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教育
谷志强:寄蜉蝣于天地之于“渺小”解

谷志强:寄蜉蝣于天地之于“渺小”解

作者: 你他娘的真是个天才 | 来源:发表于2018-01-23 19:12 被阅读5次

不同意拿第二句“须臾”一词先确定“短暂”,再用第一句两处对比得出“渺小”,就以为能区分二者不同并解释了题干。

因为,如果你这样区分,就是以时间为特征的“短暂”,去对应理解以空间为特征的“渺小”,如果这样的话,把人只看做是空间特征的体积大小了。与其看重这两句句义联属关系,还毋宁说第一句与上文曹操以下诸句关联更密切。

把这两句组在一起考察,并解释说第二句因为有“须臾”,所以写的是“短暂”,那么,这么一来,第一句依句义概括出的“渺小”,只能落在空间意义上的体积的“小”了,联系原文中本句的上面几句看,这个“渺小”也不可能讲的是人所占空间大小的问题。然而,既然你把“下句写短暂,上句写渺小”作为合理的解释,那么,反推一下,只能得出☞下一句写人生短暂(时间),上一句写人的体型小(空间),不然,就够不成意义均衡的联句。然而,“寄”句里面的“渺小”绝非是说人的个头大小的问题,而是感叹人是有限性存在。

如果强调第二句是写的人生时间短暂的话,那么,它就是具体在时间方面的人的有限性,这样一来,这两句语义不是就并列的。

二者关系是包含关系☞人生有限(渺小)的概念集合中包含有人生短暂的这个子集,(时间短暂是有限性中的一个属性)这两个集合之间是从属关系。

那么,你怎么能用被包含集合作为依据,去解释和区分一个包含它的集合的呢?包含关系的传递性是从大集合向小集合传递,没听说反过来干也成立。

所以,这道题,就只谈:须臾是时间短暂。不必要再解释☞第一句是写“渺小”的,第二句才是写“短暂”的,这样是解释不通的 。

如果,非要把这两句建立关系,并且不同意这里的“渺小”是指人的有限性,非要把它具体化为空间体积的小,那么,你就要考虑“长江无穷”这一处的空间特征要把它解释掉。

即,这里的长江的无穷,不是指长江跨越物理空间的长度,即便理解为“没有穷尽”都不彻底,它在句中的价值,是配合上联写时间而出现的,所以,这里的“长江之无穷”是把作为空间存在的长江时间化,它是在说时间的永恒。只有如此,“须臾”和“无穷”才都落实在时间上,形成句义联通的流水对。

既然你打算把这两句凑一块考察,就认为这两句意义联系很紧密,然而,再选择另一个角度看,就句法看,第一句句式和第二句句式不一致,第一句上下联句义分别可以独立,属于“正对”,第二句上下联句义不能分别独立,属于“流水对”,即,“吾生之须臾”的语言表现价值需要下联的“长江之无穷”才可以显现,而第一句上下联就不用。

退一步,就算第一句讲的是空间特征,经过解释“长江无穷”,让第二句完成了上下联向时间的统一。但是,虽然满足了形式,而意义讲不通啊☞后一个是时间短暂,前一个只能理解做空间体积微小。

第一句是渺小,第二句是短暂。这种区分属于冗余解释,反倒把认识上出的问题观念化到了毫不反思的地步。

相关文章

  • 谷志强:寄蜉蝣于天地之于“渺小”解

    不同意拿第二句“须臾”一词先确定“短暂”,再用第一句两处对比得出“渺小”,就以为能区分二者不同并解释了题干。 因为...

  • 房子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类之于天地,不就如蜉蝣一般么,与生俱来的空漠感,被苏诗言尽。如何对抗这份虚无...

  • 寄蜉蝣于天地

    最近又开始听这首歌,初次接触大约是一年前,当时就觉得歌词写的很深刻,但没什么触动。以前听歌就只是听歌,这一年,经...

  • 寄蜉蝣于天地

    想写点东西总是要有点灵感的,文笔不好,但总是要迈出这一步的。 来到一所相对开放的城市进行暑期培训,参加者来自全国各...

  • 寄蜉蝣于天地

    无欲是否就无求?清静是否就无为?年龄越大越胆小,越想的多,越欲求不满。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欲望的东西,欲望就...

  • 寄蜉蝣于天地

    寄 粗糙又疲惫的双手 在寂静又空旷的时刻 托起一个透明的愿望 有许多双眼睛 陈述着质疑 “不,你们不懂” “因为我...

  • 无题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心情记录

    我也只是大自然的沧海一粟,渺小甚微,寄蜉蝣寄于天地之间。

  • 不如放歌

    流水低吟,山涧咆哮;树叶轻诵,晚霞轻唱;人生短暂,不如放歌。 为人生的渺小放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

  • 清明随想

    寄蜉蝣于天地,缈沧海之一粟。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让我想起了苏东坡在赤壁赋里题过的这句感叹生命的渺小。在这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谷志强:寄蜉蝣于天地之于“渺小”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he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