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沟通与陪伴

沟通与陪伴

作者: 杨安平 | 来源:发表于2017-10-12 06:48 被阅读0次

    2017.10.11 周三 阴

    昨天,崂山区实验二小五年级学生小婷,10月9日早晨7:10从家奥林花园出发,走路去学校路上走失。第二天早晨八点半左右,热心市民在公交车上发现了小婷,并及时联系了她的爸爸。

    在青岛台的《今日会客厅》节目中,记者采访小婷的爸爸,她爸爸说,小婷平日很听话、挺乖的,没想到她会这样。青岛大学心理学教授陈兴华老师也谈到:女孩可能内心很敏感,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听话、乖而已。出现离家出走这种事情,很可能家长和孩子之间平日沟通不是很好。我很认同这一点。

    如今的父母往往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孩子的教育,而忘记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其实,只有在保持良好关系的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受到好的效果。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没有好的沟通,如何会有良好的关系。

    这件事让我想起今年春天一个男孩的离家出走,也是因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缺少沟通。我曾经教过这个男孩,所以与孩子之间有着良好的信任关系。在我与孩子的沟通中了解到,孩子的出走,主要是为了逃避每天一个多小时的练琴。孩子说,父亲对他要求很严,平常很严肃,很少跟他聊天,也很少带他玩,他感到不开心。尤其是让他去学习他并不喜欢的乐器,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后,要练琴一个多小时。父亲自以为是地为孩子规划好了未来的职业和人生,让孩子按照他给规化好的路去走。孩子不愿意但又苦于无法与父亲进行沟通。这才在放学之后,选择不回家。他说,他要去流浪。好在有惊无险,很快的被找到了。

    其实,这种现象真的不少。尤其是比较内向的孩子,不想跟父母沟通,也没有好朋友可以倾诉,跟老师也不能说心里话,就很容易走极端。在心理学上,这叫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为什么不愿跟父母沟通呢?这也让很多为人父母者想不明白。尤其让父母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正是父母有意无意中阻断了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桥梁。

    何谓沟通?沟通是平等的、是双向的信息与情感的交流。请父母们仔细想想:我们跟孩子的交流,是沟通吗?更多的应该是说教、是评判、是指责。当孩子们有什么委屈、诉求,想跟我们交流时,我们是怎么做的?往往还没听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自以为是地打断了孩子的话,评判孩子的不对,对孩子进行说教,或者给出很多的建议。孩子从我们这里得不到他想要的理解、尊重和帮助,相反却得到了评判、指责和一大堆无用的毫无新意的说教。他还会想跟我们沟通吗?

    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呢?

    首先,要尊重孩子。当孩子想跟我们交流时,我们要停下手里的事情,认真的对待。如果真的无法停下手头的事情,也要认真的告诉孩子,我现在真的很忙,跟孩子另外定个时间再聊。忙完手头的活,一定要履行与孩子的约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事情的重视,增强孩子的自尊感和自信心。

    其次,要学会倾听。倾听不是心不在焉,不是敷衍了事,而是全神贯注的听。父母要听懂孩子话里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然后给予合理的回应。孩子会从父母的态度中感受到父母的真诚,增强对父母的信任感。有了善于倾听的耳朵,孩子才愿意诉说。

    第三,要学会“共情”。“共情”是心理学术语。“共情”另外的说法有“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同理心”等等。父母要通过孩子的言行,深入孩子的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与思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情绪的接纳和支持。父母只有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才能帮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孩子在遇到困难和痛苦焦虑时,才会第一时间想到寻求父母的支持与帮助,孩子才不会在强烈的情绪支配下,做出极端的行为。

    何为陪伴?陪伴是既“陪”且“伴”。不仅仅是陪在孩子身边。孩子想跟你聊天、玩耍、做游戏,而你却心不在焉,要么玩手机,要么有一搭没一搭的应付差事。那只是“陪”,不能叫“伴”。“伴”是停下你手头的事情,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或者做事。“伴”是孩子在写作业,你在读书学习,而不是看电视、玩手机。陪伴,不但你的“身”在孩子身边,同时你的“心”也在。此时此刻,你是孩子的伙伴。如果你的心不在,你陪孩子的时间再长也不算陪伴;真正的高效陪伴,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你只要每天抽出固定的几十分钟,作为你和孩子共处的时光。这段共处的时光是不被打扰的,你要关闭手机,放下手里的事情,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孩子一定会感受到你的爱与关注。

    你愿意在孩子小的时候陪伴他,听他说话,他才愿意在你老的时候陪伴你,听你叨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沟通与陪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fn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