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并没有亲赴荆门昭君村,而是远在几百里之外的夔门,不过是借古迹抒发心中的不快。
杜甫内心很焦灼。当时他带着一家老小如“丧家之犬”,过着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生活。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报。
杜甫是一位有良知的传统儒生,一心为民,尽忠报国,可惜自身难保。幸而有老友相助,才得以苟延残喘于乱世。那个年月,活着已实属不易,可杜甫不愿这样苟活着。
然而他又能做什么呢?或许他只能做几首诗抒发心中的苦闷。最终杜甫在流离失所中,客死他乡一条破船上。
被后代尊称为“诗圣”的杜甫,后半生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贫病交加,过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生活。在这首诗中,杜甫还在为昭君客死异乡感到“怨恨”,不曾想自己结局竟也是如此。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不知道杜甫会不会选择其他的路。假如上天给我李杜一般的诗才,但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恐怕我宁可选择小心翼翼,但安安稳稳的活着,就像现在这样。
但如果不幸陷入颠沛流离的生活,我们能做什么呢?杜甫还可以写诗,流传千古。我们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