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永远的纪念(一)

永远的纪念(一)

作者: 漠北尘卿 | 来源:发表于2022-10-25 15:55 被阅读0次

我的母亲 1953.9.5-2022.9.15 享年69岁

e0d9637e1108be93710829d5d34440d.jpg

无论是我的亲爱的母亲,还是我的家,我都是怀着深深的愧疚之情的。
2022年10月15日,去世;
2022年10月16日,遗体告别;
2022年10月17日,下葬;
2022年10月19日,圆坟;
2022年10月21日,头七。
龙泽园16-2

一、
作为一个“狼心狗肺”的不孝女,无法面对很多事情。对于妈妈去世这件事,我还是懵的。时不时的大脑就会出来“就这样就没了?”
“怎么就没了呢?”
我以为爸爸是一种解脱的感觉,然而在整理照片的时候,有一张照片,爸爸瞬间泪流满面~。那是活生生的人呐,有血有肉的人啊。
很多时候,以为我会清楚的记忆着,然而,现在小时候的事情,很多都是模糊的记忆了。

记忆中都是温馨的回忆:和妈妈一起洗脚;躺在床上胡天海地的聊天;和妈妈一起包饺子一边聊天;
过年前准备食物,打扫房间。晚上帮我掖被子;高中毕业帮我搬行李;每天放学在门口等我回家吃饭;好吃的饺子,合子,包子,菜团子,还有冬天家里的传统大菜“醋溜白菜”和白菜炒豆片,曾经最腻歪的就是醋溜白菜,白菜炒豆片;谁曾想长大了,自己成家了,最怀念的就是这两个菜的味道。
还有冬天妈妈会自己熬面浆,将碎步或者纸张粘在一起,压平,等干了用来纳鞋底;平日还要自己纳鞋垫,都是漂亮的花纹,整整齐齐。
还记得上小学的第一个书包,是妈妈用碎布头兑出来的,中间是漂亮的两朵花,每朵都是四个花瓣,圆圆的花心。整体是粉粉的浅色系。每天都得意的背着去上学。可惜后来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那时候家里的茶盘,枕套都是妈妈自己绣的花。小小的我不止一次在心里感叹,好漂亮啊。
但是记得有次见到妈妈整理绣花的彩线,表示好想学绣花啊。结果被妈妈训斥了,这有什么好学的!然后叨叨我去读书。
也许是受姐姐的影响,我很喜欢读书,三年级左右就能看小说了(识字量很厉害哦~),但是因为小时候得红眼病很严重,妈妈很少督促我看书。还记得趴在被窝里看书被没收了。。。说到这个,想起来,小时候写作业和吃饭用的一个桌子,妈妈从来都是吃饭了吃饭了,不要写了!搞的我每次都很有紧迫感,总是刷刷刷的写完。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我写作业一向都非常快。寒暑假作业从来都是发下来2天写完。
说到学习,小学和初中都是快乐的回忆,因为凭着小聪明还是能混混的。到了初三,发现不努力学习搞不定,慢慢的,从每天8点睡觉变成了9点,10点。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晚上10点的挂表,心里特感叹啊,居然晚上10点了呢!
后来有一次学到了12点多。妈妈起夜,看到我的屋灯还亮着,就过来看看,问我是不是睡醒了学习。我说我还没睡呢!妈妈马上激动的赶着我去睡觉!说这么熬着会把身体熬坏的,睡好了再学习一样的!
后来就是高考,高考模拟考试一次比一次差,每次压力大的时候都要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总是用特别肯定的语气支持着我,告诉我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努力。那个时候的妈妈就是我心里的光,我所有的力量的源泉。
还是妈妈,等我考完了忧心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妈妈表示,你现在最珍贵的是青春!复读太浪费时间了!考上哪里就去哪里!当时我还有些委屈,怎么就不能复读了呢?当然后来结果很满意。
不曾想,那年冬天,妈妈被重病缠上了身,改变了姐姐的人生轨迹。没有了妈妈的领路,这么多年,我觉得我都是浑浑噩噩,完全靠着命运惯性的拖拽往前。
浑浑噩噩,迷迷糊糊,时至今日,我还不相信:就这么就没了?

二、时光荏苒,距离上次脑出血过去了20年。这20年里,我读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后来读了研究生,之后结婚,生娃。可以说,人生比较重要的事情都是这20年里做的。但是,
却并没有回馈妈妈什么。
妈妈紧急住院是二姐托的关系,半夜把主任从家里请来做的手术;
妈妈术后康复,是大姐在身边一点一点帮着的;
农村的冬天很冷,用水供暖都不方便,是大姐举债凑钱在城里买的房子;
甚至后来我怀孕了,是妈妈主动过来说要给我带孩子。然而身体原因,最终还是采用了其它方式。
还记得妈妈想把孩子围坐,不管怎么围着都不对时那沮丧的样子。
还记得他们决定回去前,还是找好了保姆,把我的一切都安排好了才回去。

恨啊!恨自己当时怎么就那么的软弱,恨自己担不起事情,看不透情况,让双亲受了那么多的委屈。

好容易孩子大了点,终于在疫情前的19年劳动节,带着爸妈去东疆港转了一圈。这是我唯一的回馈吧。如果没有疫情,如果妈妈身体再好些,多想再去颐和园看看,多想去圆明园看看荷花。多想再去故宫看看。

子欲养而亲不待。

三、
妈妈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本着“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能负天下人”的原则,做人高标准,做事严要求。如果不是这样,也不会因为准备过年的事情劳累到血压突高。

无论是小时候住的东边的宅子,还是后来新盖的房子,家里都是干干净净,院子里花香满园,蔬果清香,绿色青葱。
春天某个特定时间,把大白菜留个根种到院子里,不久就能长大开出金黄色的白菜花,还能留种子。此时种的蒜苗已经长大,都拔出来编成蒜辫挂到后倒座,家里半年的蒜都有了。空出来的地方撒上种子,不久小白菜就钻了出来。白菜韭菜馅饺子怎么就那么的香啊,比肉馅都好吃!
种两畦小白菜,再种两畦白不老豆角,旁边紧挨着的是两畦韭菜,割了一茬又长一茬,夏秋两季都吃不完还能送邻居。还种了大葱,萝卜,西红柿,土豆,辣椒。有一年吃席觉得烧茄子好吃,还种了茄子。墙边鸡圈附近种了玉米,后来满满的都是白玉簪花。
大门口两边种了好多年的金银花顺着墙葳蕤出墙外。邻居治病要用金银花骨朵,有几年的花骨朵都送了她们。
家里种的最多的是月季花,月月开花,后来有两株都快成了月季树了,比西边的墙都要高了。
盆花有万年青、君子兰、文竹、四季海棠、石榴和吊兰。最爱吊兰。

这些鲜花蔬果在妈妈的打理下,年年开花生长,四季轮回,不变的是院子的美和那温馨的氛围。
养花种菜都是副业,家里还有好几亩地,春种夏收,秋天的封冻水都是妈妈主力。
小时候麦子还要用镰刀收割。家里人少,总是要等大姨家的哥哥姐姐们帮着一起收麦子,每次我的任务都是和爸爸一起送早餐到地里。
那时候收回来的麦子还要塞到麦粒机里出麦粒,那是一个土气狼烟的过程,能把人变成土人。就这样一年有一年,直到后来农机局开始推割麦机,自动出麦粒!
因为爸爸的关系,我们村子总是能赶上合适的时候收麦子。那几年,妈妈和爸爸都应该很开心吧。——作为小孩子的我是没啥感觉的。

收麦子还好说,收玉米才是最痛苦的。正是炎炎夏日,因为玉米叶子上有小刺扎的很难受,只能长褂长裤围巾手套都加上,又热又累,钻到大玉米地里一个一个的收。收回来的玉米堆起来像小山一样。一家人坐在一头开始从早到晚剥玉米。机械动作,漫长、枯燥又无聊。也就只有这个环节我还能参与下。之后将玉米脱粒则是妈妈在我读书的时候一点一点做的。
这些收成主要用来养猪。是的,除了种地,妈妈还养了好多猪。一年至少卖两次,行情好的时候,卖小猪,行情不好的时候就把小猪养大了卖肥猪。反正家里常年有一头老母猪。妈妈曾经自豪的表示,大姐四年大学费用都是卖猪的收入。可惜我比较笨,并没有意识到这里的关键。还是每天傻乐。

这只是简单的概括下,其实种地很辛苦,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很多妈妈当笑话讲给我听的,比如翻地、平地、拢畦,撒种,间苗,除草,浇水等。收回来的粮食自家吃也要定期去面粉厂磨面,后来是直接换面,换米。一年四季,一年又一年。

除了这些,村子里的红白喜事,明争暗斗,红白喜事,过年时的请客吃酒,都需要精力打理。每年农历一进腊月,就开始准备过年的事情。房子要彻底打扫,玻璃要擦,馒头豆包要蒸出来一缸,要酱牛肉,做咯吱盒,玻璃肉;要炖肉,买鱼,算着日子买蔬菜,都要一样一样的准备。除夕初一饺子馅料要提前准备,瓜子花生糖果水果要提前留出来,走亲戚的点心更是要有算计。初二开始每天家里至少一到两桌,每桌怎么也要十几个菜,都是妈妈操办。我的主要任务就是洗碗,洗碗,洗碗,——导致我最痛恨的就是洗碗。每次将近五十几个盘子碗,至少要洗上几遍才能干净。
过年真的是乱哄哄。时至今日再次想起来,农村里的妇女同志真的是最能忍耐的一批人了。这么高强度像陀螺一样旋转不停的生活年复一年。

家里家外,干干净净,过年操持的席面总是得到大家的交口称赞。做事都是里子面子都到位,从来不会让人腹诽甚至口出恶言。即便在农村,也从来没有和人骂过街,打过架。

对我的爷爷奶奶孝敬有加,平辈中对我的姑姑叔叔婶子更是以身作则,不说长嫂如母,在家里嫂子的话也是最有分量的。
对待我们姊妹兄弟几人更是关爱有加。结婚的时候,住的是全村仅有的草房,几十年下来,城里买了房,砖房盖了十几间。给自己盖的养老房即便20年后也一点都不显得矮。
我们姊妹三人还有两个堂弟都读了大学,其中还有两个读到了研究生。即便那位总是看不惯她的“老对头”,对她的评价也是“忒厉害了!”。
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唯独亏了自己的身体。如果可以重来,真不希望您那么操劳。

四、
妈妈喜欢边干活边听收音机。单田芳的三侠五义,七杰小五义,乱世枭雄;刘宝瑞、侯宝林的单口相声;姜昆唐杰忠的相声等等。我也跟着听了不少。但是妈妈很少打牌,说是打的不好。这点我是随了妈妈,打牌完全看心情。
记得有次聊起来,妈妈表示自己喜欢大家族。做大家族的当家人,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现在想起来,这应该是他们那个年代允许的女性最大理想吧:贤妻良母,做一个家族的老祖宗吧。
妈妈是老来女。姥姥40多才有的她。在她之前,姥姥先后生了8个,活下来的有二舅、三舅、大姨和三姨。妈妈比二舅家的表哥大一岁,比三舅家的表姐大两岁。从小听的最多的是:你是姑姑,要让着侄子侄女。
妈妈出生的时候,姥姥大出血差点没救过来。当时就有老太太说这个妮子养着也费粮食,就用厚厚的褥子蒙上了要憋死。幸好旁边有老太太说到底是一条命,把褥子给掀开了露出了头,这才留下了这条命。

妈妈不止一次说过,姥姥以前和她讲过,两儿两女是最好的,再多就不好养了。每当这个时候,妈妈总会自嘲自己是多余的。不过即便这样,同村一个孤老太太要收养妈妈,姥姥也舍不得,到底还是自己养大了。

因为三姨读书不行,给妈妈灌输了很多学校不好的事情,导致妈妈很畏惧上学,很大了才被老师说服去学校,没想到一接触书本妈妈就爱上了读书。但是姥爷是中农,那时候上中学要推荐,且中农出身受排挤,因而到底还是没有读中学。如果早几年读书,没准就读出头了。还记得后来和妈妈赶集遇到了她的同学,一个很倔强的阿姨,读到了高中毕业当了老师就转正了。那天回来妈妈很是唏嘘。
也因此妈妈当初择偶的一个硬性条件就是要识字上过学。

现如今二舅大姨早已作古,三舅风烛残年,三姨家的表哥早逝留下了女儿。

妈妈的一生,是不断进步的一生,是力争上游的一生,是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一生。品德高尚,作风朴实,艰苦奋斗,遇到困难不屈不挠,一辈子除了自己没有亏欠过别人的人。

相关文章

  • 永远的纪念(一)

    我的母亲 1953.9.5-2022.9.15 享年69岁 无论是我的亲爱的母亲,还是我的家,我都是怀着深深的...

  • 永远的纪念

    我走在今年的冬季 遥想往日的寒冷 我的母亲啊 在灰蒙蒙的岁月里 度过了那么辛酸的日子 我走在熟悉的土地 寻找过去...

  • 《永远的纪念》

    永远的纪念 一寸河山一寸血, 十万青年十万兵。 当年舍家赴生死, 血肉之躯战贼凶。 胜...

  • 永远的纪念

    昨天,是三舅去世二周年祭日,我因为公事不能赶回老家,去陵园祭奠他已逝去730个日日夜夜的魂灵。 就...

  • 永远的纪念

    永远的纪念 在这个阴雨绵绵的日子里,高中同学群里出现了杨老师离去一周年的纪念链接...

  • 永远的纪念

    永远的纪念 薛小卫 在这个阴雨绵绵的日子里,高中同学群里出现了杨...

  • 永远的纪念

    永远的纪念 薛小卫 在这个阴雨绵绵的日子里,高中同学群里出现了杨...

  • 永远的纪念

    我和隆哥的手机一直都是情侣机,每次都是一模一样的款式。我们最后的情侣款手机是三星的,隆哥去世前他的这款手机摔...

  • 永远的纪念

    书信往来的岁月 那一封封厚厚的 写满真情的纸 就像一张张 印上了时代痕迹的旧照片 成为了永远的纪念

  • 永远的纪念之一

    已经做到儿科主任的同学毛大夫,印象中写字一直很好,现在又趁着晚上的空闲时间练字,让我很是佩服。 她把自己写的毛笔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永远的纪念(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cy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