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樊登和张晓萌一起讲《韧性》这本书,连着听了两遍,到办公室又对着文字稿,写下阅读摘要。
读书点亮生活,而听书则是指路明灯。
韧性=复盘+成长+获益。
在不确定性的当下,如何整理好自己的内心,拥有韧性,找寻到美好幸福生活的有效工具。
它所展现出底层逻辑的系统化思考,都令我如沐甘霖,迫不及待入手购买了一份纸质书。
张晓萌教授基于行为心理学的专业,结合长江商学院十几年任教的心得,研究出一个“韧性飞轮模型”,有三个重要的维度,觉察+意义+链接,而撬动的一个关键方法在于“持续小赢”。
这里谈到几个常见的现象
1 锻炼身体是为了健身,而保有韧性则是为了健心。持续小赢这个方法之所以有效,有一个基本点在于,人类持续的幸福来源于微小行为的改变。
2 边际效益聚合是说每天改变百分之一,三百六十五天之后就是37倍。
这个改变要是积极正向的,取得成果就很了不起。若是负向的起点,持续下去一年就被掏空削弱到1/37。
所以要持续小赢,给予正向反馈。这是从游戏设计得到的启发。
3 关注当下,关注“此刻”,持有正念,感受不一样的世界。
觉察自己,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感受到快乐,丰富感受度,总能看到特别美好的一面,平静,喜悦和快乐。
4 配套的还有正确自我认知的测评工具,避免达克效应(多数人都会高估自己),也提供了觉察的参考方法:读书,冥想,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最终达到认知融合。
5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种“焦虑拆弹”的手法:
先把焦虑的事项清单列出来,区分出事实和臆想,在事实里面再区分出可控和不可控,在可控的清单里面,锚定要做的事,接下来做事的过程,有意识去发现亮点,播下幸福的种子。
6 接下来提到一个意义树的模型,也比较特别。回忆过去三个月,列出工作和日常生活的事件清单,看自己的时间分配。
再把这些事务和自己的年度目标连接起来,时间的效能就显现出来。
若是没有关联的,就会跳出一个【反思弹窗】,提醒我们分析一下现在干什么,离目标还有多远,这就是“意义体检”。这个寻找意义的过程,还是用的持续小赢的方法。
7 关于时间分配
以前都是按照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不紧急的教导,来提升效率。
今天作者分享一个特别的理念,要重视“不重要不紧急”的这些事,是发现美好生活的元素,兴趣可以被发现,热爱需要被发展和培养。那些专注的热爱,是持续在一件事上,做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从一个爱好变成持久的热爱,为自己的意义(顶层目标)里面注入热爱。
想清楚这一点,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连接的(下次再展开来谈)。
觉察,意义,和连接,构成一个韧性的飞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