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的想法并不难,难得是如何从旧想法中跳出来。
我可能在网上看过下面这个段子:
一个老者携孙子去集市卖驴。
开始时孙子骑驴,爷爷在地上走,有人指责孙子不孝;爷孙二人立刻调换了位置。
结果又有人指责老头虐待孩子;于是二人都骑上了驴,一位老太太看到后又为驴鸣不平,说他们不顾驴的死活。
最后爷孙二人都下了驴,徒步跟驴走,不久又听到有人讥笑:看!一定是两个傻瓜,不然为什么放着现成的驴不骑呢?
爷爷听罢,叹口气说:"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咱俩抬着驴走了。"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是却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现象――从众效应。
那什么是从众效应?
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这就叫从众效应。就像去集市卖驴的爷孙两一样,跟随别人指责怀疑自己,失去自我思考能力。
你可能要问,既然从众效应影响确实挺严重,那有没有方法识别然后去避免呢?
我认为作者在书中提到,要想提升你的决策质量,做任何事要养成“交叉验证”的五个习惯。
习惯一:不要只看默认方案
当你在做重要决定只有一个可选方案,无论方案看起来多么吸引人。
请按下“暂停”键,想想其他方案。“如果我们不得不考虑其他办法,会怎么做?”
仔细审视其他方案的优点,利用你的发现去检验或改进原来的方案。可能第一个方案仍然是对的,但只要你逼着自己去考虑其它可能性,你就可能做出最优决策。
习惯二:唱唱反调
自己挑战自己的假设并不容易。我们都知道自己有盲区,但不知道盲区在哪里。因此,在做重要决策时,唱唱反调有助于检验我们的推理。
想想你尊敬的但经常和你持不同观点的人,他们也许是因为性格或经历而与你看法不同。
在问问跟你唱反调的人对于这个情况怎么看?
现在假设他们很可能是对的。为了做出更好的决策,你需要找到哪些信息?
习惯三:要求他人提出异议
没有人想做出糟糕的决定,只是我们的大脑本能地追求和谐与简单。
埃里克·施密特说:“开会时我总试着找那些还没有发言的人,一般他们有异议但是害怕直抒胸臆。我请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促进讨论,然后正确的结果就水到渠成了。”
习惯四:不要轻易说“绝对”
留意这样的语句:“我们必须这么做!”“那绝对没有用!”我们可以退一步问自己:
“我们想当然地以为的是什么?”
“要是那并不是百分之百真实会如何?
“例外的情况在告诉我们什么?”
习惯五:想象最坏的情况出现
这个技巧可能会让人不舒服,但同时却能让人摆脱束缚。而且做到防患于未然,总比将来失败做事后检讨好得多。具体方法如下:
想想你期望通过正在做的决定达成什么目标?
设想你的决定得以实行,但实行的结果很糟糕的情况?
想象自己在收拾烂摊子,问自己:为什么会出错?当初在做决定时有什么没有想到?
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有随大流的从众效应,这样不仅免去大脑进行费力的思考,同时也会让我们有种归属感,而这种感觉对人类的进化很重要。
但我们成长过程也是需要提升理性思考能力,学会如何交叉验证能大大增加我们的决策质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