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时间的焦虑是一直都在的。
将近每一个5和0岁,20,25,30,总要提前一两年就开始焦虑。后来更明显,刚过35,就开始天天紧张着“奔四”了。
而这些天尤其强烈。
是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一种人生慢慢陷入落后的停滞感吗?不仅从自己,也从他人身上。
昨天下午的备课组内公开课,上课的是我一直喜欢和敬重的陈老师。评课中陈老师的谦虚格外打动我,她真诚地表示希望多跟年轻人探讨一些教学问题,因为觉得自己思想已经比较固定了,很容易走老路。课后我俩私聊,陈老师又说,听过几节课下来,感受是年长一辈的人真的容易固步自封,要多向你们年轻人学习。
可她不知道,她口中的这个“你们年轻人”,已然不年轻,我也已陷入了固步自封的恐慌之中。
恐慌来自哪里?仅仅是年岁的增长吗?
但细想想,思想上的新与旧,灵动与停滞,其实与年龄并无必然的关系。我们仰望的大师,又有几个真的是年龄上的小年轻?他们的经验与智慧,都是在时间中积淀起来的,只不过他们的“时间”,是从未停止过学习与进步的黄金堆积的时间。
这几天,时常会想起美丽的胡老师。几次同去学习听课,我一直把胡老师当90后来看,最后才发现我们年岁也相差无几。想是她身上的朝气与进取,让我觉得她与我身边的80后们,包括我自己,有太多的不一样吧!
所以为什么三十岁,四十岁,我们就要觉得自己年长了、年老了呢?只因为结了婚,有了孩子,生了二胎,于是就有了不学习不进步的理由吗?
我无意淡化女人在有了家庭和孩子之后的负累,那是真的累。但比起累,更可怕的是自甘成为只围着锅碗瓢盆打转的家庭妇女之后,内心里的失落失衡与不甘。至今回想,给我个人带来最大停滞感的,莫过于初为人母、我母爱泛滥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的那几年,为了省去上早自习的时间好多陪孩子一点,我竟然选择打酱油般的去教完全不了解不适应的思品课,而且一教就是近三年。这三年里我允许自己不去好好钻研教材,不去好好熟悉学生,因为觉得自己只是暂时教一下而已,可是这一暂时,就是两年半时间。完全停滞甚至倒退的两年半!
三年后,当我重新教回语文时,原本对语文教学的热情和自信,陡然变成了胆怯和心虚。后来又因为各种不大不小的原因,我慢慢躲进了一个叫做“好妈妈”的壳子里,慢慢习惯了成为一个不努力、不优秀的人,只是间歇性地努力一下,再间歇性地焦虑,终于不知不觉地,由最年轻的那一拨,变成了现在未老先衰的一个……
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虽然仍是不停地偏离,二胎期间又成了一名光荣的历史老师,但时不我待,再加上教材更新,职称难评,面对学生和课堂,也时不时有陌生和疑问,
(未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