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嘉祥
我的姥姥,山东省临沂市沂水诸葛前沟子村人士,如今已年过花甲,头发斑白而面相始终和蔼。世事只得好言相劝,倾情赞美,从不恶语伤人。有时想跟着他人跳两段广场舞,只是学不会,便也只能无奈地作罢。姥姥这样一位老人,就像一个瓷碗,默默收纳着世间万物,细细咀嚼,慢慢品尝人间百味,谁又知他年轻时是如何光景呢?
姥姥从小就吃苦耐劳,是邻里间都知道的能干的农民。他生在农村,家里并不富裕,需要经常帮家里干农活,是种庄稼的好手,种起庄稼来甚至比大多男人都漂亮利落。当各大学校的知青下乡时,由于带队的教授们没种过田,就由姥姥和村里的农民教知青们生产知识。可以想象,烈日当空,学生们抹去前额的汗水,扶着镜框,撑着锄头,与几个满面红光的朴实农民一起交谈劳作,这是多么欢快的场景啊,后来,姥姥与伙伴们一起进了生产连队,生活极为艰苦。插秧时没有雨衣,又不能顶雨裳的身子,只能把蛇皮袋剪开,披着蛇皮袋干活也不能歇息。
即使生活艰苦,人们也过得有滋有味。每晚大家围坐在一起,有一技之长的人来吹拉坛上。姥姥虽不善跳舞,却有几首舒畅的歌,碰到了姥姥也会吊起嗓子唱两首。有时在春天,有产卵的大鱼在河里。姥姥会和人们补来打打牙祭,这样的生活持续了许多年。
受连队知青的影响,姥姥虽文化水平不高,却怀着一颗求学的心,从小没受过教育,却会写毛主席万岁五个字。白天想要上学,却要干地里的农活,想要上夜校,晚上却还要纳鞋底,没有时间,至今也是遗憾。到前段时间还开始学习用智能手机,基本功能已经掌握,认识的字不多,于是经常用手机听书。夕阳余晖洒下老花镜,折出曾经的光辉。“阅人如阅川”姥姥深知人情世故。总能一语点醒梦中人,这还要归根于他乐于学习和丰富的阅历。姥姥甚至跟人学习了些中医的门道,家里有人生病时,他总能找些草药煮汤给调理。
很喜欢王勃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姥姥虽已渐渐老去,可却不放弃求知求学,近日又研究起来侍弄花草了老的青春一去不复返,可他苦中作乐的乐观心态却在生命的长河中永驻。
网友评论