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中国文化之名字
古人相信凡立身行事要取平衡,故字又会对名进行一点修正。如诸葛亮,字孔明,说他的亮只是一孔之明,表示谦虚。张飞,字翼德,飞不能乱飞,翅膀要据德而动。关羽,羽毛太轻,要加重些,故字云长,这羽毛像垂天之云。
从中国人的名字,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三个重要特点:一是隐喻,二是对称,三是延伸。
含义有表层深层,单一复杂,明说暗喻,中国文化重后者。中国文化重含蓄,女子要笑不露齿,园林要曲径通幽。婚礼上新人喝交杯酒,两人各一杯,先各喝一半,再互换喝光,以喻今后吃喝一起吧。
对称性几乎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特性,不仅无处不在,而且至关重要、变化莫测。为什么?大概因为对称才构成稳固,站稳应是人最基本的要求吧。
中国人相信,时间的绵延将改变一切,所谓时来运转。故《周易》讲“与时偕行”。行就可能退、回走,但切记,循环或回走,都绝不是重复,因为时间已不同,昨日的河水已非今天的河水,似相识而其实已大不同。生生不息,生生不已,也就是延伸,其实就是中国人对生命、对万物的本质理解。
☞ 这章从社会符号的基本组成单位——名字讲起,从中国人起名字的含义和特点引申到中国文化的重要因素,深入浅出,例子生动,言简意赅。
二、知识谱系
“六经”中《诗》《书》《礼》《乐》《春秋》《易》。《易》是生活背后的依据,其他“五经”都是对生活现象的分类描述,是《易》的实际展开。通常认为《易》最早出现,但汉代班固强调《易》是其他“五经”的依据。
《周易》的完成有三位代表人物,伏羲、文王、孔子,俗称“易更三圣”。伏羲确定了阴阳与八卦,文王给予解释,孔子继续解释。
占卦,即某种咨询评判。
当我们面临一件事时,如果信息充分,并且我们已有的知识可以作出分析,那么就没有必要去占卦。只有利弊各半时,才会纠结,才需要占卦。
所有的咨询评判,并不能改变一件事情既有的性质,而只能改变人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在理性分析的前提下,人的态度决定事情的结果。此为《周易》的核心精神之一。
《周易》占卦,不仅告知所问事的吉凶,而且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吉如何成就,凶如何避免,提醒占卦者。当然,能否接受,所得深浅,那就取决于占卦者了,仿佛同一种药的效果,虽大体相近,但最终是因人而异。
现在所见的《周易》包括了“经”与“传”。《易经》是占卜的书,用来问吉凶。《易传》是对“经”的解释,相当于哲学书。总的精神是阐述了传统中国的气象世界观,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运用,即推天道以明人事。因此,《周易》是一本占卜和哲学合一的书。
古代学者主流当然谈哲学,但也懂占卜。谋生谈哲学,要饿死,只能讲占卜,并运用衍生技术。这年头,人人好谈哲理,也是因为吃饱了,便想喝点鸡汤。职业哲学家常有饿死之忧胡须弄懂占卜,以备讨饭之需。
☞这段实在写得太好了,一下讲清楚了为何学问真正高深的大家常藏匿于街头巷尾,以一纸卦书为生。
中国文化旧称“三教九流”,九流或泛指,三教即儒道佛。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其实也是相对的。这个事实也是经过了讲述者的主观意识选择。
《诗》《书》《礼》《乐》《乐》四本书,《诗》相当于公私生活的形象记录,善用《诗》,就善于表达。《书》是各类官方文件的汇编,等于历史的真是记录。《诗》与《书》,就是后来的文学和史学。文学让人通情,史学让人明理,通情达理之人自然有其气象,所以讲,“腹有《诗》“书”气自华”。《礼》是制度的记录,《乐》是施行礼仪时的配乐。
礼的作用是区分人与人的不同身份,明白各有各的角色;乐是让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人能很好配合,同演一台戏。中国文化别称“礼乐文明”,核心要义在此。
☞社会体系之所以正常运转,基于各种社会角色相互配合,各司其职。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分类是知识的终端,它是已知的显现,未知的出发点。同样的一堆东西,不同的分类,就是不同的知识呈现。人一旦确立了分类的概念,会给自己带来许多方便、乐趣与折腾。
孔子“述而不作”的方法从根本上塑造了中国人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性精神。中国人不信宗教,与此极有关。中国人好像推崇权力,但权力的背后必须是事实与道理,否则终究不服。有理走遍天下的信念,坚持上访的行为,也源于这种理性精神。中国人对科学的极端尊崇,也源于此。
讲中国文化,文化其实是现象,是生活方式,背后支撑的是知识系统,即国学。中国传统的知识系统,总体上是内核与结构基本固定,但始终是呈开放的姿态。向哪里开放?向生活本身开放。在这种开放中,旧瓶中不断装新酒,瓶也越来越大。
中国传统的知识,根本的立场是现实的、世俗的,性质是经验的、理性的,对佛道二教并不相信,但也决不排除,反以为只是世俗之人不通,才简单诬化佛道二教。人各不同,需求不同;同一个人,需求也因时而异。古人很通达,兼容并重。
十一、中庸之道
中庸乃为至德。
未完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