向方向,而是与布口袋或类似容器的形象相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逐渐脱离了其原始含义,转而成为了表示方向“东方”的词汇。
为了理解这一转变,我们可以从“曹”字入手。甲骨文中的“曹”由两个类似布口袋的图形组成,象征着鼓鼓囊囊的容器。后来,在“曹”字下方加上了“曰”,yue形成了新的字形,意指两人可在此地交谈。这一变化反映了“曹”从具体实物向抽象概念(如政府机构、对话场所)的转变。
进一步地,我们注意到在古代,政府机构或衙门前常挂有两个大灯笼,这些灯笼与“东”字在形态上有所相似。灯笼作为光明与指引的象征,逐渐与“曹”所代表的公平、对话之地产生了联系。
于是,人们开始用“曹”来象征这种公正、开放的交流空间,如“阴曹地府”、“军曹”、“公曹”等,均含有政府或管理之意。
政府government而“东”字如何演变为方向词,则与古人对太阳升起的观察紧密相连。太阳从东方升起,是自然界中最显著的天文现象之一。
然而,由于“日”字已专指太阳,为了避免混淆,古人需要寻找一个既能代表太阳升起方向,又不直接等同于太阳的字。于是,他们选择了与灯笼形态相似、同样能发光的“东”字来表示东方。这样,红红的、圆圆的灯笼就成了东方的象征,进而“东”也被赋予了方向的含义。
东,变成了太阳升起的方向此外,“东”字在后世还衍生出了“主人”的意涵。这一含义的源头,我们可以从“烛之武退秦军”的故事中寻找答案。
在这个故事中,“东道主”一词的出现,揭示了“东”与主人身份之间的微妙联系。股东,房东,做东……具体为何“东”会成为主人的代名词,则需要我们深入故事细节去探寻。
,回到神农氏的故事,他带领人们寻找可食用的植物,其中最重要的是能够填饱肚子的作物。这类作物通常具有沉甸甸的穗子,成熟时会自然下垂。神农将这类植物命名为“禾”,它是草本植物的一种,拥有根茎叶花果等器官,而种子则是最具营养价值的部分。
在中国文化中,“五谷为养”的观念深入人心,五谷(稻、黍、稷、麦、菽)作为人们日常饮食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禾”作为五谷的统称,更是承载了人们对食物和生命的敬畏与依赖。
谷每当收获季节来临,全家老小便会齐心协力投入到繁忙的农活中。他们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以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收割工作,实现颗粒归仓。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中,也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来看看他们一家人是如何在秋天里默契配合,进行丰收的。走进田间地头,只见一片片金黄的稻穗低垂,预示着丰收的喜悦。神农氏手持一穗禾苗,仔细端详,这份专注与认真,我们称之为“秉”,字形上便是由“禾”与一只手构成,寓意着手持禾苗,认真审视。秉,也常用于“秉持”一词,表达的是对事物认真、负责的态度。
确认了禾苗的成熟度后,全家总动员,投入到紧张的收割工作中。父亲走在前头,反手一抓,便是满满的一束禾苗,这个动作在古文字中被形象地描绘为手抓双禾,寓意着“兼收并蓄”。这里的“兼”,不仅表示数量上的众多,更蕴含着聚集、共同的含义,如“兼职”便是同时兼顾多份工作,“兼而有之”则是指同时拥有多种事物或能力。
都有“共同”“一起”的意思我们现在很多同学呢,把谦和虚给搞错了。
谦的意思就是我说话的时候呢,考虑到双方听话者和说话者,双方共同的心理状态考虑到大家共同的感受,这个叫谦。
我不自满不自夸,那个叫虚,所以谦和虚意思是不一样的,换位思考,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这个叫谦。
欠,右边这个欠表示不足,左边这个兼表示收获,所以合在一起就是收获的不足。歉收,如果这一年我们收获的粮食非常少。不够,今年就是一个歉年,所以这个欠由此表示不足,不够的意思。我做得不足,我做不够的地方,我就要向你道歉,所以这个歉后来有了歉意的歉,致歉的歉。
一个女加上一个间叫做嫌,这个最好理解了,妈妈有十件衣服太多了,她不知道选哪个了,她每一样都觉得不好。东西太多。很难让人选择,很难让人决定,这个就叫嫌。
对,每一个都表示怀疑,每一个都拿不准。所以嫌的本意是怀疑不确定的意思,为什么会怀疑不确定,因为太多啦。你只有一双鞋,不用嫌弃它了,你有100双鞋,麻烦了,你觉得每双鞋都不够好。太多太多东西让我们犹豫不定,这个就叫嫌了。
爸爸在前面一把抓住禾苗尖,然后呢,用刀把这个禾苗给收割下来,这个就叫利。和加刀等于利,从刀的角度上来说,锋利的刀,所以利有锋利的意思。
从禾的角度上来说,这是由镰刀收获下来的收益,这是我们一年的收获,所以有利益收益。
随着父亲的步伐,母亲紧随其后,将割下的禾苗一一抱起,放入小推车中。这一幕,在汉字中找到了生动的体现——“委”,由“禾”与“女”组成,形象地描绘了女性弯腰抱起禾苗的姿态,同时也引申为弯曲、委屈之意,如“高矮”的“矮”字,便含有“委”的元素,形象地描绘了人弯腰时的状态。
而孩子们呢,他们也不甘示弱,跟在父母身后,细心地捡起遗落在地上的每一粒粮食。这种行为,在汉字中被称为“季”,由“禾”与“子”构成,既代表了孩子们在收获季节中的参与,也寓意着他们是家中的幼子,如同季节中的末尾,却同样重要。同时,“季”也用来表示时间上的最后一个阶段,如“季春”、“四季”等,都蕴含着时间流转、季节更替的意味。
整个收割过程中,一家人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展现了农耕文明的勤劳与智慧。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源自于那沉甸甸的禾苗——粮食,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力量的源泉。在中国文化中,“五谷为养”的观念深入人心,五谷(稻、黍、稷、麦、菽)作为主食,不仅提供了人体所需的营养,更承载着人们对土地的敬畏与感恩。
除了主食之外,蔬菜也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人有“五菜为充”之说,指的是五种蔬菜可以辅助主食,使饮食更加均衡。
这五种蔬菜分别是葵、韭、藿、薤、葱。葵菜,又称冬葵,是古人常食的蔬菜之一;韭菜则因其生命力顽强、四季可食而深受喜爱;藿、薤、葱等也是古代常见的蔬菜品种。这些蔬菜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更在粮食短缺时成为充饥的重要来源。
葵菜 韭菜如果说仅仅依靠主食无法满足饱腹感,那么你可以用五种蔬菜来补充,用这些蔬菜来让你的肚子得到满足感。在粮食不足的时候,野菜也是充饥的好选择。因此,蔬菜同样具有充饥的功能。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五菜为充”具体指的是哪五种蔬菜呢?
首先是葵菜,它在青青的园中生长,清晨的露珠还挂在叶尖,等待着阳光的照耀。葵菜是古人常食的蔬菜之一。
其次是韭菜,大家看象形文字中的韭菜,一根一根的,下面还有一横代表土地。韭菜很特别,因为它可以不断地生长出来。割去一茬后,它又能自行生长,再次割取,因此韭菜是源源不绝的。而且,韭菜有一种特殊的气味和味道,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一种蔬菜。
还有葱,今天我们通常将大葱作为调味品,但在古代,人们是把它当作蔬菜来食用的。所以,今天有些地方还有大葱炒牛肉、大葱炒猪肉,或是大葱馅的包子,这些都是把大葱当作主要食材来制作的。
另外,还有一种蔬菜叫做“薤”(xiè),这个字看起来复杂,但意思其实很简单。它是由草字头加上韭菜的“韭”字的左边部分,再加上一个“彳”字旁组成。薤菜与韭菜相似,但味道不如韭菜好,有一种独特的味道。这个词读作“薤”,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藠头。
还有一种蔬菜叫做“藿”(huò),它上面是一个草字头,下面是一个“或”字。这个“或”字,我们之前讲鸟的时候提到过,它代表小鸟在树上唱歌时急促的样子。但在这里,“或”与雨和追字组成的“藿”表示的是一种蔬菜,即豆苗。豆苗也是我们今天还能吃到的蔬菜之一。
以上就是“五菜为充”中的五种蔬菜。除了吃蔬菜以外,我们还需要吃水果,这就是“五果为助”的概念。水果能帮助我们消化、消食,提供丰富的果糖、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使身体更加均衡和健康。
“果”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一棵树上结有三个小圆圈或小圆点,代表果实。后来,果字逐渐演变成现在我们所见的形状,像一个田字里面有四个小点儿。
那么,水果里面到底有哪些有趣的植物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中为同学们揭晓。
果备注:
汉字思维课程讲师:李山川
整理者,学习者:疏雨圆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