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别为自己的利益控制孩子(转发)

别为自己的利益控制孩子(转发)

作者: 殷炳莲 | 来源:发表于2021-08-19 14:39 被阅读0次

            父母在完成自己教养的责任后,就要把孩子交给更广阔的社会,孩子属于世界,他们有自己要体验和探索的使命。

          中国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是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也是孩子要承担的使命,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心甘情愿的为孩子付出,年纪大了,身体弱了,就心安理得的享受孩子对自己的照顾。

            一家几代同堂是传统中国家庭和美的象征,也是很多父母的梦想,可是当我们从人性角度深入研究和探讨时,会发现,这种思想文化的背后,是父母放弃自己老年时期的成长责任,依赖和托付于儿女向孩子索要爱的回报的现实。

            从出生到死亡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责任和客气,需要每个生命独自去面对和完成,三十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耳顺,70髦即离开世界前的体验,都是每个生命要独立面对和经历的,年轻力壮时的承担和付出,年老七衰似的放手,接纳与包容,孤独疾病的体验等都需要我们去面对。

          养儿防老,这句话是年老体弱的父母不愿意面对自己的课题,而把生活的权利和未来的幸福全部交给自己的儿女,由他们操作和安排自己的生活的体现。

         

            正值中壮年的儿女,上要照顾老人,下要照顾孩子,还要顾及自己的事业,往往疲于奔命,但孝顺的传统让孩子不敢怠慢,不得不把父母摆在最前面,为了父母选择离婚,为了父母放弃工作的大有人在,他们以为,替父母安排一个幸福的晚年是自己的责任,与此同时,放弃自己生命选择权利的父母似乎变成了无能为力的孩子[流泪],完全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儿女。

              这其中会有很多不顺,不满往往会冲突和矛盾不断,因为儿女在其父母安排的过程中,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做了父母的父母,儿女对父母像对待小孩子,父母若顺从儿女的安排,则皆大欢喜,父母若不听指挥,儿女则会愤怒激动甚至指责,而后会自责和后悔。

          孩子和老年父母之间的矛盾屡见不鲜,老年父母要独立担当起照顾自己晚年生活的正人,要为自己的晚年提前做些安排,提前了解要有怎样的信念,怎样的能力,怎样的行为方式才可以让自己安度晚年,做到这些,也许养儿防老的信念就可以放下,也许头脑中衰老病弱的凄惨。蜕变成自我保健健康度晚年的景象,真正的改变是自我信念的改变,是我可以照顾自己的人生,孩子是我生命的延续,只要过得比我好,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我不需要他未来照顾我。

            有个孩子高中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要到国外去读书,亲戚朋友每天给他洗脑,告诉他:你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国,好好报答你的父母,你父母就你一个孩子,他们老了要靠你给他们养老比什么。

            本来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成就未来的孩子,被亲友们轮番轰炸的不知所措,他不明白认真学习学成之后,到底是要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是回到家来守着两个年迈的老人。

            这份困惑让孩子迷失了自己,造成他困惑的就是支撑一代代中国人的养儿防老的信念,中国的老人们在年迈时总会过分担心自己衰老后的无助和无从依靠,凄惨的晚年景象不断刺激他们的神经,于是老无所依的恐惧就变成了对儿女一次次的熏陶,一次次耳提面命的提醒,直到感觉抓住了孩子,未来有了依靠,他们才会罢休。

            老人们许多年来辛勤培育孩子,似乎就是为了让自己老师能有儿女的陪伴,虽然大家都期望孩子可以上好的学校,去好的地方工作,可当孩子远离自己时,父母却不开心,没有离开的孩子,因为守在父母身边常常会啃老,所以亲子之间就变成了紧密的,谁也离不开谁的链接,父母与孩子连在一起,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今天我为你付出,明天你为我付出,似乎理所当然可是其中以角色和身份不清带来的冲突却比比皆是。

            站在家族系统的角度可以看到生命长河中,上一代比下一代先来上一代比下一代更有能力照顾自己,不管年轻还是衰老,每个人都要去面对自己一生的真诚,而下一代把生命传下去是得给予自己生命的上一带最好的报答,所以传递生命的目的不应该是为自己养老,而是把经由父母得来的生命继续延续下去。

          下一代比上一代过得好就是对上一代最好的回报,生命的传递不应是为自己,而又是为整个种族和家族的绵延不绝,下一代比上一代过得好是整个家族系统的心愿和祝福,也是后代的使命,因为下一代比上一代有优先权,所以家族系统会永远祝福下一代拥有更多的生活机会和权利。

            有一个很经典的选择题,假如老婆和妈妈同时掉进河里,你会先救谁?孩子总会很难抉择,因为他的心会永远忠诚于妈妈,一个心理尚未长大的孩子,尤其不可以失去妈妈,失去妈妈的孩子是没有资格活着的[流泪],所以他会本能的先救自己的妈妈,这个问题如果问妈妈,妈妈一定会回答,先救媳妇,我姥姥他们的日子还长。我的孙子还需要妈妈,只要他们过得比我好,我什么都不需要,这个经典案例让我们感受到了系统的生存动力,生命传承的目的不该是为了给自己养老,而是让生命经由我们传递不息。

              2011年日本大地震核反应堆泄漏之后称的第一线排除故障的多数是60多岁的老人,他们说,核辐射的危害要在十年20年之后才显现,那个时候我们已经老了,儿孙呢,还小,我们要把活的希望和机会让给他们,话语征集透露出系统的内在动力。

        作为父母,我们要看到自己的生命和林中的位置,随时把握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每当感觉到生劳病苦分离的恐惧时,我们应在内心看到家族系统生命流动的画面,找到属于自己的恰当位置,身心合一的对自己说,我是有爸妈照顾的孩子,我有能力照顾自己,我很高兴我的孩子可以活下去,孩子活得好是对我最好的回报,除此以外,我别无他求。

              假如我们看到孩子因为舍不得而放不下,我们没有力量开始他自己的未来,我们要对他说,生命因为你延续,这是对我最好的回报,我和爸爸比你大,我们能够照顾自己,假如你有时间可以陪伴我们,那很好,但你要记住你生命的方向,在前方走向你的未来,活好你自己,照顾好你的家庭,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除此以外,没有其他。

            这样的自我定位,可以让每个父母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给孩子无限的支持,让孩子找准自己的生命位置,心无旁骛地转身过自己的灿烂人生,这需要父母坚定的放手,也需要父母真正自我信任自己的生命力,孤独是我们自己体验和学习的衰老和病痛,也是我们要自己经历的,这些跟孩子无关,即使孩子可以给予我们照顾。我们也必须自己去经历和体验,我们用每时每刻提醒自己,我有能力照顾自己,有能力面对自己的衰老和死亡,有了这份儿坚定的信心,从容享受衰弱但依旧独立灿烂的老年生活,我们会是独特的风格。

            界限的建立是每个父母都要学习的功课,孩子入幼儿园小学初中大学,甚至出国留学,毕业工作及结婚的每一个过程都训练和教育着父母,一个害怕分离的父母,一个害怕孩子有未来选择的父母,骨子里对自己不够信任,对孩子的生命不够尊重,对系统也不够尊重,这些不尊重和不信任,往往会带来亲子关系的矛盾,有些家庭成员甚至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孩子尝试去创建自己生命的空间时,每向外走一步,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父母父母会有分离焦虑,害怕孩子离开,害怕丧失对孩子的恐惧,因为害怕孩子离开后自己会孤独,恐惧将要发生的改变,于是,父母内心深处会期望与孩子紧紧的缠绕在一起,这样的缠绕或激发孩子的叛逆,抗拒或信仰无法分离的宅男宅女,满足他们永远与父母在一起的。

            孩子并不属于父母,也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孩子是经由父母带到这世界上来的,父母在完成自己的教养责任后,就要把孩子交给更广阔的社会,孩子属于世界,他有自己要体验和探索的使命。

            父母不可以用自己的利益去控制孩子的未来,孩子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支持,会懂得父母的付出,懂得回报,一定会好好陪伴自己的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这是他的快乐,也是他的幸福。

          不管以怎样的方式生存,生命生而平等,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课题需要去探索,也都有自己的未来要经历在家族系统的生命长河里,每一个孩子同时也是未来的父母,每一个父母同时也是过去的孩子,所以当父母已经得到自己爸爸妈妈充分的爱和支持,可以充分照顾自己时,自然就可以放手,允许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允许孩子照顾他自己的孩子,这样生命才可以源源不断永远传承。

      徐金城老师的分享:

        中国人缺乏的:

          ①独立的人格。所以没有关系的界限感,各种互相掌控的“相濡以沫”,浆糊逻辑,我为你来,你为我,就是没人为自己。

          ②生命观的教育,可以现在的中国人几乎就没有生命观,吃饭问题早已解决但仍然在恐惧中的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比如一次作业没完成—月考考不好—期末考不好……最后上街晚饭,这逻辑浆糊的没谁了,够粗线条且深信不疑,都是恐惧惹得祸。为何会恐惧?下回分解,要不然收不住了。

            ——金城·2021年8月18日于闻心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为自己的利益控制孩子(转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hxab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