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十四章:执古御今

《道德经》第十四章:执古御今

作者: 修心筑本 | 来源:发表于2024-08-15 10:00 被阅读0次

    帛书版: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①。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②,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传世版: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版本重大差异:

    ①名之曰微:传世版把“微”和“夷”调换了位置,但是“微”与“夷”的含义并不相同;下文的“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也被颠倒语序。

    ②执今之道:传世版改成“执古之道”,严重破坏《道德经》主旨,违背了道家思想要义。结合本章上下文来看,正是因为道“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无法看到首尾,而只能看到其经过当下的样子,才要“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译文:

    看也看不到,称之为“微”;听也听不见,称之为“希”;摸也摸不着,称之为“夷”。这三者的区别很难界定,所以混同为一来看。这个“一”,它上面不显光明,下面也不觉暗昧,延绵不绝而莫可名状,只能把它归结为“无”的存在。“无”,并不是说它什么也没有,而是具备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体的形象,恍惚不明。跟随着它,看不到它的末尾;面向着它,看不到它的前端。从历史中学习的道理,用来驾驭当下的现实,由此得知其中的规律,进而窥见它本始的面貌。这就是认知“道”的纲领。

    解读摘录:

    知乎  道一经典谈

    文本分歧: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王本),帛本作“执今之道,以御古之有”,崇帛派赞同。因为不知六祖回答发达说:“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三藏十二部佛法是为了教化今世之人,不是为了教化古代之人,老子道法也是如此,是为“御今之有”,教化今世之人。帛本传承师不明此理。

    经文依据《道德经·道一分段精校版》。精校版以王弼本为底本,参校和上公本、帛书甲乙本、严遵本、傅奕本、范应元本等近二十种古本校订而成,精心分段,着重逻辑推理,老子道家义理畅通。

    本章是“证道章”,对论证道的存在性具有特殊的意义,见道必须断眼耳身三门。学人对第十四章的位置有疑问。上章讲“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是宣说人生在世的尴尬和无奈,此章突然离开“现实世界”,进入形而上的“道的世界”。《易经》最著名的二句话是:“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

    此章与《易经》的思想有内在的对接,这没有什么奇怪,因为从最高处看,华夏文明具有同一个顶层设计。我们眼前呈现的是个分裂的世界,一个是眼花缭乱的器世界,一个是微妙玄通的道世界。二个世界的法则是完全不同的,世人该如何抉择呢?世人习惯于用感觉器官(眼耳身)三门感知对境(外境和自我)的存在性,眼所见、耳所闻、手所搏正是世人感知器世界的经验法则。

    但道是超越感觉器官的经验法则的。如何认识道呢?道世界因为超越感觉器官就不存在了吗?上章已经宣说,世人在“现实世界”机器世界是尴尬无奈的,“宠辱若惊”,那世人的出路在哪里呢?发奋修道才是世人的出路,才能获得自由。不仅如此,认识道就能够洞察未来。道必须存在,也确实存在,不然世人就会永远生活于一个无序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是会令人崩溃的。

    如果这个世界果然是无序的,则这个世界根本不会存在,人也不会存在。人作为一个生命体是完全有序的,那么产生人的世界怎么可能是无序的呢?这个世界是有序的,这是道存在的最强大的证明。因为有序,一旦见道就可以洞察过去未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风吹来了,旗幡飘动起来。瓦罐寺二位僧人在争论,一位说是风动,一位说是幡动,争论很久不能停息。慧能禅师上前一步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语惊倒四座。

    马祖道一禅师说:“凡夫见色不见心,菩萨见色又见心。借色显心,借心显色”。凡夫见色时把能见之心忘记了,这样所见之色不是真色。无色不显心,无心不显色,心色互显,方见真色。要见真色,必见真心。老子这里断三门就是要显心,显心才能见性(夷希微)。

    以下解读来自南怀瑾老师的《老子他说》

    本章虽是偏重于时空、心物的关系而说明道的体用,但在一般重视用世之学的角度看来,它与后世所谓的帝王术与领导学,又有深密的哲学性关系。因为从传统的政治哲学来讲,王者设官治世的所谓“官”的定义,应有两种。

    一、从政治制度来讲,官者,管也。官,便是管理的意思。

    二、从人主的领导政治哲学来讲,官者,犹如人体的官能,所谓五官百骸,各有其所司的专职所司的分别事务,均须汇报终于中枢统领的首脑以作智慧的处理。

    而辅助头脑最得力的官能,便是眼目的视力,耳朵的听觉,以及全身的触受所及的亲民之官。自古及今,无论为专制的帝王制度,或自由的民主制度,始终不外这一原理。然而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触摸之所及,心之所思,毕竟都是有限度的。即如稍迟于老子,但在儒道还不分家时期的孔门弟子,如曾子、子思,便对此早有深入的告诫。

    曾子说:“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事一君。”

    子思说:“百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以得百人。”“君子以心导耳目,小人以耳目导心。”

    他们都是极力主张领导者首须注重于诚意、正心的自养,而戒慎于偏信耳目的不当。所以在正统儒道学术思想的立场,大多反对“察察为明”,过分偏任法家或权术的制衡作用。所谓“察见渊鱼者不祥”,便是此意。

    个人感悟:

    眼所见、耳所闻、身所感,这些感官上的信息反馈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身在其中,如同黑客帝国中的设定一样,只要给了身体和大脑一个电信号反馈,世界都可以是虚拟的,或许,我们所处的世界也是虚拟的,老子看穿了真相,觉醒者最终离开了,如果回到现实,即使世界是真实的,我们是否依然还是选择相信所见所闻呢?

    曾经看到一张星图,那是不同波段的图片,同一个星系,不同波段呈现的是不同的图像,哪个才是真实的?其实都是,只不过人类通常只能看到可见光的影像而已,却不知道其实世界还有另外的模样,平时的人和事,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依然看不穿,还可以依据历史的经验来去判断,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四章:执古御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ijs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