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唐朝诗人孟郊的一首名诗。
诗人家境普通,一生漂泊,没有个固定职业,经常离开母亲出去穷游四方。
诗人考了两次进士没考上,46岁在母亲支持下考上进士。
51岁时诗人终于当上溧阳(江苏省)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但这份工作并不是他喜欢的职业,他性格低调内敛,爱诗词歌赋,常常出去游山玩水,流连风景,抓人审案的事情实在太无趣。
县令看他无意公务,便禀报上级招了个临时工代替他干活,一半的薪水给了别人,孟郊穷困潦倒。干了三年,孟郊辞了职。
在溧阳当官期间,诗人把常年分离的母亲接到自己身边,短暂结束分离的状态,工作不如意,手头也很拮据,每次出门远行老母亲都给他缝缝补补,生怕他归来的晚,衣服会穿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子女的心意真的微不足道,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
孔子在《论语》里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健在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即便出了远门也要把父母先安顿好。
苏轼称这首诗是“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此诗还曾获得香港十大唐诗票选第一名,是游子在外想念母亲的代表作。
写给母亲的7首名诗,每首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 《别老母》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黄景仁是清朝诗人,家境也很清苦,一生坎坷多难。
诗人4岁父亲去世,由祖母抚养。11岁祖父去世,12岁祖母也去世,15岁哥哥也去世,参加童生考试名列第一。
17岁时母亲年老,他四处谋生养家。22岁时,在一个大雪之夜要游幕谋生(去遥远的官府谋职),看到老母亲的容貌,想想马上要与母亲分离,他有感而发写下这篇名作。
诗的意思是:掀开门帘要跟老母亲告别了,今天要动身去谋生,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眼泪也流干了;这个风雪之夜原本是团圆享受天伦之乐的日子,却要离开这道门为生活奔波,诗人不禁感叹:养子又有什么用呢?不如没有这个孩子。
很多外出谋生的人,看到这首诗往往都是泪流两行,越是团圆之日越能体会到分离之痛,无奈又感伤。
写给母亲的7首名诗,每首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 《墨萱图其一》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这是元朝诗人王冕的佳作。
在康乃馨成为母爱花之前,萱草花就是母爱的象征。
鲜艳的萱草花,生在居室。南风吹着它,在为谁摇动?母亲倚在门边上盼望孩子归来,远行的路程一定很辛苦。对父母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也被阻隔听不到了。抬头看着云林,听到鸟声觉得很惭愧。
这首诗表现的是诗人对母亲的愧疚,为没有更多时间陪在母亲身边而自责,这也是现代很多人的心态,懂父母知父母想念父母,却没用实际行动来陪伴,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啊。
王冕还有一首题画诗很有名: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但这首《墨萱图其一》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内心细腻的情感,成就越高越懂得感恩,越能自纠没有做好的地方。
写给母亲的7首名诗,每首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 《十五》又名《将母》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紵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作为知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这是王安石少有的描写母爱的诗作。
王安石官至左仆射、司空等,身居高位,公务繁忙。
用现在的话来说,王安石是事业型男人,年入百万的高薪阶层。即便如此,与母亲相隔两地,他牵挂的还是自己的妈妈。
诗意:带着母亲来到了邗沟(江苏),但家还在白紵(马鞍山当涂)。母亲在月圆之夜听到杜鹃的叫声,想到离家的儿子,南北相隔万里却有亲情的挂念。
写给母亲的7首名诗,每首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 《岁暮到家》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蒋士铨是清朝著名诗人,与赵翼、袁枚合称“乾隆三大家”。
诗人家境清寒,但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母亲对他要求严格,常用竹篾在地上教他画画读诗,甚至生病中,也将唐诗贴于墙壁让他诵读,诗人只要诵读几遍诗文,母亲便微笑:病少矣。
诗人19岁时拜清朝状元金德瑛为师,随师游历抚州、建昌、吉安、赣州等地,学识大涨,一直到21岁,在年底回到家与母亲相见,感慨之余写下此诗。
诗意:母亲的爱子之心真是无穷无尽,能够在过年之前返回家是母亲最高兴的事。缝制冬衣的针线密密麻麻,来往书信的墨迹跟新的一样。母亲看到我瘦了很是心疼,问我这几年是不是过得太辛苦。我愧疚的低着头,没有奉养母亲,何谈什么漂泊辛苦?
诗人写的这种场景我们是不是都很熟?既喜悦又伤感的场面:几年没回家,母亲见到忙问怎么瘦了,可是,离开的这几年亏欠太多,哪敢说什么自己很辛苦?
写给母亲的7首名诗,每首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 《渡辽水》王建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这首诗是写战争场面,却道出了父母与孩子生离死别的情感。
诗人有着十多年的戎马生涯,眼睁睁看着很多边疆战士为守卫祖国疆土而奉献了生命,诗词意境很悲凉,读起来让人肝肠欲断。
诗意:渡过辽水后,离咸阳已有五千里。出征的时候父母就知道今生再难以重逢,便让孩子穿好衣裳,就像送死一样。死后的战士白骨被送回咸阳,墓碑上刻着自己的故乡,而没死的战士也不会再有渡河回家的那一天,只能在辽水边上望着遥远的家乡。
这首诗不是普通的父母与孩子的情感,通过对战争的残酷描写,向世人展示的是另一种生离死别。
写给母亲的7首名诗,每首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 《思母》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这首诗比较特别,作者是宋末元初的僧人与恭。
与恭的父亲早早过世,家里只有年迈的母亲孤苦的留守。
身为出家之人的与恭并未忘记尘世中的母恩,时常挂念母亲,有时买点东西回去接济母亲。
诗意:白茫茫的秋日时节,让我想起了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可老母亲已经逝去,已徒剩一腔怀念。想起去年五月的那次回家,阴雨连绵不断,我曾典当了袈裟买米回家的情形。
全诗语言很朴素,没有华丽辞藻,只有回忆和思念。
一个是为了自己追求和志向,选择告别尘世,却无法陪在她身边尽赡养之孝;一个只为等待孩儿的某日归来而靠在门边眺望,真是尘世中的无奈和矛盾,生活的清苦和亲情的真挚让人潸然泪下。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人们用最真挚的情感写出一首首感怀母恩的诗句,母亲之爱是最无私的情感,水不能溺,火不能灭,也不能用时间去忘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珍惜眼前,感恩母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